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龙纹的皇权属性

早在16世纪之前,就有一些欧洲传教士和冒险家来到中国,他们虽然没有见到真龙,但总有机会见到龙纹。因为这是一种纯粹想象的纹章,他们很难在欧洲文化中找到一种对应物,所以取其形似,一般写作“蛇”(Serpientes)。而且他们从一开始接触龙纹就被清楚地告知,这是“皇帝的纹章”(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这些被视作“蛇形”的龙纹图样,至迟在16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而且常常被人们当作珍贵的礼品奉献给教堂以作装饰之用。

最早将中国人的龙观念介绍给欧洲的,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这些介绍集中体现于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年)整理出版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利玛窦在手稿中一般将龙写作Dragoni,有时写作Dragone。1616年,金尼阁的侄子小金尼阁(D. F. de Riquebourg-Trigault)将此书译成法文时,一律将龙译作Dragon,这大概是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第一次完整对译。

利玛窦之后,接踵而来的欧洲传教士全都自觉地将龙译作Dragon。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中国人的龙崇拜有着比中国士大夫清醒得多的认识,中国人常常为了龙的真假问题与他们展开辩论。中国人普遍认为龙是天上实有之神物,欧洲人则普遍持否定态度。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年)在《中国图说》中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皇帝的服装以龙凤和许多贵重的珍珠宝石作为装饰品,这种着装的方式旨在引起他的臣民的敬畏感。”这话说得直白点,可以直接译成“龙凤是中国皇帝用来吓唬老百姓的装饰图案”。

明末清初的西人著述,总是会辟出大量篇幅介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民间迷信,但这些介绍中很少涉及龙的迷信,偶尔涉及,也多与风水信仰相关。也许是出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他们对龙文化的介绍往往着重于龙纹,而不是龙传说。在涉及龙性质的问题上,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向中国皇帝,用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1609—1677年)的话来说:“中国皇帝的标记是龙,有五个爪,所以他的衣服及家具,无论用绘画还是刺绣,都必须用龙作装饰。所以,当你说龙眼,龙的眼睛,或龙衣,龙的衣裳,中国人都明白你说的是皇帝的眼睛和皇帝的服装,由此类推。”(《中国新史》)龙作为“中国皇权的象征”这一观点,几乎是明末清初所有来华传教士笔下的共识。

虽然这些传教士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对者,有时也对这条龙小加揶揄,但他们都客观地报道了龙在中国的地位以及龙纹的使用状况,并未刻意将龙丑化为海怪或妖魔,相反,这些传教士笔下的龙纹总是与皇家气派相伴出现。这样的介绍让那些本来就醉心于东方神秘文化的浪漫贵族心驰神往,中国皇帝御用的龙凤纹章大受青睐。17世纪,“巴黎、都尔及里昂的制造商,欲迎合国人的嗜好,仿制中国的以龙为图案的丝织衣料,有些仿制品是极其精致的”(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18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更是掀起了一股“龙旋风”,一些高端贵族甚至模仿中国园林风格建造“龙居”“龙泉”一类的私家园林,过足了中国皇帝瘾。

欧洲本土龙多是海怪之类的恶魔,而来自中国的龙却是皇帝的纹章,两种略微形似的动物共用了一个名字叫Dragon。为了区别此龙与彼龙,欧洲人往往在Dragon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China或者Chinese,这大概是“中国龙”的最早源头。 BciMqr7XYlGFeEMAAQYGBWMjrUBoMwcbHM931MxolPsHbjntQIyE1i0XGSEArp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