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扑朔迷离: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3年,很多人都在说“太难了”。

那么,什么叫作“难”?

请问:是把一个非常重的哑铃举起来叫作难,还是把一个混乱的线团解开叫作难?

一个哑铃非常重,你可能举不起来。但如果有人说,你把它举起来就可以得到100万元奖金呢?你可能会从此便开始练习,几个月后,就能将哑铃举过头顶。像这种你现在做不到但通过努力几乎一定能做到的事,就叫作“难”。

那解一个混乱的线团呢?如果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恐怕给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你也未必能把它解开。这种被混乱“封印”住的问题,就叫作“复杂”。

“难”和“复杂”,都让人苦恼。但这两者是不一样的。“难”的反面是“容易”,它们之间是努力程度的差别。而“复杂”的反面是“简单”,它们之间是混乱程度的差别。

那么,2023年是难,还是复杂呢?我的答案是:复杂。

这种复杂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上海虹桥高铁站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高峰时期,每天能发送旅客三四十万人 [1] 。2023年4月28日,在“五一”小长假即将开始前,虹桥高铁站发布了一则公告:上海虹桥站当日发往全国各站的车票均已售完。这不是指到北京、西安、武汉的车票售完,也不是指商务座、一等座的车票售完,而是指到任何地方、任何座席的车票全部售完。这不由得让人感慨: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实在是太火爆了,火爆到铁轨都是滚烫的。

“五一”火爆的不只是上海虹桥高铁站,还有圆明园遗址公园(简称圆明园)这样的景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宏伟秀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成了一片废墟。在这里珍藏的150万件文物,上至我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都被洗劫一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也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人百年来心中难以忘怀的痛。后来,在众多爱国人士的努力下,牛首、猴首、虎首等七尊兽首铜像才回归祖国的怀抱,而剩下的五尊至今仍然下落不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圆明园看看。但是,2023年“五一”期间,圆明园线上门票预订页面却显示,2023年4月29日至5月1日,成人票和未成年人票余票均为零。据说,这是圆明园被烧毁163年以来门票第一次售罄。

2023年的旅游业,实在是太火爆了。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2020年“五一”期间,这一数字降到了1.15亿人次;2021年“五一”期间,出游人数大幅回升,涨到了2.3亿人次;但2022年“五一”期间,出游人数却再次下降,降到了1.6亿人次。那2023年呢?2023年“五一”期间,出游人数“报复式反弹”到了2.74亿人次!

2.74亿,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全球第四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总数。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已经全面复苏了。

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测算,2023年“五一”期间,我国旅客的人均旅游消费是540.35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603.44元,下降了10.46%。 [2]

只要出门,就要花钱。但是,2023年“五一”比2019年“五一”,每个游客平均少花了63.09元。出游人数变多了,人均花费却变少了,情况有点复杂。是因为消费降级了吗?

2023年4月底至5月初,麦肯锡做了一次中国消费者动态调查,在受访的1000名消费者中大约有47%的人表示,会通过更换零售商的方式来获得更低的价格或折扣。 [3] 看起来,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消费似乎真的在降级,怎么办?降价。

在2023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发布会上,阿里巴巴提出了“全年最低价”“全网最低价”等概念,把低价作为这一次双11的核心KPI(关键绩效指标)。而京东也明确了以低价为最主要的策略,在双11期间,打出一套“低价策略”组合拳——“百亿补贴日”+“超级秒杀日”+“京东9.9包邮日”等。此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会议上说:“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后面的两个‘0’。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的基础性武器。” [4]

线下,“十元经济”重获生命力;线上,“九块九包邮”火遍互联网。

所以,消费真的一边在复苏,一边在降级吗?

未必。

上海恒隆广场是上海顶级的奢侈品购物中心,曾经是浦西最高的建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而上海恒隆广场的租户销售额同比增长62%,归属恒隆的租金收入也同比增长了23%。 [5] 中国内地全部10座恒隆广场的租金收入加在一起,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同样,南京德基广场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你就能感受到这一点:2022年,南京德基广场投入了800万元对一个洗手间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洗手间就像一个花园,大量的绿植和插花让人赏心悦目,而独特的装饰风格也使其充满艺术气质。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洗手间,还以为是某个艺术馆的休息区域。2022年9月1日,这个洗手间正式开放,几乎在一瞬间就成了网红打卡点。很多人惊呼,想去洗手间办婚礼。德基广场是南京最大、最高级的奢侈品购物中心之一,所以必须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奢侈,哪怕是在洗手间。

根据联商网对全国29个城市(不含港澳台)的160家代表性商场(其中,购物中心有139家,占比86.88%;百货有10家,占比6.25%;奥特莱斯有11家,占比6.87%)的抽样统计估算,2022年全国商场的平均销售收入约为22亿元 [6] 。而南京德基广场2022年的销售收入高达210亿元,不仅创历史新高,更使其成为第二家加入“200亿俱乐部”的购物中心。

上海恒隆广场和南京德基广场的收入飙升都表明,奢侈品似乎越卖越好。

实际上,奢侈品不光越卖越好,还越卖越贵。2023年6月,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路威酩轩)集团宣布LV品牌将进行新一轮调价,部分商品的涨幅甚至超过11%。而在同年4月,LV刚涨过一次价。2020年以来,LV已经涨价将近10次。但是,涨价并没有对LV的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LVMH集团2022年度财报显示,LVMH集团创下了历史业绩新高,销售收入达到792亿欧元,营业利润达到211亿欧元,都增长了23%。 [7]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中国的消费市场,一边是越降价越增长的消费降级,另一边是越涨价越好卖的消费升级。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哑铃,而是一个线团。

