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动荡的王座

历史的发展轨迹,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有前进,有倒退;有上升,有下跌;有波峰,有波谷。

1

秦代以前,流行分封制,而魄力雄浑的秦始皇大笔一挥,把分封制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起了郡县制。这个路子是对的,只是“老秦”的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了。

刘亭长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汉王朝之后,同时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把废除分封制的任务留给了后人。

汉王朝崩溃之后,中国进入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为后世的文学、影视、电子游戏留下了广阔无垠的创作空间。接着,就是司马氏欺负孤儿寡母,一统天下。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选择了前者。从表面上看,他这是开历史倒车,而事实上,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司马氏的桃子,是从曹家的桃树上摘的。为什么司马氏能成功篡权呢?在司马炎看来,主要是因为曹魏宗室的力量太弱。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防止诸侯王起兵叛乱,危及中枢,曹魏朝廷对诸侯王的权力限制非常严格。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任免权,诸侯王的权力少得可怜。

我们看三国逸事,看到曹植被曹丕捉弄得颜面扫地,曹丕逗他就跟逗弄宠物一样,曹植却只能发几句牢骚,这就是因为曹植虽然名义上是藩王,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实权,只能低头。

曹魏朝廷的做法有利于削弱藩王,加强集权,但问题却也是存在的——如果王室有难,同宗同族的藩王难以勤王,没办法给予有力支持,王室只能干着急。

有鉴于此,司马炎在位期间大规模分封诸侯王,把宗族里的好几十个兄弟子侄都封了王。说句不好听的,即使将来发生内乱,夺过来抢过去,皇位还是司马家的。不过这并不是司马炎想看到的结果,同宗同族也有远近亲疏,皇位能一直由直系子孙接替才是司马炎最想看到的结果。

2

西晋王朝的诸侯王权力比较大,掌握着比较独立的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大到捅破天的地步。

分封诸侯王有利于拱卫皇室,可是也容易出现藩王叛乱的问题。我们能想到这个问题,司马炎当然也能想到。为了杜绝这个问题,使皇位能一直在直系子孙手中接替,司马炎想了一些防止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办法,那就是给予诸侯王比较大的权力,但是又不能过大。

比如财权,诸侯王只能收取封国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上缴国库。

比如人事任免权,诸侯国内的核心职位由朝廷安排人选,朝廷安排的这些人既负责协助诸侯王治理封国,同时也负有监视职责。

比如军权,封国的兵力由中央调拨,大国兵力五千,中等封国兵力三千,小国兵力一千五,而且诸侯王不能随意出兵或者征兵。

我们看这段历史,往往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诸侯王明明有自己的封国,可是就是待在京城不走,非得在皇帝跟前转悠,把封国的大小事务交给信得过的人打点。有些大臣对皇帝说,快打发他们回封国吧,天天在京城晃悠挺让人心烦的。这些诸侯王一听这话就很生气。

为什么他们非得待在京城呢,回自己的封国当个土皇帝,不比在皇帝面前低三下四好吗?他们不回去,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那时候的联系不方便,留在京城更有利于随时接收朝廷的最新动态,也更有利于升迁,直接进入朝廷中枢可比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诸侯王有面子;第二,在封国享受不了天大的权力,却得承受天大的压力,如果政敌在朝中打小报告,皇帝龙颜大怒,自己的仕途就危险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在京城待着,既能接近皇帝,又能遥控封国事务,一举两得。所以,西晋初年的诸侯王们都愿意留在京城,政敌有时候甚至把派遣他们回封国作为打击他们的手段,而一旦接到被派遣回封国的命令,他们也总是哭哭啼啼。

因此,分封诸侯,以及给予诸侯王比较大的权力,是导致西晋王朝垮台的一个原因。此外,皇位继承人选择不当也是原因之一。

3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备选人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司马攸,一个是皇太子司马衷。

司马攸和司马炎都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的声望一直在司马炎之上,以至于司马昭当年一度有立司马攸为太子的念头。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当年的阴影一直盘桓在晋武帝心头。确立皇位继承人人选时,大臣们几乎一致推举司马攸,位高权重的卫瓘就是其中之一。卫瓘何许人也?他自曹魏时起就是重臣,当年害死钟会 和邓艾 的那个大佬就是他。

司马攸是齐王,只是这么多年里一直住在京城洛阳,没有到藩国上任。

为了断绝他继位的念想,晋武帝多次下诏迫使他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藩国。司马攸苦苦哀求,并为此忧愤成疾。即使如此,晋武帝依然不松口。司马攸说自己有病,不能启程,晋武帝就派御医去看病。御医不傻,都明白晋武帝打的是什么算盘,回来以后都说司马攸很健康,没有什么毛病。司马攸无奈,只好启程回藩国,没过多久就吐血死了。

大臣们原先的想法是:司马攸能继位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能,让他当辅政大臣也不错。可惜他们的愿望落空了,司马攸一死,皇位继承人就只能是司马衷,辅政大臣的人选也得另行安排。

司马衷的智力有缺陷,这在西晋王朝是公开的秘密,朝野上下都知道,只是大家说得比较委婉——不说他傻,而是说他“淳古”——卫瓘甚至表示过应该把这个弱智太子废掉。

晋武帝为什么不从大局着想,把帝位传给才智出众的司马攸,而要传给一个大傻子呢?

其一,如上所言,他想把帝位传给直系子孙。

其二,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聪明伶俐,晋武帝很疼爱这个宝贝孙子,说他跟司马懿很像,一心想把皇位传给他。也就是说,确立司马衷为皇位继承人只是绕一个弯子,司马炎的终极目标,是让先当上皇帝的大傻子带动小聪明,最终实现权力私有化的顺利传承。

如此一来,辅政大臣的人选问题就尤为重要,只有选好辅政大臣,才能确保司马衷执政期间不出问题,进而将皇位平稳地传给皇孙。相反,如果人选不当,是要出问题的。

事实上,八王之乱的口子,也就是从这里撕开的。

4

晋武帝选择的辅政大臣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岳父杨骏 ,一个是他的叔叔司马亮

杨骏是个老糊涂,司马亮是个窝囊废,这两个人都很平庸。病重的晋武帝是脑子不好使了才任命他们为辅政大臣的吗?当然不是,他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

杨骏是外戚当中的老资格,背后是外戚势力;司马亮是藩王当中的老资格,背后是藩王势力。晋武帝选用他们,是为了在外戚和藩王之间达成平衡。

那么,晋武帝为什么不在他们各自所属的阵营当中选两个强人出马,而要选择两个庸人呢?这也容易理解,强人有能力,但是也喜欢惹是生非;庸人能力差,但是听话,不喜欢招惹是非。

就这样,八王之乱的大幕拉开了。 BZx+X+z5BriAfSiV7J/Nt6dPbMwIhv0K0IRir3akT1hsND8ayzq/TEW3cfHRRn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