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崩坏。皇室被外戚、宦官所操弄,以“诽谤朝政”为罪名排斥知识分子,史称“党锢”。这反而促进了士人之间的交接与联合,形成士大夫阶层的抗拒。同时,地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掠夺财富,直接导致民不聊生。张角趁机创立“太平道”,以符水咒语治病迷惑孤立无助的贫民。被治死的人不会说话,活下来的人现身说法,令人深信不疑。“幸存者偏差”这样的逻辑谬误,在这个缺少逻辑常识的国度大行其道,至今仍被使用于各种骗局。而被吸引的信众越来越多,又形成一种从众效应。
十余年间,张角聚众数十万,酿成席卷天下的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中崛起的一些义军领袖,如刘备、曹操等,成为与政府旧官僚对抗的新势力。其时洛阳宫中官僚与宦官的冲突发展到极端,身为名门之后的袁绍率军入宫,将两千多宦官全部杀光。将军董卓乘虚而入,裹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后董卓虽被部下杀死,天下大乱的局面已无从挽回。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今河南许昌),定为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最强对手袁绍,平定了黄河流域。
但曹操还远不能说平定天下。与他逐鹿中原的前辈不同,他不能不正视长江流域的劲敌。两汉四百年间,江南的开发达到这样的程度,据有长江流域的根据地,已足以与历代被视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黄河流域相抗衡。在中原与曹操争霸失败的刘备,辗转入蜀,控制了长江上游。而由豪强化为军阀,以土著豪族为基本力量的孙权,则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江南孙氏异军突起,始于孙坚。
孙氏祖居地富春(今杭州富阳),时为向南开拓的吴人与土著山越交界地区,双方时有争斗,故民风剽悍。汉末孙钟避难移居曲阿(今镇江丹阳),在城西白鹤山种瓜为生。其子孙坚初任县丞,募兵千余人抗击黄巾,攻夺宛陵(今安徽宣城)有功,得授别部司马,又参与平定凉州骚乱。汉灵帝刘宏中平四年(187年),孙坚任长沙太守,平叛安民,封乌程侯。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军力扩展到数万人,与割据淮南的袁术联手讨伐董卓,袁术向朝廷举荐孙坚为破虏将军。孙坚率军攻破洛阳,逼走董卓,且在城南井中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
孙坚出征时,长子孙策与家人留在袁术的根据地寿春(今安徽寿县),结交名士,更与同龄人周瑜一见如故,后移家周瑜故乡舒城(今安徽庐江)。文武全才的周瑜,成为孙策的得力佐助。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率军攻打荆州刘表时,被江夏太守黄祖伏击,中箭身亡。这年孙策才十七岁,因为祖父孙钟葬在曲阿白鹤山,所以孙策将父亲也安葬在曲阿,迁居江都(今扬州)守孝。
当时茂才张纮因母丧也在江都守孝,孙策多次前往拜访,向他请教扶危济乱之道。孙策的想法是找袁术讨回父亲的旧部,投奔时任丹阳太守的舅父吴景,“ 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 ”,成为一个割据东南的军阀。吴、会即原会稽郡。汉顺帝刘保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西部置吴郡,治吴县,东部仍为会稽郡。张纮同意他投奔吴景,认为有孙坚的基础,凭孙策的声名与才具,再加上吴景的支持,“ 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 ”,为父报仇的心愿肯定可以实现。但对未来的远景目标,张纮比孙策宏大得多了:“ 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据有吴、会二郡,进一步可以控制荆州和扬州,以长江中下游为基础,完全可以成就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匡扶周王室那样的霸业,中兴汉王朝,远不止于做一个地方军阀。孙策大喜,当即表示与张纮“ 同符合契 ”,见解完全一致。
初平四年(193年),孙策守孝结束,将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安排在曲阿住下,自己到寿春找袁术讨还孙坚旧部。袁术不甘心放弃这一支军队,托词说已推荐孙策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堂兄孙贲为丹阳都尉,那里是出精兵的地方,让孙策去丹阳募兵。
其时曲阿(今镇江丹阳)属吴郡。孙策在广陵(今扬州)和曲阿之间往来,只须渡过长江。曲阿西邻丹徒,丹徒在先秦时已有道路通丹阳(今当涂),向南即达丹阳郡治所宛陵(今宣城)。由此可知,从孙钟到孙策三代人,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今天的宁、镇、扬地区。
吴景因追随姐夫孙坚出征有功,袁术派他做丹阳太守,但是丹阳郡要他自己去夺取。不能说袁术开了张空头支票,这种丛林博弈,正是那个乱世的特点。如果没有足够实力,就是给你一个辖地,你也未必守得住。吴景率军打跑了原来的丹阳太守、袁绍部下周昕,遂得上任。他对孙策很关照,帮助孙策在宛陵招募了几百人。但是这些人没经过训练,战斗力不强。孙策领着他们去宛陵附近的泾县讨伐山贼祖郎,就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程普救护,几乎不得生还。孙策又去找袁术,袁术只把孙坚的旧部千余人还给孙策。袁术对孙策心怀戒备,孙策屡建战功,仍不得重用。
