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调查研究

洪向华 杨润聪

调查研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外、国内外事务的科学工作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要从“身入”到“心至”,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确保科学决策的有效落实。

一、从社会现实出发,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只有把握了现实的人的需要,把握了现实社会的生产状况,把握了与生产状况相对应的整个社会结构状况,才能有效地制定政策,解决现实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状况,以及宁德自身的特点和历史,做了仔细调查和认真思考。1988 年 9 月,习近平同志刚入职,就对闽东九县进行了深入调研,他指出:“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 他用五个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闽东——“老、少、边、岛、贫”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习近平同志发现闽东地区穷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落后,但是在闽东立即搞大工业也是不切实际的。他根据闽东的自然优势和农业特点,提出山、海、田共同发展,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面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困境,习近平同志并不像其他党政干部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帮闽东向中央多要些资金,多安排一些计划内的资源。习近平同志提出,“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 ,领导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较低,落后于发达国家。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能够摆脱贫困,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但是,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指出,在人的吃、喝、住、穿的“第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的愿望已经不再是满足温饱,不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是要满足其自身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需求,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了解人的现实需要,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对此做过生动的描述:“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因此,一切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把握人的需要,回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对我们党所坚持的现实指向性理论的回应。

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现实的过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基层经验,才能为正确制定政策创造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从未脱离过社会现实,一切以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为前提,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有效地制定政策服务。

二、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要在群众中发掘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困难面前,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深地明白,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领导干部面对现实问题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求教于民,深入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现实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赢得民心。在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时候,所依靠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最先抛弃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因为,资产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不一致的,他们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无产阶级政党是应无产阶级的需要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只有组织起来,无产阶级才能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相抗衡,并且在自己的政党里独立讨论阶级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 无产阶级政党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力是广大无产阶级赋予的,因此,共产党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好人民的公仆。“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政多年,他一直关心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要让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贫困县区进行调研。他踏遍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徒步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户促膝长谈,用心去关心百姓疾苦,用行动去改善百姓生活,围绕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办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做的就是到基层摸实情。他认为,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办好群众事情,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他指出:“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三、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实干意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全部社会历史又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他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中,一直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停留于会上,而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是要付诸实实在在行动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他在这里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是不能够代替实践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但是马克思又指出了科学的理论能动作用,理论只要能抓住事物的根本,符合实际,就会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进而变成物质力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同志要求:“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处处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没有天生的伟大,习近平总书记从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不是偶然的,是实干出来的。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期间,年轻的习近平就明白为老百姓干事要踏踏实实。入党之后,习近平就被梁家河的党员选举为大队书记。当了大队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就为梁家河人做了一件大事——带领全村人打了一个淤地坝。打这个大型的淤地坝是老百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习近平同志却做成了。经过长时间的规划,这个大规模的淤地坝就开始建设了。在打坝期间,习近平同志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起早贪黑,终于带领全村人修好了大坝。直到现在,坝顶的土地仍旧是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这种实干精神,不畏艰难,奋发进取,我们党和国家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勾画的改革蓝图,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好的决策关键是落实,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战略重点,“做到胸中有数、落实有策、行动有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拼搏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通过抓好发展战略重点带动发展全局,把‘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领导干部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必须要在落实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否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绘的宏伟蓝图,就会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人民的愿望就会落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无法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每到一处都会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他要察实情、讲实话,不搞主观臆断,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只为百姓办实事。他告诫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干实事的能力时指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时时处处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调查研究方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科学方法,更是我们党在各个时期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从未有过把人民的利益束之高阁的时刻,党所领导的一切事业皆来自人民的需求,并时刻致力于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思想的理论指导,善于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力求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坚持调查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根据时代变化,深刻总结了新时代调查研究的新要求和新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唯物史观是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总结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作用。 pXk/v+JoBwi0uTy7yLVqo5CfJVzoGl9kooUc/lpYaPSSAH0buaJJXCfCU2Zfep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