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夹缝中的重臣张华

公元300年暮春的一个深夜,洛阳城发生兵变,赵王司马伦推翻权倾朝野的贾家,当夜在太极殿前大肆屠杀贾家党羽。年近七十的宰相张华,也在引颈待戮的人群中。

据说,人在临死前,一生的无数个片段会在脑海中飞速闪现。如果这是真的,张华多半会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他以为自己有光明的未来。

1

张华出身于寒门,年少时当过放羊娃。

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我们很容易把他当成寒门出贵子的典范;但那个时代所说的寒门,与如今所说的寒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如今所说的寒门,指的是穷人家;而魏晋年间所说的寒门是士族,只不过处于士族底层。

寒门所处的位置容易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因为在士族的结构中,没有比它更低的位置,理论上就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也容易让人悲观沮丧,因为寒门出身的人在实际官场中并没有太大的上升可能,做个芝麻官都难。

然而,哪个少年人不觉得自己前程似锦呢?

在做牧羊人的岁月里,张华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他积极地为入仕作准备: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在当地的士族圈子里刷好评。

对想入仕的寒门子弟而言,这是最为常规的做法。出身好一点的人却不屑于这样做,因为寒门子弟累死累活才能做到的事,他们借助父辈的影响力或者家族之间的裙带关系轻而易举就能做到。而且,越是高门大族扎堆的地方——比如京城——寒门子弟就越难有出头之日。比如左思,在京城混了一辈子,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在正常情况下,张华的仕途应该很坎坷,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张华籍贯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该地在西晋年间属于边疆地区,当地能排上号的士族在洛阳却地位一般,某种程度上这些士族跟寒门子弟有心理共鸣。加上边疆地区的事情比较多,当地的士族比较务实,今天打仗,明天征调粮草,后天安抚请求归附的少数民族……圈子里的风气没有京城那么虚浮,选拔人才的时候比较看重能力。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范阳有多么干净,而是说相对而言,这里的政治生态对张华这样的寒门子弟比较友好。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寒门子弟要想阶级跃升,除了需要比较有利的大环境,还得依靠自己的奋斗。

张华秉性纯良,有比较高的道德追求,不需要打造人设就能在方城的士族圈子里得到好评。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知常人所不知,闻常人所不闻,再复杂的道理也能讲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发展落后的地方,出人才的概率本来就低,出现张华这种高端人才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于是,在当地人的惊叹中,范阳本土士族毫不意外地注意到了张华的存在,一个颇有声望的官员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因为爱才之心和桑梓之情,范阳士族对他大加宣扬,使得京城的上流社会也知道了关于他的种种传闻。阮籍读了他的《鹪鹩赋》之后更是不吝赞美。

阮籍是京城士族圈子的核心人物,一赞值千金,经他一夸,张华声名大噪,没过多久就顺利入仕—不是从地方官做起,而是直接做京官。

公元265年,司马炎与曹魏末代皇帝正式进行皇权交接时,当年的牧羊少年已经是司马炎身边的高级秘书了。这一年,张华才三十四岁。在那样一个看重门第出身的年代,他的升迁速度如此之快,说是奇迹一点儿也不为过。

仕途这么顺利,张华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

2

魏晋南北朝盛产家谱,很多士人都说自己有了不起的祖宗,有些人认祖甚至能认到尧舜禹时代。张华也有家谱,他常说自己是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后人。只是不好说这是事实,还是对时代风气的“尊重”。

进入朝廷之后,张华表现得很活跃,司马炎也对他非常器重。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个非常出色的学者,脑袋里装满了形形色色冷门而有趣的知识,能够满足司马炎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坚决支持司马炎消灭吴国,统一天下。