让人觉得迷茫的,除了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全球经济。

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调查显示,2020年初,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从全球进口商品的总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因为恐慌,美国开始了一轮持续两年的“报复性囤货”。2022年初,美国一个月能从全球进口大约3500亿美元的商品,进口商品总额一度涨到了历史最高点,远超疫情之前的2019年。这轮“报复性囤货”成了中国传统外贸和跨境电商的巨大红利。

但是,从2022年初开始,美国从全球进口商品的总额开始持续下跌。注意,不是从中国的进口额下跌,而是从全球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下跌,其中包括对美国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越南。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中国出口对美国进口的依赖度是14%,而越南出口对美国进口的依赖度则高达30%。 [8] 美国进口下跌,越南出口就跟着下跌。

很多人担心,美国消费回落,意味着全球经济的衰退正在到来。

2021年12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发声,称直觉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大约会发生在2022年春季或夏季,最迟不会晚于2023年。

2022年11月,马斯克再次发声,称美联储需要立即降息,并强调美联储正在“大幅放大严重衰退的可能性”。

2023年4月,马斯克公开表示“温和的衰退已经来临”。

其实,认为全球经济会衰退的,不止马斯克一个人。2022年9月,世界银行在一份名为《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吗?》(Is a Global Recession Imminent?)的报告中说:“2023年,世界可能会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性伤害的金融危机。”

202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应对生活成本危机》报告中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经济体将在2022年或2023年出现萎缩,而美国、欧盟和中国这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将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

2023年7月,华尔街资深预言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警告称,这次衰退将比2008年金融海啸更加严重。他在Twitter上说:“任何认为这次衰退将是温和的人,都不理解衰退。”

2023年,全球经济笼罩在乌云之下,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与此同时,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美国标普500指数几乎一路上涨。标普500指数被广泛认为是衡量美国大盘市场的最佳指标,它涵盖了美国500家顶尖上市公司,其成分股总市值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约80%,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走势。

不仅是标普500指数上涨,从2023年初至2023年10月27日,最能代表日本股市的日经平均股价指数(也称“日经225指数”)也大涨了19%。这背后可能有日元贬值的原因,但依然是涨疯了。我们一直说日本失去了30年,但现在他们似乎找到了回来的路。

美国股市大涨,日本股市大涨……说好的全球经济衰退呢?

2023年7月,华尔街资深投资策略师大卫·罗奇(David Roche)表示,全球经济可能会避免陷入衰退。他说,这次的表现不同。 [9]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一边是一些人铁口直断“衰退不可避免”,另一边是一些人坚决认为“这次不同”,全球经济到底是在衰退,还是在复苏?

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不是一个哑铃,而是一个线团。

科技行业也是如此。

2023年1月,微软宣布裁员10000人,为即将到来的衰退做准备。同一天,亚马逊也宣布裁员18000人。稍早前,Meta宣布裁员11000人,Salesforce裁员8000人。美国猎头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于2023年6月公布了美国科技产业的裁员报告,报告显示在2023年前5个月行业总计裁撤了136831人。 [10] 这种规模的“史诗级裁员”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还从没有发生过。

整个美国科技行业似乎对未来都非常悲观。

但与此同时,一家成立仅2年、只有11个员工的公司Midjourney却因为推出了人工智能作画获得了飞速增长。尽管这家公司连独立的APP都没有,只是“寄生”在别人的社交平台上,但它仍然创造了高达1亿美元的年营收。而另一家叫OpenAI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因为推出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遍互联网,引爆全球。

跨国金融服务公司UBS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实现1亿用户数量,固定电话用了75年,手机用了16年,Instagram用了两年半(30个月),TikTok用了9个月,而ChatGPT只用了2个月。 [11] 疯狂的客户增长速度,刷新了消费级应用程序用户增长速度纪录。

2023年,人工智能破门而入。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全球顶尖互联网公司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并投入巨资,希望以此获得领先地位。比如,微软就在5年的时间里向OpenAI豪掷130亿美元。 [12] 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力”的英伟达(NVIDIA),收入和利润也因此大涨,市值更是在一夜之间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七家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美国科技行业似乎又对未来满怀希望。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一边是史诗级的裁员,另一边是历史性的投资。

外贸出海也是同样的情况。一边是很多创业者对我说,外贸从来没有像2023年这么难做,客户数量大幅减少,订单金额大幅缩小;另一边是TikTok正式在美国推出电商服务,Temu已经在27个(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家上线,SHEIN上半年利润创历史新高。

国内创业也不例外。一边是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声音说“算了算了,躺平算了”,另一边是线下大多数人仍在咬紧牙关,坚持奋斗。

中国的消费市场、全球经济、科技行业、外贸出海、国内创业……哪个是最难举起的哑铃,哪个是最难理清的线团?2023年,确实很难。这种种因素汇集起来,就成了一团复杂到看不透的迷雾,让人迷茫、让人焦虑、让人止步不前。

站在这漫无边际的大雾中,你是什么感觉?

我请ChatGPT写一首诗来描述这种感觉,它是这么写的:

“我知道要前进,但我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大雾就像是夜的帷幕,更像是无法穿透的墙。

每个声音都像是回响,不知是警示还是召唤。

我一定要找到那束指引的光,只为心中那不灭的希望。”

写得真好。

2023年的商业世界可能是这么多年以来最难看懂的一年,扑朔迷离,甚至自相矛盾,就像是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 6yrYt3fMplPHY4uf2+KHwmpubmxDirkU5u/Zdybd6faiBs5duornNkToRf0Wri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