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国内数据中心产业进入新阶段

数据中心产业是数字科技、数字设施和数字能源的三重载体产业,简称“三体”产业,如图1-3所示。 近年来,国内数据中心发展呈现“三体”产业复合属性,对布局集约化、建设低碳化、服务算力化均提出了高要求。如前所述,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走势与政策紧密相关,在政策加码下,数据中心定位发生新变化,从传统数字设施单一属性向叠加数字科技、数字能源等新属性方向加速演变,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首先,IDC基础内涵是数字时代的地产行业,通过数字空间租赁获取资产收益,这一属性决定了IDC产业必然注重区位选取与投资能力。其次,由于机房运转和设备冷却需要耗费大量电力,IDC属于高能耗产业,在大环境下,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嵌入融合会越来越密切。最后,IDC是建立在计算、存储、通信三大科技基础上承载算力的物理实体,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曾测算:每消耗1吨标准煤,直接贡献1.1万元数据中心产值,可以带来88.8万元数字产业化增加值,间接带来360.5万元产业数字化市场。

图1-3 数据中心产业的三重载体属性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1.3.1 产业新趋势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数据中心在市场需求与供给驱动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集群化趋势明显。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中心的能耗与碳排放持续提升,在国家双碳总体目标下,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化发展大势所趋。同时,在政策利好(“东数西算”加速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等)、需求提振(AI产业进入新纪元、产业互联网进入新阶段等)、技术升级(算力异构化推动算力升级等)作用下,算力化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布局集群化

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增长快速,市场主体推动数据中心向核心区域布局,呈现由“中心向周边”“东部向西部”转移的部署趋势。

(1)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增速快,机架占比超40%

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整体数量从2018年的34个增长到2022年第二季度的120个,四年复合增长率超50%。超大型数据中心机架占比也从2018年的37%增长到2022第二季度的42%,数据中心集群化趋势明显,如图1-4所示。

图1-4 全球及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Synergy Group,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2)市场主体的需求驱动和供给导向,推动数据中心集群化发展

从需求来看,一方面,OTT(大中型互联网客户)云承载需求趋势明显。据调研发现,阿里、腾讯、百度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新增机柜需求主要用于云承载,占比达60%~80%,且主要集中在核心热点区域,呈多AZ集群分布需求态势。以腾讯云为例,腾讯云在北京周边100km范围内联动怀来、天津形成3AZ架构,承载其核心热数据处理等业务发展需求。腾讯云3AZ架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

图1-5 腾讯云3AZ架构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绘制。

而阿里、腾讯、百度体系内及其他中小企业均呈现all-in云趋势(即业务全上生态链链主的云)。BAT云承载示意图如图1-6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腰部互联网企业如字节跳动、拼多多、小红书等,最初承载于头部云商公有云上,然而由于其自身业务增长,服务器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一般在服务器规模超过5000台之后便逐渐呈现下云趋势,开始转向租用数据中心;在服务器规模超过10000台后,将开始转向自建数据中心。腰部互联网企业下云趋势示意图如图1-7所示。

图1-6 BAT云承载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图1-7 腰部互联网企业下云趋势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另一方面,大中型行业客户的专属云需求,推动数据中心承载从单中心向行业/区域多中心、跨行业/区域中心演进,如图1-8所示,进一步加快了数据中心规模化、集中化建设进程。

图1-8 行业客户专属云需求演进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行业头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集约化效果、保证数据安全性等,开始出现自建数据中心及行业云等趋势,典型的如金融行业。其中,中国银行超大型金融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就很有代表性。

中国银行金融数据中心项目定位为中国银行分布式架构体系生产中心、集团云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是国家“东数西算”的重要新基建工程,是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代表项目。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云谷片区,占地464亩,总投资约113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43.8万m 2 ,建设16栋数据中心、6栋动力中心、2座110kV变电站以及金融研发、运维、ECC总控中心等单体建筑,满足30万台服务器安装需求。

2)建设亮点: 为加快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项目建设全周期应用了模块化无柱机房技术、封闭热通道技术、高效机房综合技术、冷水机组出水温度优化技术等,并提速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为数据中心建设做出标杆示范。