咸宁五年(279),在以张华为首的少数伐吴派成员的支持下,政治形象向来比较孱弱的司马炎一反常态,强硬地发动了伐吴之战。

消灭孙吴政权后,司马炎论功行赏,张华被封侯,得到了一笔丰厚的物质赏赐。出于对他的赏识和信任,司马炎还把为大一统王朝制定律令、礼仪的任务委派给他。在他最受宠的时候,朝廷的诏书、诰令也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他必然能担任宰辅。

在司马炎主政的时代,张华仕途上充满了高光时刻。

司马氏其实对统一天下并不是很有兴趣。司马昭当年伐蜀,是为了抵消弑君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司马炎强硬地发动伐吴之战,则是为了压倒与司马衷争夺皇储之位的齐王。

作为司马炎的左膀右臂,张华理应对君主的心思了如指掌才对;但他对伐吴之战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消灭吴国是大势所趋。或者说,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是出于私,而他强烈地支持灭吴是出于公。彼此之间的亲密合作建立在初衷不一致的基础上,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亲密合作不会长久。

吴国灭亡后,齐王的势力江河日下,越来越多的人改变立场,变成了司马衷的支持者。可就在政治风向已经这么明确的时候,张华依然立场鲜明地支持齐王。

他在仕途上的飞速升迁,早就引起了高等士族的不满。于是,以此为契机,在高等士族的撺掇下,司马炎再也忍受不了他一再唱反调的行为,用一纸诏书把他打发到了幽州。

入仕以来,这是张华第一次遭到打压。

据历史记载,他镇守幽州的那几年里忠于职守,政绩卓越,周边向西晋臣服的部族有二十多个,曾经在边疆蠢蠢欲动的慕容鲜卑,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兢兢业业,固然与张华追求建功立业的个人志向有关,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他在朝廷没有强有力的援手,只能用出色的政绩证明自己有重回中枢的价值。

他那出色的政绩是朝廷忽略不了的,所以司马炎后来将他召回京城,有过重新起用他的念头。但在高门大族的阻挠下,他只是被留在京城主持礼仪性的日常事务。他所任的太常这个职位很有荣誉感,但是实权有限。

在高门大族的游戏圈里,怎么能容忍寒门出身的人占据显要的位置呢?

这个游戏规则,连贵为君主的司马炎也得尊重。

3

永熙元年(290),司马炎驾崩。这一年,张华五十九岁。

人到这个年龄,基本对未来就没有太大的执念了。虽然没有位极人臣,但作为出身于寒门的人,与千千万万仕进无门的寒门子弟相比,张华这一生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能拥有现有的成就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然而,命运难以预料,它还有一份送给张华的大礼,只是这份礼物放在断头台上。

司马炎驾崩不久,杨骏篡改遗诏,独揽大权。篡改遗诏本来应该是极其隐秘的事,但杨骏没有与野心匹配的能力,把这种事做得几乎尽人皆知。连他的亲属也刻意疏远他,认为他没有把持朝政的能力,难免会玩火自焚。亲人尚且如此,别人的态度可想而知。

因为不肯依附杨骏,张华被降职,担任太子司马遹的私人教师。

不久,皇宫发生政变,楚王司马玮夜袭杨府,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事后,在商议如何处置太后杨芷时,贾南风主张将杨芷贬为庶人,张华则提议只废太后名号,依然称武皇后。

明面上,这只是看法上的一点分歧,但我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贾南风主张把杨芷贬为庶人,应该是试图独揽大权的一次试探,想借此机会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张华主张只废除杨芷的太后名号,则是察觉到了贾南风企图牝鸡司晨的野心,想予以阻止。也就是说,张华此时的立场与贾南风并不一致。

不久,动乱再次发生,直到楚王司马玮被处死,大权落到贾南风手里,动乱才暂时画上句号。

如果我们相信历史记载,那么,在第二段动乱中,张华站在了贾南风这一边——在司马玮“矫诏”当天,是他出谋划策,利用驺虞幡退散禁军,协助贾南风诛杀司马玮。

为什么时间相隔如此之短,他的立场就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在八王之乱后期,人们杀红了眼,杀几个亲王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稀松平常。但此时一切还尚未发生,司马玮是西晋开国后第一个被处死的亲王。

正因为没有先例,在关于司马玮的问题上就需要格外谨慎,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不说话。反过来说,一旦在这件事上贴近贾南风,就很容易被她绑定。

以张华的头脑,不可能看不到附和贾南风的潜在风险,他也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人。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在如何对付司马玮的问题上,与贾南风走得那么近呢?

