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是马列主义的理论源泉,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环节。近两百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宽广,就是因为它是经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是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基础的。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调查研究则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所获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进而透过复杂烦琐的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发现事物内在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做出科学决策的过程。“具体言之,就认识过程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提高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即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从宏观视野和哲学高度,把调查研究表征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方式以及共产党人开展工作的基本途径和科学方法。在这种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躬身实践,广泛和深入调研。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就极为重视调查研究这一科学方法,经常深入生活搞调查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人阶级状况, 1880 年 4 月,马克思为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设计了一份《工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内容十分详尽,包括了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以及资本家的剥削状况等近一百个问题,几乎涵盖了工人生产生活的所有信息,从这份调查表中,马恩探索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剩余价值的秘密。为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花了整整 40 年的时间,深入各个方面搜集材料。在此期间,他还分析、比较、研究了英国调查委员会和各工厂视察员所搜集整理出来的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经济资料,为最终完成这部巨著打下了扎实基础。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恩格斯同样重视对工人的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他于 1844年 9 月至 1845 年 3 月间写成的卓越的社会调查著作,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作者用了 21 个月的时间,经常到工人栖身的地方去并和他们交朋友,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身接触,恩格斯调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研究了他们的痛苦和要求,进而最直接地研究了英国的无产阶级。
列宁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竭尽全力把事实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 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和任务出发,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学说。他深入实际亲自调查俄国国情,搜集了大量统计资料,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加以分析,形成“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胜利”等正确的理论和方针。这个结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提法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说法是,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某一个国家内不可能胜利,它只有在所有的,或大多数文明国家里进行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正是得益于深入的调研,列宁的结论非常符合当时整个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的具体情况,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对苏维埃政权的迫切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要下功夫进行调查研究。他说:“谁怕付出劳动,谁就没有可能找到真理。” 1918 年,列宁针对当时的一些党报宣传的内容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现状,要求工作人员重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要认真调查所在单位“是否真正有成绩?有哪些成绩?证实了没有?其中有没有虚构、夸大和书生式的许诺……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怎样扩大的?” 列宁这里提出的六个问题,是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求实精神在调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列宁认为,在调查研究时,要深入到基层,在切实掌握丰富的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要敢于揭露和批评错误行为,大力表彰好人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整个建设事业的改善也就会越加顺利” 。
列宁不仅重视调查研究的实际意义,而且还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列宁认为,在调查研究时,不要以“大官”的身份出行。以“大官”的身份出行,“往往要发几十份专电,兴师动众”,而且难以调查到真实情况。一次,列宁以全俄肃反委员会一个无名工作人员的身份出行,调查全俄肃反委员会轨道车的情况。通过调查,列宁了解到轨道车无人看管,残缺不全,燃料被人偷走,煤油里有水,发电机运转糟得叫人无法忍受,途中不断地停车,不该停的站也停的情况。而站长们对此全然无知,轨道车管理秩序混乱、工作人员工作马虎,情况之糟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