3)项目进展: 中国银行金融数据中心项目13栋单体建筑已实现全部封顶。项目常规机电安装、办公室内部粗装修屋面工程等正在有序进行,预计于2023年9月竣工。

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客户,对数据中心建设要求较高。 一般来说,在机房设施方面,银行更为注重先进性和稳定性,要求国标A级数据中心机房,以5~8kW中高功率机架为主;在网络要求方面,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的专线需求、对外网络互联的多线需求;在安全可靠方面,要求等保三级及以上(金融团体云基础设施明确需求等保四级)、两地三中心灾备(20km≤同城灾备≤70km,异地灾备不出省)、至少双线路双路由(定期主备切换)、隔离专区、独立门禁和远端监控等。

从供给看,整体呈现向核心区域集中部署态势。数据中心服务商主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内蒙古等区域布局。根据CDCC统计数据,2021年,四大核心区域存量机柜总数占比超80%,其中以北京及周边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占比26%、长三角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占比29%,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占比24%,以成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占比10%。如图1-9所示。

图1-9 2021年全国各区域IDC存量机柜总数占比

数据来源:CDCC《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

随着“东数西算”战略推进,以及东部土地、能耗资源紧张情况下,OTT、数据中心服务商等的数据中心布局不仅呈现“中心向周边”转移趋势,未来也将由东部向西部迁移,数据中心产业布局呈现“中心向周边”“东部向西部”双向流动趋势。“东数西算”政策下东西部资源占比变化如图1-10所示。

图1-10 全国东西部资源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关于集群化,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大家都在猜测我国中部未来2~3年会不会建设集群,我想可以从美国集群建设路径中获得一些启示。”咨询A兴奋地说。

(3)中美IDC发展大势对比

1)中美存在相似点:从选址结果看,均是围绕中心一线经济发达城市或强关联产业需求旺盛地部署。

① 美国: 数据中心需求集中在首都华盛顿、金融中心纽约等东北部地区(两大东部集群);西部受硅谷科技产业需求带动,在旧金山、西雅图等局部地区数据中心集聚(一个硅谷集群)。

② 中国: 数据中心热点区域主要以环首都京津冀区域、沿海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为主;蒙贵等地在大数据中心产业发展驱动下,形成数据中心聚集区。

2)美国超前中国3~5年:美国在中部至少设置了两大数据中心集群(艾奥瓦州、俄亥俄州),并且已吸引了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和Facebook五大云公司投资入驻;而中国中部及东北部还处于最初始阶段。

① 美国: 除东西部集群外,在中部艾奥瓦州、俄亥俄州至少设置了两大中部数据中心集群。美国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数量分布图如图1-11所示。其中,AWS、谷歌、Facebook、苹果均在艾奥瓦州投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如谷歌投资高达25亿美元(150亿元),部署占地近100万m 2 的数据中心园区;亚马逊在俄亥俄州建设容纳50000~80000台服务器,占地面积接近14万m 2 的数据中心集群等。

图1-11 美国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数量分布图

数据来源:Data Center Map。

② 中国: 在中部及东北地区目前还没有大型数据中心集群(成渝位于中西部,不列入)。

3)美国中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驱动因素。

① 具体剖析美国中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驱动因素,发现网络不是影响中部集群崛起的最关键因素。 从美国网络架构来看,中部大平原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但中部数据中心集群仍在加速发展。美国网络管道分布图如图1-12所示。

图1-12 美国网络管道分布图

来源:《InterTubes: A Study of the US Long-haul Fiber-optic Infrastructure》。

② 内容分发和SaaS应用发展需求是驱动美国中部数据中心集群发展的最大因素。 一是美国CDN市场呈现自若干中心节点向周边分发的发展趋势,将数据中心置于美国中部地区,更有利于将内容分发到美国各地的主要市场(如芝加哥、达拉斯等),减少流媒体的延迟和缓冲。二是中部区位可以让数据与任一海岸/地区互通,便于SaaS开发和使用,如早在2020年,美国公有云市场规模约1794.4亿美元,其中美国公有云SaaS占比已近7成,而同期中国占比不到3成,未来SaaS市场将成为中国各类厂商发力重点,对中部数据中心集群提出要求。

③ 疫情后远程办公使得美国科技和金融企业、人才向中部相对低成本地区转移,传统企业集聚区、中央商务区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疫情后远程办公日益普及,传统企业集聚区、中央商务区的重要性日益下降,美国硅谷科技中心和纽约金融中心地位被削弱,企业和人才更多向低成本和税收优惠地区转移。例如,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已经从加利福尼亚州搬到得克萨斯州;前身为惠普公司企业级产品部门的慧与科技公司计划将总部搬到得州;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帕蓝帝尔科技公司也称,将把总部迁至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高盛集团正考虑在佛罗里达州设立新总部,以容纳其资产管理部门等。