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推测是,所谓提醒注意防范司马玮、设计退散禁军,是贾南风在诛杀司马玮之后所作的单方面解释,目的就是把张华套牢。因为,在她书写的政变剧本中,非常需要一个像张华这样的人做主角。

4

贾南风把持朝政的那十年,西晋王朝总体上比较和平。

在张华本传里,史官说出现这种局面是张华的功劳。但令人疑惑的是,同样是在这篇传记里,史官又说他在这十年里没有什么大作为,只是“弥缝补阙”。

更加让人费解的是,在贾南风族兄贾模的小传里,史官说那十年里比较和平是贾模的功劳。

那么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历史上操持大权的人,大多数都有醒目的历史印迹,比如作过什么重大决策、举办过什么重大活动、部署过什么重大战争、怎么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如果说那十年和平全是张华的功劳,那他应该留下显眼的印迹才对。

按史官的说法,贾南风与张华在那十年里的合作很顺利,贾南风对他一直很敬重。张华并不是缺乏进取心的人,照常理,贾南风那么敬重他,他应该大有作为才对。可在那十年里,他低调得出奇,并没有留下显眼的印迹。

在个人生活上,他也非常低调,死后家无余财,只有许多藏书。

相比之下,颇有政治才能的贾模倒更像是操持大权的人。虽然他的小传只有一两百字,但权臣形象跃然纸上——政由己出,独断专行,党同伐异,家资巨万,朝野侧目。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那十年和平大概是贾模的功劳,史官在张华的传记里出纰漏了,前后没对应上;在那十年里,张华所起的作用应该就是“弥缝补阙”,协助贾模处理朝政。

自然,这就得牵出另一个问题——贾南风为什么请张华入居中枢?

高门大族出身的人,一旦掌握住比较大的权力,往往会通过盘根错节的门第关系巩固自己的势力,进而侵蚀皇权。

对于贾南风而言,中枢里的贾家人越多越好,外人越少越好。尽管朝廷里或许并不缺乏与张华的才干旗鼓相当的人,但张华的“优势”——出身于寒门——是别人没有的。正是因此,贾南风才在他晚年时请他入居中枢。

换言之,贾南风请他入居中枢,不是为了让他在治国理政上大有作为,而是为了利用他出身上的“优势”,来充当屏护贾家权势的防火墙。

对张华来说,因为出身上的劣势而在晚年得到这样的地位,可真是一个黑色幽默。

一些值得推敲的历史细节显示,在那比较和平的十年里,张华与贾南风的合作或许并不是很顺利。

比如,贾南风屡屡赐予他丰厚的奖励,甚至赐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特权,他却一再恳请贾南风收回成命,曾创下连续十多次拒绝接受赏赐的纪录。

从表面上看,上下和睦,其乐融融,皇后知道礼敬重臣,重臣懂得礼让谦退;但仔细琢磨一下,其中的意思耐人寻味。焉知贾南风屡屡给予赏赐不是为了把他绑死,他一再拒绝赏赐不是为了与贾南风保持距离呢?