兴平元年(194年),汉献帝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扬州刺史治所原在寿春,因寿春为袁术所据,只得移治曲阿。刘繇防范袁术,将袁术信用的丹阳太守吴景父子赶到江北历阳(今安徽和县)。袁术另派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任吴景为督军中郎将,率军驱逐刘繇,攻战一年,不能成功。孙策遂向袁术请战,愿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虽明白孙策此去,等于放虎归山,但也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驻守会稽,孙策未必能平定江东,便答应了,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
孙策出发时只有步兵千余,骑兵数十,愿意追随他的宾客数百人,但是他在江淮一带的声望很高,才到历阳,兵士已发展到五六千人。这时他母亲也从曲阿来到了历阳。孙策之母吴夫人是孙坚嫡配,孙权称帝后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吴夫人为武烈皇后。吴夫人只有弟弟吴景,没有妹妹。《三国演义》中一再搅扰政事的吴国太,被说成是吴夫人的妹妹,其实于史无据,只是小说人物。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率军从历阳横江津渡江,袭取对岸的牛渚(今采石矶),缴获了仓库里的大批粮谷和战具,此后连胜几仗,而且军令整肃,江南百姓都欢迎他。
孙策的目标是赶走刘繇,夺回曲阿(今镇江丹阳),那是孙氏两代祖坟所在的家族根基。他从牛渚进入丹阳(今当涂),似乎没有受到敌军阻扰,约三十公里抵达丹阳县城(今苏皖交界小丹阳),东北方向就是丹徒、曲阿。但是刘繇部将薛礼据守秣陵县城,且有笮融驻军城南相呼应,孙策不能置之不顾,否则将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孙策遂北上进攻秣陵县城,首当其冲的便是秣陵城南笮融军营。《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载:“ 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余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因渡江攻礼,礼突走。 ”这里说的“江”,就是秦淮河。秦淮河之名是唐代才出现的,此前见于记载的有小江、龙藏浦、淮水等名。秣陵城位于秦淮河南源溧水河与西岸丘陵之间,笮融设营之地,必然是城南丘陵险要处,首战失利,他固守不出,成“一夫当关”之势。孙策大军无法北进,因此改变路线,渡过溧水河,从东岸北上,到秣陵城东再渡河攻城。薛礼一定是猝不及防,只好弃城逃走。
孙策虽攻入秣陵城,但是刘繇部下偷袭牛渚(今采石矶),意图阻断孙策的后路。孙策回军救牛渚,大破敌军,俘获万余人,再攻笮融,不料被冷箭射伤大腿,不能乘马,只好乘车回牛渚军营。他派人诈降笮融,说孙策中箭已死。笮融大喜,派遣部下攻牛渚。孙策将敌军诱入埋伏圈,杀敌千余。笮融得知孙策未死,不敢再战,利用险峻地势,深沟高垒,严加防守。孙策暂时放下笮融,北上攻占了梅陵(今南京雨花台梅岭),又先后攻下了湖孰县和江乘县,扫清了曲阿周边的敌方据点。南京地区江南四县,此时已皆入孙策之手。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刘繇率同乡太史慈与孙策对抗,因中计而大败。太史慈被孙策俘虏,两人惺惺相惜,反成好友。刘繇弃军逃往豫章(今南昌)投靠刘表,其部下纷纷弃城而去,笮融也撤往豫章。南京、镇江一带,尽为孙策所有。
孙策生性豁达,善于用人,治军严明,“ 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 ”,连老百姓的一棵菜都不敢动。江东百姓因他年少,亲切地称他为孙郎,争着送牛、酒来劳军。孙策赏赐将士,把母亲和弟弟从江北接回,同时收编刘繇残部散军,广招兵马,一人投军,全家免赋税。“ 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随后顺利打过钱塘江,直到会稽(今绍兴)。孙策自任会稽太守,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堂兄孙贲任豫章太守,又分豫章郡置庐陵郡,以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孙坚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不仅控制地域达到五郡,帐下还会聚了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谋士,周瑜、太史慈、程普、吕范等将领。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今寿县)称帝,当即成为众矢之的。孙策趁机与袁术公开决裂,联合曹操、吕布征讨袁术。曹操向汉廷推荐孙策,朝廷任命孙策为骑都尉,承袭孙坚的乌程侯爵位,认可他为会稽太守。
孙策认为自己既是领军主将,又是一郡太守,骑都尉这个职位未免不够分量。建安三年(198年),他派张纮为使者再次到许都(今许昌)向汉廷贡献方物。《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孙策两次向朝廷贡献地方特产,目的就是争取这个将军职位。讨逆将军虽然仅为五品杂号将军,但对于孙策很重要,因为此前孙策虽然自任会稽太守,但部下吴景、孙贲、孙辅、朱治等同为各郡太守,地位相当。孙策固然是实际上的江东领袖,终究缺少一个高于众人的身份。此时挟制汉献帝的曹操正在用人之际,所以假汉献帝诏令孙策为讨逆将军,改封吴侯。而张纮却被曹操留在朝中任侍御史。