④ 美国中部受地震和飓风影响较小,土地充裕,且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更适合数据中心建设。 相较西部高大山地地形和东西海岸,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势平稳、土地资源丰富,且受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小。

从中美IDC发展大势对比可知,中国中部及东北地区未来3~5年有望出现大数据中心集群,同时考虑国内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部署及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率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当前全国数据中心上架率平均保持在55%的水平,然而西部地区上架率不到30%,发改委提出到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预计我国中部及东北区域短期2~3年内不会正式设立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但不排除少量特色先行区的设置。

2.建设低碳化

在数据中心能耗用量加速提升的背景下,PUE优化(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替换(洁能)进程加快,打造“零碳/低碳数据中心”成为产业基本面。

(1)数据中心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长态势

根据CDCC《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数据,如图1-13所示,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937亿kWh,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3%,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830万t,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为0.77%;预计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1200亿kWh,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23%,全国数据中心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计将达到10000万t,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0.93%。节能优化和能源替换是两大减排途径,针对当前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水平均较低(<30%)、PUE较高(>1.49)的现状,十四五末对可再生能源应用(>50%)、PUE改进(东部<1.25、西部<1.2)等均提出改进目标。

图1-13 2020—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和碳排放量概况

数据来源:CDCC,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让人欣慰的是,受单体建设规模优化和新技术应用等影响,总体能效水平国内是在不断进步的,这个可以从一些对比数据上看到。”政府E补充道,接着罗列了不少相关数据。

(2)全国数据中心能效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CDCC统计分析,2021年度全国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49,相较于2019年全国平均PUE近1.6,全国数据中心PUE已有所提升。其中华北、华东的数据中心平均PUE接近1.40,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华中、华南地区受地理位置和上架率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数据中心平均PUE值接近1.60,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21年全国及各区域IDC平均PUE情况如图1-14所示。“东数西算”政策明确要求到2025年,东部枢纽节点数据中心PUE<1.25,西部枢纽节点数据中心PUE<1.2,并且重点推动各大节点绿色节能示范工程实施,这些无疑会进一步加快数据中心建设低碳化进程。同时,在氟泵变频技术、热管多联技术、间接蒸发冷却机组(AHU一体化机组)、液冷技术(市场上冷板式、浸没式为主)、智慧机房运维(AI调优)等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下,数据中心能效优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图1-14 2021年全国及各区域IDC平均PUE情况

数据来源:CDCC,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除了P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虽然现在较低,但也在快速提升。”许久未发言的跨界D对此块有很多感想,他接着展开说。

(3)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在未来几年有望快速改善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 研究,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火电用电量占其总用电量的73%,而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仅为23%,低于我国市电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6.5%。到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30%左右,相较于2018年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提升。未来,随着国家及各省市加大对数据中心化石能源使用的约束,发布政策推动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等技术及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大幅提升。国家及重点省市分布式光伏、储能政策总结如下。

1)分布式光伏政策。

国家层面: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商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加快IDC等场景的新型配备装备建设、推动“光伏+”“储能+”与IDC融合发展。

省市层面: 上海市推动工业企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四川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安徽省提出要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边空间,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新建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光伏应用比例达到50%。

2)储能政策。

国家层面: 国家发改委等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应用,探索“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业态发展。

省市层面: 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安徽、广东等超过16个省市在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大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积极推进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实行“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全面推进电化学等新型储能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电化学、压缩空气等各类新型储能应用。

(4)打造“零碳数据中心”成为数据中心低碳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国家对数据中心能耗管控趋严,以及PUE优化技术、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发展,打造极致节能+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零碳数据中心”成为主流服务商的重要发展方向。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结合青海清洁能源优势,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青海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电信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成为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也是全国首个大数据中心领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智慧供应系统示范样板,重新定义了绿色大数据中心新标准和绿色能源显性化消费新模式。

“如果说集群化和低碳化是数据中心应有的实体形态,那么算力服务就是它的功能本质,而且正在从低质算力升级为高质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咨询A接下来论述服务算力化趋势。