他被安上“党同贾家”的罪名处死后,很多人说他是冤枉的,并非贾家党羽。这也说明,他一直刻意保持着与贾家的距离,并且,这种距离是有目共睹的。

尽管贾南风把他放在那么高的位置上,不可能完全让他当摆设,不给他丝毫权力;但即便有权,门阀当道的大环境也不允许他有太大的作为。

在当时的政治生态里,占据官场高层的几乎都是高门大族中人,军国大事运行的轨道都由他们来设计。作为出身于寒门的人,张华在那么高的层级里,必然会缺乏同类,根本无力撼动高门大族的游戏规则。

他以喜欢提携新人而闻名,尤其喜欢提携寒门子弟以及在北方备受歧视的江东士族。从这个提携新人的偏向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在官场上的孤独感。可他对新人的提携只能在门阀大族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往往是把新人安排到职位比较低的文职岗位上,而不敢授予他们有实权的职务。

处于贾南风和门阀的双重限制中,除了修修补补,张华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5

公元3世纪末期,在那场撕裂中国的大动乱到来之前,权势过盛的贾家几乎引来了大臣们的一致不满;贾南风迟迟不肯让已经成年的太子司马遹参政,更是让贾家成为众矢之的。

天下没有不败之家,贾家失势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它将会以什么方式下台。

是通过政变或者兵变,强行把它赶下台?还是说,作为司马遹名义上的母亲(司马遹不是贾南风的亲生儿子),贾南风明智一点,主动进行权力交接,制造母慈子孝的气氛,让贾家风风光光下台?

两种可能性当中,张华当然想要后者。辅佐贾南风的这些年里,他也一直在为权力交接作准备——向东宫输送了许多有德行或者有学问的人,希望他们把太子教育成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但如今贾南风死死抱着权柄不撒手,让他很犯难。

无奈之下,他只好寄希望于奇迹——未来某天,贾南风突然明白事理,同意进行权力交接。

张华能等待,可贾南风不能再等了,因为朝廷里请太子执政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她背着张华,开始密谋废黜太子。

最早察觉到废太子阴谋的,是东宫的禁军武官。

通常情况下,一旦太子被废,东宫禁军就会被集体降职,或者被发配到边远地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决定发动兵变,把贾家赶下台,并推举一个武官暗中与张华联络,请他主持大事。

这个武官曾经被张华提携过,密谈时知无不言,将兵变计划和盘托出。张华同意保护太子,但是不同意以废黜贾南风的方式达到目的。

在他看来,不能废黜贾南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晋朝以孝治天下,不能让太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二是“权戚满朝,威柄不一”,成功废黜贾南风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成功也会惹来灾祸。

第一个原因倒是其次,第二个原因才是让张华为难的地方,这也反映了他在政坛上的窘迫处境。因为他出身不好,位高而权小,废后这么大的事根本轮不到他出头。

如果强行挑大梁,他的结局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失败,被贾南风反噬;另一种是侥幸成功,但那未必是好事,因为那将会给他带来匡扶之功,满朝权戚不会允许他这种出身于寒门的人拥有那么大的政治能量。所以,即使侥幸成功,他十有八九也会被扣上以下犯上的帽子;或者被指责给太子带来了不孝的骂名,由此招来灾祸。

因此,张华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弥缝补阙”,继续盼望奇迹。

不久,又有人策划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政变。

一种说法是,策划者是重臣裴頠,张华、贾模反对;另一种说法是,策划者是贾模,裴頠、王衍参与,张华对此毫不知情。他们计划废黜贾南风,改立太子生母谢才人为皇后,但计划最终因王衍泄密而流产。

两种说法都能成立,难说哪一个是唯一的答案。在这两种说法中,贾模都出现了,也都有出现的理由——为了维护贾家的权势,他可以反对裴頠;为了贾家的长远利益,防止家族被不知深浅轻重的贾南风拖下水,他也可以是废后计划的策划者。毕竟谢才人是从屠夫家庭出来的民女,在宫中毫无根基,立她为后既可以得到太子的谢意,也可以防范外戚干政。

相对应地,在这两种说法中,出身于寒门的张华都是配角,要不就是附和贾模,要不就是毫不知情,没有参与高门大族游戏的资格。

6

张华盼望的奇迹,终究没有到来。

在呼吁太子执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为了继续独揽大权,贾南风逆流而动,竟然图谋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处死太子。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太子谋反另有蹊跷,只是迫于贾南风的淫威,很多人三缄其口,只有张华等人极力反对处死太子。