孙策将讨逆将军府建在秣陵淮水之北,也就是此后孙权太初宫位置。史籍中对此没有直接记载,但相关文献中尚能理清来龙去脉。
《建康实录》卷一注引《志林》说,“ 策虽外见受官,内怀三分之计 ”,风华正茂的孙策,当然想不到仅两年后自己会死于非命,他接受汉王朝官职只是权宜之计,盘算的是雄踞江东、三分天下的宏图。建造将军府时,他没有选择经营多年的曲阿(今镇江丹阳)和吴(今苏州),而选择了更有利于发展的秣陵。同样,他没有选择秦淮河中游江宁盆地内的秣陵县城,也没有选择已有近七百年历史的越城,而选择了钟山和玄武湖环抱之中的一片处女地。这里不但有未来可以成为政治中心区的足够空间,其西边即是沿江制高点石头山,南边富庶的江宁盆地成为其经济腹地。其时孙权已在孙策军中,并有代理奉业校尉的军职,所以他不但了解孙策将军府位置所在,而且深刻理解这一选址的意义。
建安四年(199年),连遭重挫的袁术走投无路,吐血而亡。其部众打算投奔孙策,被庐江太守刘勋中途掠去。孙策得知后,假意与刘勋结盟,以寻机报复。刘勋因兵员大增而粮草不足,得知豫章上缭(今抚州建昌)多粮食,孙策便鼓动他去夺取上缭。刘勋大军开拔后,孙策轻骑夜袭攻破了庐江,得到了袁术的百业工匠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以及袁术、刘勋的妻儿。袁术女儿后成为孙权夫人,儿子袁耀任东吴郎中,其女许配给孙权之子。孙策推荐部下李术为庐江太守。刘勋向江夏太守黄祖求救,黄祖派水军五千人来援,孙策迎战大胜,俘虏敌军二千、战船千艘,进至夏口(今汉口),率周瑜、吕范、程普、孙权等又打败了刘表派来的援军。孙策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今安徽、湖北地区。曹操得知后叹息:“这小子难与争锋啊!”遂将侄女嫁给孙策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并向朝廷推荐孙权为茂才,以此笼络孙策。
孙策俘获的这上千艘战船,理当沿江而下,带回他的江东根据地,无论去曲阿还是去吴,船队都须经过长江南京段,而江畔的越城和金陵邑遗址,尤其是秦淮河入江口夹江这一天然良港,必然会引起孙策、孙权兄弟的足够重视。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打猎时被原吴郡太守许贡门客射伤面颊,伤口感染去世,时年二十六岁。孙策临终前,请张昭、张纮、周瑜等辅佐孙权:“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 ”虽然孙权年少,威信未立,但中原群雄逐鹿,无暇南顾,只要江东巩固,足以坐观成败,再定后策。又对孙权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同样以“保江东”为根本战略。张勃《吴录》记此言,尚有“ 慎勿北渡 ”四字,其意含蓄,似告诫孙权不要轻举妄动北上争衡,也有令孙权不要妄自菲薄、轻率归附北方强权的意思。卢弼《三国志集解》此处引胡冲《吴历》:“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让张昭“自取之”,一如刘备托孤诸葛亮之语,姑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后一句,如果实在维持不住江东基业,也不妨投靠北方的强势力,但一定要“缓”行。《吴录》和《吴历》都产生于西晋初年,记述虽不同,其大旨则相通。
孙策少年英迈,十年成大业,不愧为一时豪杰。他有自知之明,但仍与孙坚一样,以轻躁殒身。《三国志·郭嘉传》说曹操的谋士郭嘉曾经预言孙策“ 必死于匹夫之手 ”,因为他“ 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也 ”。如果这不是出于神化郭嘉的编造,确实一语中的。
曹操听说孙策已死,打算趁机攻伐孙权。张纮劝阻曹操,说:“ 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 ”乘人之危有失道义,又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如借这个机会笼络孙权。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两国屡屡乘人之危而得手,此时张纮却以“古义”劝阻曹操,明显是维护孙权。曹操觉得有理,向汉廷举荐孙权为讨虏将军,继任会稽太守,又任命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希望张纮把孙权招抚到他的麾下。其实张纮感念孙策对他的恩义,始终在为孙氏谋划。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但是孙权仍驻守吴地,只派郡丞去处理会稽事务。
孙策开创江东基业,在短短三四年中,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据有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帐下汇聚了张昭、张纮、周瑜、程普、吕范等不世英才。孙策在世时,每邀集宾客,常对孙权说:“这些人,将来都是你的将士啊!”十八岁的孙权在他们的倾力扶助下,招揽贤才,聘求名士,平定山越以安定后方,西征黄祖报杀父之仇,清除宿敌,开拓疆土。建安十三年(208年),为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孙权自吴迁至京口(今镇江),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天下三分的局面已成。
正是经由孙氏父子的开拓,南京地区一步步走到了江南历史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