3.服务算力化

算力2.0时代到来,算力由基础算力向智能算力发展,异构算力需求崛起。

(1)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推动算力由1.0向2.0演进

如图1-15所示,算力1.0主要提供数据存储、分发,传统数据中心相当于一个算力“仓库”,对数据大规模处理和提供高性能计算(智算/超算)能力有限。算力2.0由新型数据中心提供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能力,具有互通性、智能性、融合性、绿色性、安全中立性等特征,在2020年新基建提出以后,新型算力中心着重开始规划,例如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型算力设施规划。

图1-15 算力1.0向2.0研究示意图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2)人工智能进入泛产业智能服务的2.0时代

AI进入千行百业,全场景融智进一步放大智算中心战略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演进。 在深度学习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时代背景下,AI产业已经迎来从1.0(分析式AI时代)迈入2.0(生成式AI时代)的拐点期。AI 1.0拉开了AI感知智能时代的序幕,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创造价值,但整体服务领域相对较窄,收集和标注数据成本高;伴随通用大模型、多模态技术等革新发展带来的场景扩展和成本降低,AI进入2.0新时代,由感知能力升级为认知能力,人工智能能够广泛服务千行百业,如“AI+制造”实现工业机器人制造生产设备,生产系统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执行,帮助企业提质增效;“AI+新能源”可实现新能源智能化发电和储存,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智能化程度;“AI+医疗”大幅加速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个性化医疗分析和诊疗方案,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AI+金融”可实现快速、准确、智能的内容生成,执行数据驱动的投资决策,助力行业数智转型。智算中心为AI应用的底座,其重要“推手”作用愈发显现,加速智算中心布局建设以支撑广泛的行业应用日益成为刚性需求。

(3)我国算力规模持续扩大,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

2021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02EFLOPS,全球占比约为33%,同比增长50%,全球占比相较于2020年上升两个百分点,缩小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如图1-16所示)。其中,基础算力规模(FP32)达到95EFLOPS,全球占比约为26%;智能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达到104EFLOPS,全球占比约为45%;超算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约为3EFLOPS,全球占比约为48%。

图1-16 2020~2022年全球算力总规模分布

数据来源:IDC,Gartner,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4)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发展迅猛,算力区域分布不均将得到改善

当前,我国智能算力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底,我国基础设施算力规模为180EFLOPS,排名位居全球第二。其中,通用算力规模为137EFLOPS,智能算力规模为41EFLOPS,超算算力规模为2EFLOPS。2022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加了41.4%,占比达22.8%(如图1-17所示),超过全球整体智能算力25.7%的增速。根据工信部的数据,预计至2025年,我国智算中心数量将达到50个,智能算力规模占比将至少提升至35%。当前江苏、北京、广东、上海、河北等东部省市基础设施算力规模较大,西部省市基础设施 算力规模较小,算力区域分布不平衡,如图1-18所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未来算力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将得到改善。

图1-17 2022年中国基础设施算力结构

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国信通院、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图1-18 2022年中国部分基础设施省份算力规模(EFLOPS)

来源:IDC、Gartner,中国信通院、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5)摩尔定律失效,新兴技术崛起,算力异构化成为算力发展重要趋势

后摩尔时代,摩尔定律 接近物理极限,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每18个月CPU性能就会翻倍,但如今CPU性能提升每年只有不到3%,CPU遭遇性能瓶颈。同时,5G、边缘计算、AI、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落地,对计算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处理器从单核CPU向多核CPU/GPU、CPU+GPU+FPGA+ASIC超异构并行处理转变,算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算力性能比较如图1-19所示,以专用加速芯片为代表的异构加速计算需求正蓬勃兴起,催生高性能异构算力需求。此外,云边端场景化、智能化算力需求也加速推动了异构算力融通发展,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多元化算力供应格局。

图1-19 异构计算发展趋势(超异构计算实现算力千倍提升)

数据来源:《软硬件融合》,极客网。

“新趋势催生新生态,三大趋势之下的数据中心产业生态,我认为变化也是非常之大,大家有什么感受没有?”咨询A做了引导发言。“我可以谈谈我的感受,欢迎大家做补充。”咨询A接着说。

1.3.2 产业新生态

数据中心产业生态范围广,吸引众多玩家纷纷涌入,在“东数西算”背景下,数据中心产业全链呈现新变化。选取重点环节及代表性较强的企业,形成国内数据中心产业新生态视图,如图1-20所示。

