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龙纹作为一种符号资本

西方人看中国,颇有走马观花、旁观者清的好处,往往能撇开枝节直取本质,耶稣会传教士很早就注意到“皇帝—龙—天”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国皇帝是天之骄子,需要依据天命来行使其神圣职权,因此,垄断了沟通天地的龙,也就等于垄断了“奉天承运”的神圣权力,“不但皇帝的服饰上绣有龙,在金银器皿上、屋顶上,以及室内的一切皇帝的用具上都绘有龙”(《中国漫记》)。

龙是皇帝的通天神兽,因而也是专制皇权的符号资本,这种符号资本具有神奇的魔力。安文思不无讽刺地指出:“一名无耻的盗贼,备受畏惧和憎恨,只要让他换掉服装,戴上皇冠,披上龙袍,同一个人明天就受到全世界的爱戴尊敬,哪怕众所周知他出身贱微,但他们马上就称他为天子,天下的君主。”(《中国新史》)也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领袖或者大野心家,无不梦想着龙袍加身。

身处中国的西方人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理解龙与皇帝之间的“象征关系”,但是,对于那些并未亲历中国,却又喜欢谈论中国的人来说,要说清楚这层象征关系就有点麻烦,他们很自然地会从欧洲的既有图式中寻找一种便于理解的、对应的关系模式来加以解释。法国神父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年)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汉学大家,他从未到过中国,却在他那部著名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断言:“飞龙形象完全是综合多种地上生物设计而成,还有其他一些古代钱币上也铸着龙的形象,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正如鹰之于罗马。”

正因为杜赫德心中已经先有了“鹰与罗马”的既有图式,他才会武断地将“龙与中国”的关系简单地比附成“正如鹰之于罗马”。这种借助既有图式的简单比附很容易为欧洲人所理解和接受。《中华帝国全志》是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知识总汇,也是一部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经典名著。“龙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的观念自此开始扩散。

将皇帝或者国王的纹章视作国家象征,无论对欧洲人还是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很容易理解的。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用《诗经》的语言即可译作“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说,欧洲人将龙视作中国的国家象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问题在于闻一多的后一个命题,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如何能够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 sbkM+Mmvy1nc0DtxjZwzGZf+2weFr6Xfd9xCtFTn0M13jDr49rbxE4Z79M84m5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