会议从早上开到黄昏,张华一直寸步不让。无奈之下,贾南风只好暂时后退一步,提议废黜太子;但没过多久,太子就被她的党羽打死在厕所里。

太子的位子不是不能换人,太子也不是不能杀,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皇储的位置不能空着,走一个就得立一个。

不巧的是,司马衷就只有一个儿子,贾南风也没有生过儿子。所以,在司马遹遇害之后,立谁做皇储就是一个大问题。

司马衷的弟弟不少,从中选择一个做皇储,倒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容易引起皇储之争,贾南风也绝不会同意这样做。她废黜太子本来就是为了长期掌权,又怎么会在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当中择其一呢?

太子被废是一桩尽人皆知的冤案,粗暴地杀死太子更是骇人听闻,想用这件事做文章的大有人在,根本就没有让贾南风从容确定太子人选的时间。

太子遇害后不久,赵王司马伦和他的亲信孙秀策划了“四三兵变”。

司马伦在官场的口碑很差,高门大族根本瞧不起他。有鉴于此,他盯上了寒门出身的张华,想用荣华富贵拉张华下水,但是被张华拒绝了。

司马伦并非聪明人,做事情不会考虑太多后果,只看重眼前利益。但这类人敢想敢做,不会像聪明人那样瞻前顾后,只等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动手。

在与张华谈崩的当夜,司马伦就发动兵变,裹挟禁军一举拿下贾家,然后在太极殿前连夜处死了贾家的党羽。

张华被处决后,一个老朋友对着他的尸体哭着说:“早劝你让位你不肯,如今果然遭受大祸,这就是命啊!”

从这句话来看,张华早就对自己的结局有预感,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早点让位呢?

有人说,那是他贪权恋栈,心存侥幸,想以“弥缝补阙”的方式安度余年,觉得自己去世前应该不会发生灾祸。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是寒门出身,即使贾南风赐予他的权势是缩了水的,那对他也有相当大的诱惑力。毕竟人无完人,他有贪权恋栈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可要说他完全是贪恋权势,那倒也未必。总体而言,他还是一个心怀社稷的人。让他完全置身事外,对危机四伏的时局无动于衷,他恐怕也做不到,就算是“弥缝补阙”,他也想为国家尽一点儿力。

或许,就是在这种模棱两可的心情中,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最后,对张华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西晋年间,他是唯一一个出身于寒门而能位居宰辅的人,按当时的官场环境和他的出身,在司马炎驾崩的时候,他的仕途在礼仪官(太常)的位置上就应该到头了。但因为司马炎死后一连串的宫廷斗争,他的寒门出身反而阴错阳差地变成了仕途的助推器,把他推到了很高但也很尴尬的位置上。

如果说在司马炎驾崩之前,他的仕途大体上是一幕正剧,那么在司马炎死后,他的仕途就是一幕荒诞的惊悚剧。

司马伦处决他的时候,给他安排的罪名是“党同贾家”,可这只是个由头。

当初他位居宰辅时,司马伦想求官,他认为司马伦贪鄙,没有做高官的资格,所以驳回了求官之请。借着处决贾家党羽的机会公报私仇,应该才是司马伦杀他的真正原因。

从政治效果上来看,司马伦也需要处决一个高官来威慑其他人,使他们臣服。朝廷里很多人都有盘根错节的门户背景,杀别人的话,司马伦或许有所顾虑;但杀死一个像张华这种出身于寒门的人,他是不会有什么顾忌的。

总而言之,在那个年代,寒门出身的人,哪有什么光明的未来呢。 wubiWdMdCBo4fvH+elFphjNpCUI7SiApgF56uixLHvwoLgMLf2H0wEzreFpAJC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