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王朝的历史上,贾南风扮演的是奸人的角色,她淫荡、无耻、善妒、残忍、暴虐。不仅如此,史官还很贴心地给我们勾画出了她的形象——一个可以称得上丑陋的女子。她身材矮小,肤色青黑,眉间还有一块形状怪异的胎记。
有意思的是,史官在再三强调她有多么让人讨厌的同时,又说在她当政的那十年里,社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社会环境也比较安定。
描述贾南风的私德和相貌时,史官不吝笔墨,似乎想把所有的坏处都安放到她头上;记录她的功绩时,史官却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好像不愿意承认她的优点。
贾南风是个政治人物。在评价政治人物的时候,一个常识是:他们的私德怎么样其实并不重要,即使他们私下里道德败坏,男盗女娼,只要他们对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有功,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是不错的政治家;反过来说,如果他们私下里是道德完人,谦虚敦厚,温文尔雅,但他们在公共事务上一无是处,那对不起,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完美私德一文不值。所以,显而易见,史官对贾南风的记载和评判是有问题的。
真实的贾南风是什么样的呢?
她的相貌究竟怎么样,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这个问题也不重要,因为它对我们评价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们就撇开相貌,来谈谈戴着面纱的贾南风吧。
贾南风祖籍平阳襄陵,即今天的山西省襄汾县。襄汾县离武则天的祖籍文水县不远,说起来她们也算是半个老乡。
作为贾充和郭槐
的女儿,贾南风继承了父母性格中最有特点的部分——贾充的权变和郭槐的跋扈。可惜她继承得不彻底,没有学到贾充的耐力和郭槐的政治眼光。
魏晋南北朝年间的女人可以在许多场合抛头露面,不必像后世的女人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装淑女。
在我的想象中,少女时代的贾南风是个不安分的人,郭槐和贾充应该也没少为这个不听话的女儿伤脑筋。
十五岁时,贾南风嫁到宫里,做了司马衷的太子妃。按照《晋书》的记载,贾南风入宫的过程大致如下——
晋武帝打算任命贾充为主帅,率军前往西北地区平定一场动乱。贾充不愿意远离中枢,唯恐权势旁落,于是想到了和皇家攀亲的好主意。但他的女儿长得太丑,晋武帝司马炎犹豫不决。看到皇帝的态度,贾充两口子着急了,赶快使用“金元外交”,给皇后送了一份大礼。皇后收了贿赂,吹了一阵枕边风,于是司马炎决定聘贾家女儿为太子妃。
这个故事虽出现在严肃的史学记录里,但它像大爷大妈坐在炕头唠嗑,拉家常,把它放到民间故事里想必也不奇怪。
时隔一千七百多年,通过《晋书》编纂者记录的各种细节,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贾充、郭槐夫妇那种难以平复的焦虑—担心丑女儿嫁不出去,如同手里握着一堆不断贬值的股票,迫不及待地想抛售。
这个故事讲晋武帝被贾家女儿的丑陋相貌搞得犹豫不决、贾充夫妇的“金元外交”、皇后的枕边风,其中有几分真、几分假,很难说,但它的背景是真的。
贾南风十五岁那一年,西北地区确实发生了一场大动乱,晋武帝也确实在这一年下诏为太子选妃,并任命贾充为主帅,率军开赴西北平乱。
除此之外,这个故事的背景里还有什么呢?
当时,太子智力有缺陷的问题露出了苗头,朝堂里出现了更换皇储的声音,有的人主张立齐王为皇位继承人,晋武帝急需有分量的老臣出面给司马衷站台。有分量的老臣之中,向来善于迎合上意的贾充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贾充是齐王的岳父
。
把背景里的东西勾连起来,我们就差不多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了——
晋武帝命令贾充率军开赴西北平乱,其实是为了逼迫他表忠心;下诏选太子妃则是为了进行利益捆绑,给他一个台阶下,暗示他把女儿嫁给太子。所以,在贾南风入宫的过程中,真正着急的人是急于巩固太子地位的武帝,贾充的姿态应该是稳坐钓鱼台,待价而沽,犯不上卖了女儿还贴钱。
宫墙外的芸芸众生对司马衷的智力所知甚少,而贾充时常出入宫廷,对其中的情况却是了如指掌。作为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然能知道自己将要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是我们不知道,在嫁入皇宫之前,她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是心情沉重,对父母心怀怨气?还是为即将到来的权势和荣华而心潮澎湃?