图1-20 “东数西算”背景下国内数据中心产业新生态视图

数据来源:IDC圈,中信证券,中国信通院,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

总体来看,国内数据中心产业链生态包括: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和软件供应商,“东数西算”影响下,国产化设备份额加大,液冷系统厂商兴起;产业链中游为IDC建设者和服务商,叠加“双碳”战略影响,绿电资源服务商成为IDC建设所需物业资源配套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东数西算”作为国家战略工程,要求运营商在算力网络体系层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随着社会资本更加活跃,第三方IDC服务商、跨界资本方和互联网大客户主动性也不断加强;产业链下游为各行业应用客户,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渗透,各行业客户需求逐渐向多形态云转变,对IDC服务的诉求转向智能云DC模式。

具体来看。

(1)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软件供应商

主要是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或条件。其中设备商提供基础设施和ICT设备,分别为底层基础设施(供配电系统、散热制冷系统等)和IT及网络设备(交换机、服务器、存储等);而软件服务商提供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动环监控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等)。在“东数西算”背景下,一方面数据中心光网络、暖通设备、电力等关键设备国产份额加大,如涌现出光迅、佳力图、华为、科华恒盛等厂家;另一方面,产业链上游企业也借助自身价值卡位,纷纷开始尝试进入中游服务商领域,如科华恒盛、佳力图等均有实际探索。此外,在制冷新技术方面,液冷开始加快普及,例如阿里巴巴仁和数据中心采用了服务器全浸没液冷,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全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中科曙光已有近50项液冷核心专利,液冷服务器部署超过5万个节点,布置的液冷服务器已有几十万台;多方专业研究机构预测,十四五末国内液冷渗透率有望达到20%~30%。

(2)产业链中游的IDC建设者和服务商

中游玩家定位在于整合上游资源,建设高效安全稳定的数据中心并提供IDC及云相关服务产品方案,是数据中心产业生态的核心角色。相对于传统物业资源,绿电成为IDC物业配套的关键新要素;IDC服务商中,运营商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算力网络的建设主力军,但同时也为第三方IDC服务商、跨界资本方和生态自建方提供了更广阔发展空间。其中,第三方IDC服务商通过自建、兼并收购、合作共建、REITS等多种方式灵活部署,不断扩张其市场份额,例如万国数据通过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可转债、银行授信等多种举措,加码IDC资源投资,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大环境下,REITS等新型资本运作方式将会在数据中心投融资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未来1~2年内有望实现突破落地(后续章节会做补充讲解);传统行业跨界方希望通过相关多元化投资加大数字产业布局,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树立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示范。例如能源行业的杭钢使用9.5亿元募集资金收购了杭州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原名为杭州紫金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对其增资投建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一期,IDC资源规模约1万个机柜;生态自建方以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云商为主,在IDC资源建设方面普遍采用租用运营商IDC资源、与第三方IDC服务商合建、自建IDC资源三种方式,近年来业务萎缩下的成本控制将使得合建需求进一步高涨,如阿里云与万国数据、数据港、宝信软件等第三方IDC服务商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建采购合作。

(3)产业链下游的各行业应用客户

下游为数据中心的使用者,包括云商、互联网企业与其他重点行业用户,如金融机构、政务机构、其他大中型企业用户等。云承载是主要用途,云商是主要使用方,通过服务器集群托管和资源虚拟化、平台化为其客户提供灵活的算力分配、调度和应用服务;而其他企业则主要通过部署托管服务器集群或者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为自有业务提供技术服务等。“东数西算”影响下,随着各行业企业上云进程的加深,同时出于安全、成本考虑,单一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经不足以支撑日益复杂的用云需求,未来产业链下游各行业应用用户对跨平台、跨地域业务部署的需求更加明显,用户将越来越倾向采用多云或混合云架构。根据Flexera《2022年云状态报告》,有89%的受访企业在IT架构上选择多云战略,而选择多云战略的企业中有80%选择混合云。

“刚才我们一起对国内数据中心产业环境做了整体把脉,这里面涌现出了很多重要趋势和重大机遇,但这不意味着这个产业就很‘祥和’,相反,我认为大的经营挑战在当下乃至未来几年可能更突出,从前期多次交流中,我也能感受到大家心里是有不少困惑的,我想请各位资深经营者一起打开思路来聊聊。”咨询A随后开启了第二个小议题——产业面临的经营挑战。 Rfr3288dqzGn3NDJAlYmaIGcyiBc6d2cd0JHDMpG71AswGhI6SAvv19mjknXPW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