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主编的话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可以说这一次次翻译高潮构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座高峰,承载了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两千年“翻译世界”的活动不仅引发了相互交织、绵延至今的中外文化交流实践,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同时,自古洎今,“翻译中国”的实践也并非付之阙如,很长时间以来,虽不及“翻译世界”主旋律般的华彩乐章,却也华音袅袅,弦歌不辍,并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从唐代高僧玄奘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递东方智慧,到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将儒家经典译至拉丁文,架起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从清末民初译界逆行者辜鸿铭通过译写将中国文化精髓传扬至西方,至1949—1979年间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的有组织多语外译 ,“翻译中国”华音渐强,且内涵不断丰富。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翻译的新时代,随着国家层面规划的“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等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的启动,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在“翻译世界”依旧充满活力的同时,“翻译中国”已成大势,肩负起让世界理解中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世界格局的日益变化,以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翻译中国”迎来新的契机。中国的文学文化、学术思想、发展经验和治理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大量对外译介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与智慧。这一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正从“翻译世界”走向“翻译中国”的新纪元,更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

“翻译中国”极大促进了中国故事、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接受,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对全球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翻译中国”绝非易事,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需要通过恰当的话语内容、方式和渠道走向世界。正如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翻译界的任务不仅是通过“翻译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更要致力于塑造一个客观、清晰、丰满、积极的中国形象。这就亟需外语和翻译界下大力气,在“翻译中国”的同时,对中华文化的外译历史、外译类别、译介规律、经验模式、受众心理、传播效能等情况展开调研,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并对其中伏脉千里并延展至今的翻译思想进行凝练、发展与创新。

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特别策划了“‘翻译中国’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旨在深入探讨“翻译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对新时代“翻译中国”事业和国际传播战略的积极回应。丛书分为文学翻译、文化翻译、话语翻译和译学探索四个子系列,每个子系列由数量不等的单册专著组成。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这套丛书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多元且前沿的研究选题。 每个子系列均紧扣“翻译中国”主题展开,通过收录该系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对每一系列开展脉络梳理、经验总结、问题分析与前景展望。具体来说,文学翻译子系列既涉及宏观或中观层面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戏剧、网络文学、武侠文学、科幻文学、诗词、文论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也包含《沧浪诗话》等微观个案作品在特定国家的阐释、传播与接受,旨在分析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模式与国际传播路径,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文化翻译子系列广泛覆盖中国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典籍、影视作品、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美术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译介与传播研究,致力于探索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至世界不同角落的有效途径。话语翻译子系列包括中国时政话语、哲学话语、外交话语和中央文献的译介与传播研究,力图探索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话语传播的有效方式,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政策路径和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译学探索子系列则意图展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丰硕成果。从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到应用翻译学探索,从知识翻译学的构建到中国翻译话语的系统建设,这些创新性成果不仅为当代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译学话语的原创性贡献。

其二,连贯而严密的逻辑架构。 我们精心策划的文学翻译、文化翻译、话语翻译以及译学探索四个子系列,在“翻译中国”的实践中各具要义,它们既可独立成册,又相互关联,内容上互补,实践上互促,理论上互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回应新时代“翻译中国”实践与研究的迫切需求。具体而言,文学翻译子系列旨在以翻译为媒介,探讨如何将中国气韵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以润物无声、绵长悠远的方式让国际受众感知中国的人、事、思;文化翻译子系列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文学或其他类型作品中蕴含的我国独特历史文化元素译介给异域民众,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不同方面的体验与欣赏;话语翻译子系列聚焦中国各领域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达,探讨如何通过精准的话语翻译和有效的国际传播,引导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译学探索子系列则基于对文学、文化、话语等领域长期译介实践和传播规律的深入总结,升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体系,为中译外实践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也为国际译学界带来中国学者守正创新的译学新论。四个子系列力求巧妙结合,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翻译中国”研究体系。

其三,深耕翻译与跨越学科的学术视野。 丛书的专家学者既立足翻译学科,潜心梳理我国优秀文学文化以及各领域重要话语的译介全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译学理论话语,展现我国翻译学者的理论自信,又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跳出传统翻译研究聚焦语言转换和产品质量评价的局囿,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考察对外翻译产品的译介效果和传播效能,认真研究国际受众的反馈评价,从中获取宝贵的建议与启示。在特色译学理论探索过程中,既扎根“翻译中国”的丰富实践,亦关注全球翻译理论的最新动态,并加以合理引进、吸收与融合,不仅为“翻译中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能推动中国特色译学理论话语与国际前沿理念接轨,提升中国翻译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四,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统筹兼顾。 我们在本套丛书的编撰与出版过程中,力求学理探讨和实践探索并重。学理层面,丛书通过全面收录“翻译中国”代表性实践与理论话语建构论著,意图呈现“翻译中国”研究的主要脉络和理论演进,为国内外译学界搭建一个全面展示和交流“翻译中国”研究成果的高端平台,推动“翻译中国”研究纵深发展。实践层面,丛书所凝练的各类对外翻译产品译介与传播规律,可为未来“翻译中国”实践与理论话语深入探索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为“翻译中国”政策规划及实施提供翔实的案例参考与数据支持。

在丛书策划阶段,我们荣幸地邀请到来自国内不同高校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在“翻译中国”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且勤于探索、善于沉思,共同组成了本套丛书的权威撰稿团队。他们或道术结合,发掘“翻译中国”成功案例背后的译介规律,或交叉跨越,将翻译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结合,探究我国文学文化作品及话语在海外的传播效能,或融合出新,在中国传统译学话语和国际既有翻译理论基础上提出原创性译思,共同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相信他们的成果不仅会为译学界提供宝贵的“翻译中国”研究文献,也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学术收获。

在“翻译世界”仍方兴未艾、“翻译中国”已如日方升的历史性时刻,有机会担任这套丛书的总主编,我们既深感荣幸,又自觉责任重大。尽管我们为丛书编撰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其不仅是“翻译中国”研究的知识宝库,更是中华璀璨文化与当代中国对外话语及译学理论成果的荟萃,但不可否认,这套丛书只是相关研究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领域和话题留待后续探索。我们的愿景是凝聚“翻译中国”学术共同体,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翻译中国”研究体系,推动相关实践和学思不断开疆拓土,纵深发展。基于此,我们希望丛书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始终保有前沿性和引领性的学术阵地,不断吸纳“翻译中国”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实践与理论成果,持续发挥其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激发更多中外学者和青年学子对“翻译中国”的实践热情与研究兴趣,携手共促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在丛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同行专家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们谨代表丛书编委会向各位专家学者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循立足中国、关注国际,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实践和研究思路,以丛书为媒,以学思为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以“翻译中国”的微观阐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大叙事。

许钧 王克非 任文
2024年1月22日 RFSwtYGKYwe+hQWlILWdcI6gIh/psUc5lpbLaH99KdPTqrvo48oqyT42koG2ri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