入宫不久,贾南风得到了一次展示才能的机会。
某次,为了证明太子的智力并不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差,武帝派人给东宫送来了一道考题,让司马衷写文章作答。贾南风有些惊慌,急忙召人商议怎么应对此事。
用时不久,有人就写好了一篇漂亮文章,引经据典,但问题在于,这有弄巧成拙的嫌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司马衷的手笔,因为他的智力水平写不出这样的东西。
经过一个聪明人的提醒,贾南风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她当机立断,命人写了一篇贴近司马衷智力水平的文章——答到了关键上,但行文可能有点粗疏——然后让司马衷照抄一遍。
文章送到武帝手里,武帝十分满意。
幕后发生过什么,武帝不可能不去关心,可以想象得到,当他知道内情后,应该会对贾南风产生不错的印象。然而,在给他留下好感的同时,贾南风也让武帝这个公公颇为苦恼。
贾南风没有儿子,所以对大肚子的女人特别敏感。在她的指使下,后宫怀有龙种的女人接二连三地遭到了不人道的报复。某次,她用长戟刺破了一个妾室的小腹,致使胎儿流产。武帝怒不可遏,下令废黜她的太子妃之位。
当时贾、杨两家的关系还不错,事发之后,两家人赶快出面斡旋,皇后杨芷更是使尽浑身解数为贾南风求情。等到怒气消散,头脑冷静下来,武帝想到了这件事所牵涉的政治利害关系,也就顺水推舟,借坡下驴,不再提废黜太子妃这一回事了。
如果把复杂的权力斗争庸俗化,从家长里短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还可以对武帝回心转意的心理动因作出另外一种解释——我的儿子是个软蛋、㞞包,需要一个能扛事的媳妇当顶梁柱;贾南风虽说跋扈凶妒,但让她来支撑门户不是正好合适吗?
如此过了几年,有一天,司马衷去觐见父皇,武帝指着身边的一个小孩儿对他说,这是你的儿子。
我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一个儿子呢?司马衷抬起头,看着这个陌生的小孩儿,一脸茫然。
这个孩子叫司马遹,是武帝唯一的孙子。
关于司马遹的来历,《晋书》的说法是,在司马衷纳妃前夕,武帝担心儿子太愚钝,不懂男女之事,于是派了一个叫谢玖的宫女到东宫侍寝。十个月后,谢玖生下了司马遹。由于担心皇孙遭到贾南风的陷害,武帝严密封锁消息,一直把皇孙带在自己身边抚养,三四岁时才让他与司马衷相认。
这个故事的漏洞太大了,合情但不合理。
司马衷纳妃的时间是272年初春,如果谢玖是在他纳妃前夕去东宫侍寝,司马遹的出生时间就应该是272年;但事实上,他生于278年
。这时候贾南风已经入宫六年了,还生下了几个女儿,武帝何至于担心太子不懂男女之事呢?
去掉不可信的部分,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只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司马遹的生母是谢玖;第二,司马遹三四岁的时候才见到司马衷。
司马遹三四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齐王集团遭到沉重打击,分崩离析在即;其次,贾充去世。
也就是说,武帝已经用不着像从前那样倚重贾家了;或者说,他觉得司马遹安全了,可以出来见人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担心贾南风仗着家世背景做出什么过火的愚行。
对于突然出现的司马遹,贾南风的心情肯定很恼火;但经过上次的政治风波,她学精明了许多,把这口气憋在了肚子里。
太熙元年(290)四月,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三十四岁的贾南风摇身一变,从太子妃变成了皇后。
武帝驾崩当夜,宫中就发生了杨骏篡改遗诏的闹剧。以此为契机,躲在幕后的贾南风把触手伸到了男人们唱主角的政治舞台上,策划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精妙杀敌阵法:诱使楚王杀死杨骏、司马亮、卫瓘,继而给楚王泼了一盆脏水,以矫诏的罪名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这几步棋走得很漂亮,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也令人不寒而栗。
贾南风展现了自己的头脑和手段,也展现了自己的冷酷和残忍。她只是在幕后动了动嘴,写了几份诏书,以杨骏为首的外戚、以司马亮为首的藩王,以及以卫瓘为首的外姓大臣,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不过,这并不是贾南风最厉害的地方,她政治生涯中最光彩的一笔功绩,是给西晋带来了将近十年的和平。
与政敌
斗争时,贾南风面目凶狠而阴毒,几乎到了睚眦必报的地步。关于这一点,从她对太后杨芷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武帝当年下令废黜贾南风的太子妃之位时,杨芷为了保住贾南风的位子没少出力,还训诫贾南风不要逾越规矩;可贾南风没有记住她的好,唯独记住了她那不中听的训斥。杨家垮台后,她把杨芷打入冷宫,生生虐待至死。
然而,处理直接关系到大局的问题时,贾南风的面目却是比较开明的女王。她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将血腥的政治斗争限制在宫墙内部,没有波及宫墙外的世界。楚王被杀后,她及时收手,让朝廷的运行回到了正常轨道。
她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比如贾模。贾模还是个青年的时候,就以富有才干而闻名。尽管他有缺点——爱财、急躁、小心眼,但被贾南风提拔到权力核心圈中之后,他对政务一直尽心尽力;有时候还表现得相当耿介,贾南风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他总是直言不讳。
