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2 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概念可以是抽象的、透明的、有确切意义的,也可以是无主体性和无语境性的,正如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佛朗索瓦·夏特莱(François Chatelet)明确指出的,“概念仅仅是伴随着话语展开的精神结构(structure mentale),而非其他任何东西。概念除了这种推论的展开之外没有别的意义”(夏特莱2000:28–29)。概念是思想的细胞,一切思想都是由概念组成的。“各门科学体系作为一个有其内在结构的概念体系,其骨干就是由一些统率和联结其余概念的基本概念,即范畴所组成。”(彭漪涟2000:1)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源于对其外部特征的认识。这时,人们对该事物的概念只是一个初步概念。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此类事物深刻的本质,产生深刻的概念。例如,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一开始只停留在“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层面。但是经过不断实践和研究,人们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还是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即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和知识的语言文化活动。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未停留在此,而是还在继续深入发展,由此形成的概念也将进一步深化。

当前,话语体系的提升,特别是话语能力的提升,亟需充足的知识供给。建构中国译学话语体系的主要掣肘是概念短缺,尤其是标志性概念短缺,而标志性概念是建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纽结,具有引领和凝聚一般概念的作用。只有不断推动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在吸纳西方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标志性概念,凝练符合中国思想特质的译学知识形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知识供给”的能力,从而推进译学的知识创新、概念创新、话语创新。 13tVwuFlT8BHyjde6bpXFjgRxlkrB3L1Gkdbl4zUj0otwN6qnnAbls+qKlQph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