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中的声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居住在闹市中的居民在承担生活压力的同时,也会被城市中的各种噪声影响,这些影响同时体现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如何改善和控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人居声环境,是建筑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 3 个方面展开。

1.1.1 城市的高密度化趋势

截至 2022 年 7 月,世界上已有超过 45 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近年来,世界城市化率在历史上首次超过 50%(2022 年为 57%)。尽管看起来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的城市占用了很多土地,但实际上目前地球上只有大约 1%的土地被定义为城市地区 [1,2] 。城市化进程的增速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进而使城市的高密度化越发严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也日渐频繁,高密度已经成为大型城市的普遍状态。然而,城市环境却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相对比较新的概念,高密度城市更是最近几十年的产物,人类对城市化和城市的高密度化的“适应”和“进化”其实才刚刚开始。

城市向高密度化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旅行和联络的方式,同时也给城市中的土地、能源、环境卫生等资源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的高密度趋势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及城市规划、环境监控、风景园林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3] 。在不断被开发的同时,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市民对城市景观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趋势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4]

城市高密度化也使城市的声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城区建筑密集化带来的交通拥堵现象,使得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都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公园、广场等绿地面积的压缩使得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不断减少,居民能感知到的纯粹的自然声源也随之减少。人们在日益紧张的生活环境中感到压力倍增,加之生活空间被压缩导致私密空间缺失,人们不断累积的心理压力难以释放 [5]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以及生活节奏越发快速,许多人的负面情绪激增并难以平复。综上所述,城市高密度化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声环境研究的角度,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途径控制和解决城市高密度化带来的噪声问题。

1.1.2 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

城市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幸的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以及整个城市的环境健康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将环境、气候、经济和社会视为同一个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早在 1972 年,格罗斯曼(Grossman)便提出并建立了健康需求模型 [6] ,认为健康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实力。随后,我国学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模型验证工作 [7] ,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对健康有较高的需求,随着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今,随着城市规模和密度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分析城市中的人居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基于人们对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 1984 年提出了“健康城市(Healthy City)”的概念 [8] ,这一概念为城市提供了一种物理环境,其鼓励并支持环境达到健康、幸福、安全以及社会互动的目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有可及性和流动性,与此同时能尽可能满足公民的生活需求以及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等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构建健康人居环境,需要营造一个健康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建筑环境领域、公共卫生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既需要包括人们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物理部分——其中包含娱乐、商业、体育活动设施,也需要包含建筑物、街道等基础设施。健康城市需要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共同营造,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9] ,人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究环境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的作用。

1.1.3 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存在,受制于自然界,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 [10] 。因此,人在控制和改变周围环境的同时,声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尽管噪声污染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环境压力源(仅次于空气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但噪声的负面影响在政策和实践中经常被忽略。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并未直接计划解决噪声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噪声与人类多方面的健康问题相关,可能会增加人类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在欧洲,每年有超过 1.25 亿人面临交通噪声的影响并进而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睡眠障碍、高血压以及烦躁不安等,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人过早死亡。当前,全球听力损失和相关干预措施的成本估计在 7 500 亿~7 900 亿美元,可见噪声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让全社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城市声环境与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理和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起初,学者们只关注噪声对人体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从而对噪声进行控制。随着声景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声景评价的不断研究,学者们发现单纯考虑声音的吵闹程度不足以描述声音的所有特性。因此,声景研究不仅考虑了负面声源的影响,还通过对声环境感知的研究,关注正面的声音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11,12] 。因此,声景的研究方法为声学界提供了一种观念转变:不仅需要研究噪声污染的负面影响,还需要研究声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恢复作用。

根据“环境恢复理论”的研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环境会对个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包括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以及对注意力的恢复。因此,为了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营造出健康舒适的环境,人的因素应该成为研究过程中的核心,将人在声环境中的实际感知纳入声景的研究、评估和规划过程中 [12,13] 。近年来,针对诸如城市安静、宁静和恢复之类概念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但声学界的关注点仍然主要集中在研究噪声的负面影响上,而在声音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身体健康、社会福祉以及如何创造最佳健康声景等方面仍存在大量问题待探索。如何区分声环境中的有益部分和有害部分?声景中的这些成分会对人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衡量声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程度?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研究。 13AjPm4qRmaBFuWkeb7F8JDHqFJZL/1LlhmrPtzY77JF28/vMaSZXT9fBnlldb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