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龙的阶级属性与国族属性

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中央电视台自有“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几乎每一个龙年,主持人都会毫无悬念地说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样的闪光金句,巨龙也会毫无悬念地翻腾在晚会舞台上,歌手也会毫无悬念地高歌《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岁月轮回,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龙年。如今的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昂首挺胸地对着西方世界说“不”,各大媒体一定会反复演绎和宣传“飞龙在天”的自豪感。龙,既是我们的身份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可是我们要知道,龙虽然是古老的,但是“古老东方”这个概念恰恰是现代的,甚至“民族国家”“图腾”之类,都不是源自中国本土的概念,而是西方视角的文化概念。将龙视作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也是很晚近的事。

龙,从来就不与普罗大众一个阶级。自有龙史以来,虽然龙观念一直变动不居,但龙纹始终是庙堂身份的标志。皇帝称真龙天子,帝王世家称龙族,能使用龙纹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元代更是从制度上确立了龙与帝王世系的排他关系。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刑部议定,除了官办缎匹外,民间不许织造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布匹,“如有违犯之人,所在官司究治施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明清两代相沿成习,严厉禁止下官百姓僭用龙纹。17世纪的俄国使臣尼古拉(Nicolae Spataru Milescu,1636—1708年)也说:“皇族以外,任何人都不敢使用黄色和五爪飞龙,如发现有谁使用,即处以极刑。”(《中国漫记》)

中国龙——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龙,或者泛指所有中国人的龙,对于20世纪之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乱伦悖礼的僭越概念不可能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用龙来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符号,只有在需要区分国别的语境当中,才能体现其实际功能,也就是说,中国龙这个概念只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当中,才有可能被生产出来。

由帝王龙向中国龙的转换,其实是龙的阶级属性向国族属性的转换。闻一多说:“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伏羲考》)这段话只用了寥寥一百余字,就完成了龙在“民族象征—帝王象征—国家象征—每个中国人的象征”四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令人不得不感叹其诗性语言的巨大魅力。可是,闻一多并未阐述这些转换的具体因由。现在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龙是在何时、由何人、如何生产出来的,龙又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到全民共享的。 7UZBGZhCMc5hu/wXr8HZA+bfHB6jz/IqMwr3MA9mtSKNF7vi3XvFAg3T9qF9/M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