再比如张华。张华曾经是贾充的强劲政敌,而且因为在立储之争中站到了齐王的阵营里而遭到过武帝的政治打压。支持齐王,就等于反对司马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华和贾南风也是有仇隙的。但贾南风上台之后对张华礼敬有加,让人觉得他们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忘年交。
与武帝在位期间长年累月的党同伐异之争相比,贾南风执政期间,外戚、藩王、外姓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体上能做到各就其位,各安其事。
因为用人得当,中枢稳定,社会的总体运转比较有序,厌恶贾南风的史官也不得不承认,她执政的那段岁月是西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时光。
越是稀有的东西,就越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至高无上的权力尤其如此。
光阴荏苒,太子司马遹渐渐从一个孩子变成了少年,又从少年变成了青年。尽管早就到了参政的年纪,但贾南风一直没有给他染指权力的机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司马遹小时候聪明伶俐,可他长大以后转了性子,顽劣不堪,终日在东宫胡作非为。他特别喜欢扮作屠户,与太监和宫女玩经商的游戏,据说一块肉只要经他的手掂一掂,他就能准确地猜到这块肉有几斤几两。
这样的人做皇帝显然是不合格的,贾南风对此很清楚;但司马遹的劣迹恰恰是她想看到的,因为她早就萌生了废太子的念头,正愁没有把柄。
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她故意在东宫安插了一些奸佞,嗾使司马遹学坏,同时还派人在宫墙内外到处宣扬太子的种种恶行。
司马遹的支持者当中不乏聪明人,随着危险的临近,他们觉得不能再干等下去了,于是建议司马遹发动政变,废黜贾南风。
不知道是考虑到发动政变的风险太大,还是没有与贾南风对抗的勇气,司马遹最终否决了这个计划,但风声想必传到了贾南风的耳朵里。
不久之后的一天,贾南风诈称司马衷身体不适,传召司马遹面圣探疾。司马遹到场后,贾南风却不让他与司马衷相见,而是让他先去别室等待,并派遣一个叫陈舞的宫女送去美酒三升,让他全部喝光。
司马遹不从,说自己酒量没那么大。
陈舞说:“酒是陛下赐给你的,你不喝岂不是不孝?难道你是怕酒里有毒吗?”
迫不得已,司马遹只好勉强饮下,以致酩酊大醉。
随后,贾南风指使心腹拟就一份草稿,派一个叫承福的宫女带去笔墨纸砚,命令司马遹把草稿照抄一遍,说这是司马衷的意思。司马遹神志不清,于是照办。
很快,司马衷与贾南风召集群臣,传示司马遹抄写的那份文稿,并下令将司马遹赐死。
文稿当中写道:“陛下应该自我了断,不然,我就帮你了断;皇后也应该自我了断,不然我就帮你了断。”
从文稿看来,司马遹显然是要逼宫夺权。但群臣心里都有疑惑:这份文稿真的是司马遹的手笔吗?
面对这份文稿,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这种沉默并非默认,而是无声的质疑和抗议。只有少数人敢把心里话说出来,表示不同意杀死司马遹,其中就包括张华。
贾南风见一时无法得逞,于是后退一步,奏请废黜司马遹为庶人。
元康九年(299)冬季,司马遹被废,幽禁于金墉城。
司马遹的支持者们不甘心就此失败,请赵王司马伦主持复仇行动,迎立太子复位。司马伦的幕僚们则顺水推舟,策划了一个无比歹毒的阴谋。
不久,贾南风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司马遹的支持者们即将发动一场政变。为了断绝太子党的念想,贾南风派人害死了司马遹。
一夜之间,朝野上下舆论大哗。因为一着不慎,贾南风成为众矢之的。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马伦发动政变,拘捕贾南风,迫使她服毒自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贾南风当初以这种方式上位,最终又以这种方式下台。
精明的政客总是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规则的漏洞而不突破底线,贾南风当初就是利用这一点,成功地攫取了西晋王朝的政权。她知道,最高权力只能独享,自己与太子是天然的敌人,矛盾迟早都会发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调解这种权力争端呢?郭槐曾经一再告诫女儿,要好好对待太子。但贾南风对权力的迷恋到了偏执的地步,始终把司马遹视为仇人。
更可怕的是,在权力斗争的末尾,她突破政治游戏规则的底线,杀了太子。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把她赶下台的司马伦更没有底线——事后居然废了司马衷,自己做了皇帝。
既然太子都能杀,还有什么人是不能杀的?既然你司马伦能做皇帝,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在贾南风和司马伦的示范作用下,受到鼓励的野心家们纷纷披甲上马,率领洪流一般的军队奔往京城。
天下,就这样乱得无法收拾了。贾南风并非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她往这场大火里投了许多干柴;而司马伦呢,接着又泼了一盆热油。
在西晋王朝短暂的历史上,与之前的执政者相比,贾南风做得不算差,某些方面甚至比前人做得还要好一些。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因为最后一步行差踏错,事情发生了质变,她被划入了祸国乱政者的行列中。
可惜了,如果她能照着母亲的话做,她未必不能成为另外一个冯太后;历史对她的评价,也未必不会是另外一种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