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燃烧理论

1.7.1谢苗洛夫热自燃理论

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图 1-19(反应初期)混合气在容器中的放热和散热速度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如果反应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B点是临界着火压力或临界着火浓度条件下的自燃温度;C点是该条件下的强制着火温度。对放热曲线,温度是体系内温度;对散热曲线,起始温度是环境温度。

着火温度的定义不仅包括此时放热系统的放热速度和散热速度相等,还包括了两者随温度而变化的速度应相等这一条件,即

混合气的着火温度不是一个常数,它随混合气的性质、压力(浓度)、容器壁的温度和导热系数以及容器的尺寸变化,如图 1-20—图 1-22 所示。换句话说,着火温度不仅取决于混合气的反应速度,还取决于周围介质的散热速度。当混合气性质不变时,减少容器的表面积,提高容器的绝缘程度可以降低自燃温度或混合气的临界压力。

如果环境温度提高,散热速率变缓,有利于着火。该理论适合于堆积的固体。能够发生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是发生自燃的前提条件。

图 1-20 着火临界压力与容器温度的关系

图 1-21 混合气成分与着火温度的关系

图 1-22 混合气成分与着火临界压力的关系

1.7.2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认为,可燃物质在堆放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将与之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一方面使物体内部温度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堆积体的边界向环境散失。

如果体系不具备自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时开始,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物质内部温度分布趋于稳定,这时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与边界传热向外流失的热量相等。

如果体系具备自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称为着火延滞期),体系着火。

显然,在后一种情况下,体系自燃着火之前,物质内部出现了随时间变化的非稳态温度分布。体系能否达到稳态温度分布成为判断物质体系能否自燃的依据。

根据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得出以下结论:固体可燃物堆积的体积越大,相当于保温层越厚,越利于热量积累,越利于内部温度升高,越易自燃。环境温度高,利于自燃,但大堆受影响较小。大量的可燃物堆积时间长,易发生自燃。可燃物的性质对是否发生自燃影响很大。 1WR5mwPgTunUH40NbUGESYtDjaloWXYHGOG+vhKwOdJswY5DASXE3SpFUwWsIF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