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问我,如果番番听力筛查没有问题或者早早地对声音就有反应,你还会为她做听力训练吗?答案是肯定的,会!
每个正常的婴儿都应该做听觉训练,以提高听力敏锐性。可以说,优秀的听力是学习语言和音乐的根基。
番番4岁多开始学习钢琴和声乐,两个老师都赞叹,番番的辨音能力远远优于其他同龄人,就连教学钢琴某个音不准,她都能够第一时间指出。老师很惊讶,因为音准差距很小,大部分调音师都需要靠调音设备才能分辨,而只有4岁的番番就能一“耳”听出来,真是厉害。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音准”,老师认为这是她天生就拥有的能力,但是我知道,这更多得益于她婴儿时期的听觉训练,孩子能听得见、分得清(包括大小、长短、轻重、高低、快慢等),可以说是很关键的。
学习语言也是如此,首先孩子要能听得见、分得清各种语音,这是每个正常人开始学习语言的基础。关于听力无法分辨不同语言发音从而影响语言之间交流的,还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德国人,一个法国人,还有一个日本人到矿场工作。
老板是美国人,他对德国人说:“你体格不错,你负责干力气活。”
接着老板对法国人说:“你是工程师,你负责制订采矿计划。”
老板最后转身对日本人说:“你很瘦小。你负责supplies(补给) 。”
第二周,他们正式开始工作。可是大家一直没有看到日本人。正在疑惑之时,日本人突然跳了出来,大声叫道:Surprise! (惊喜)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是现实中,许多日本人的确无法分清R和L这两个英语语音。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的语言学家为了研究这类问题,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出生不到48小时的婴儿,科学家把奶嘴连上一个录音机,当婴儿吮吸奶嘴的时候录音机就播放Ba的声音,当婴儿不断吮吸,就会连续发出:Ba,Ba,Ba的声音,时间一长,婴儿开始不耐烦起来,吮吸的频率也渐渐变慢。这个时候,科学家把播放的声音突然变成Pa,婴儿立刻加大吮吸力度,频率也变得更急促,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可以分清这两个发音的不同。
在英国,不到6个月的婴儿,可以分辨出捷克语、印地语和一种土著语言中独有的发音,但是这些发音的分辨对英国的成年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个实验在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被重复开展,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所以意义非常重大,实验本身和结论被写入关于儿童发展、语言发展的教科书,足以证明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实验也发现,尽管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拥有这种天才般的辨音能力,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所有基本语音单元,但是这个能力在出生3个月后会下降30%,6个月后下降60%,1岁后下降90%。也可以这样说,婴儿的大脑在最初的一年里,开始对经常听到的语音(一般为母语)建立起神经回路,但是对听不到的语音(非母语)却越来越不敏感,最后甚至无法区分了。
回到前面的“笑话”,在母语是英语的人的大脑中, “L”和“R”这两条神经元是不同的,也就是互相分开的。但是日语中却没有“R”这个发音,如果日本的婴儿在1岁以内没有听过“R”的发音,那么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就会无法识别“R”的发音。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听到了“R”这个音,因为没有对应神经元,大脑就会“偷懒”,“理所应当”地把“R”这个音和比较相似的、母语中的“L”这个音归为一条神经元。所以,他们怎么听“R”,都觉得是“L”,自然说的时候也是按照“L”的发音。这种现象被称为“感知磁石效应”。
所以,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听到更丰富的声音来刺激大脑发育,还要让孩子听到更多种类的语言,这会帮助他在未来和听觉相关的学习中事半功倍。如果到成年再练习这些,即便上500次语音训练课,也无法做到婴儿时期就已经拥有的天才般的辨音能力。
如果不能分辨听到的声音,不仅听力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发音是否标准,所以就有了前面那个关于日本人发音的笑话。这种现象在英语学习中也很常见。比如,我在高考的时候,第一题辨音从来都分不清楚哪个是长音,哪个是短音,哪个轻读,哪个重读,哪个音和其他选项不一样。因为在我听起来、读起来,它们都是一样的,答题只能靠死记硬背,所以错误率很高。
为什么要等到考试再抓狂呢?这些最基本的辨音能力应该在婴儿时期给予保护和培养,而且听力的训练越早越好。
除了前面婴儿时期的听力训练,这里再推荐几个番番3岁以前经常玩的听力小游戏,都很日常,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们玩起来,让听力更敏锐。
(1)听听谁来啦?家人回家时的脚步声,开门声音都会有所区别,听到这些声音就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是谁回来啦?
(2)找一找?把手机或者其他可发声的玩具藏起来,当有铃声时,让孩子来判断位置,找到手机或玩具。音量由大到小,难度逐渐升高,让孩子觉得更有挑战性。
(3)水杯音乐会。往3个水杯里注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一遍,让孩子听,每个杯子的声音都有什么不同,然后蒙上眼睛,敲击某杯水,和孩子轮流猜听到的声音是哪个杯子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