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川牛膝

【来源】

本品为苋科植物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中药名:川牛膝;别名:甜牛膝、肉牛膝、天全川牛、川牛七、川牛夕等。有些因扭曲过大似拐杖,又有“拐牛膝”之称。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圆柱形,鲜时表面近白色,干后灰褐色或棕黄色,根条圆柱状,扭曲,味甘而黏,后味略苦;茎直立,稍四棱形,多分枝,疏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少数倒卵形,长3~12cm,宽1.5~5.5cm,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有贴生长糙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5~15mm,密生长糙毛。花丛为3~6次二歧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直径1~1.5cm,淡绿色,干时近白色,多数在花序轴上交互对生,在枝顶端成穗状排列,密集或相距2~3cm;在花球团内,两性花在中央,不育花在两侧;苞片长4~5mm,光亮,顶端刺芒状或钩状;不育花的花被片常为4,变成具钩的坚硬芒刺;两性花长3~5mm,花被片披针形,顶端刺尖头,内侧3片较窄;雄蕊花丝基部密生节状束毛;退化雄蕊长方形,长0.3~0.4mm,顶端齿状浅裂;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长1.3~1.8mm,花柱长约1.5mm。胞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mm,宽1~2mm,淡黄色。种子椭圆形,透镜状,长1.5~2mm,带红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及生物学习性】

川牛膝产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野生或栽培。生长在1 200~2 400m的地区,以1 500~1 800m生长最好。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阴冷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高山,年均光照1 000 h以上,降雨量1 000~1 500mm,相对湿度69%以上,温度11~19℃。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湿润而排水良好,略带黏性的重壤土至重壤土为好。

【规范化种植技术】

1. 选地整地

选疏松、肥沃的壤土栽培为宜,山坡一般以向阳坡为佳。每亩施圈肥4 000~5 000kg,捣细,加过磷酸钙25kg,草木灰250kg,撒于地内,同时拌入适量农药主要用于消灭地下害虫。年前深翻土地45cm左右,翻后休闲冻土;翌年清明前后,再翻1次,播前10d耙细整平,作1.3m左右的高畦。播种前先向畦内浇透水,待水渗下后,表土稍干松时,再耧平畦面,以待播种。

2. 繁殖方法
2.1 种子播种繁殖

陈种子不可用,应采收3~4年生植株的种子作种。播种分春播和秋播,春播3—4月,秋播9月。一般以清明、谷雨前后(整地后约10d)播种为宜。穴播按株行距30cm×20cm,条播按行距25~30cm开横沟,沟宽10cm,深3~5cm,均匀撒入拌灰种子,覆土,稍加镇压,使种子与土紧密接触,上边用杂草覆盖,防止风干,影响出苗。生产中一般采用穴播。每亩用种量1kg左右。

2.2 组织培养

研究表明,以腋芽作外植体比茎尖好,较适宜的诱导培养基组成为 MS+NAA0.1~0.2mg/L+6-BA0.5~1.0mg/L;根分化培养基为 MS+NAA1.0mg/L+KT2.0mg/L,适宜培养条件为25℃,1 500 lx光照10 h/d和18℃黑暗14 h/d。

3. 田间管理
3.1 间苗定株

苗高3~6cm时,结合松土,按株距6cm左右间苗,苗高9~12cm时,按株距12~15cm定苗。去弱留强,缺苗补苗,使苗全、苗旺,为丰产打好基础。

3.2 中耕除草

每年中耕除草3~4次。播种当年的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宜浅锄或用手扯,这次除草很重要,宜早尽早;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7—8月再进行1次中耕除草。第二年中耕除草2~3次。第三年若要收获,就只进行l~2次。

3.3 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后,每亩用豆饼50kg,经发酵后掺入适量农药,在株旁开浅沟施入,随即锄地,以土盖肥,旱时浇水。第二次在立秋前后,每亩用尿素10kg或追施磷肥,在行间开浅沟施入。培土厚度,以使根头幼芽埋入土里约7cm为宜。如不培土,根头易被冻坏,造成缺窝减产。

3.4 灌溉和排水

播种后至出苗前,旱时浇水,保持畦内湿润。15d左右出苗后,分次揭去覆盖的草,在行间划锄保墒,保持表土疏松、下层湿润,以利根向下生长。夏季遇干旱,在早晚浇水。

3.5 病虫害防治

3.5.1 根腐病

夏季高温多湿地内积水易发生,在根与茎交界处腐烂。

防治方法:选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伏天雨后注意排涝,并及时灌井水降温;在靠近地面茎叶上,喷洒1∶1∶120波尔多液。

3.5.2 白锈病

为害叶片,发病时在叶背产生白色孢子堆。

防治方法:选凉爽通风地块,清除地内残茎落叶;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每10d喷1次,连喷2~3次。

3.5.3 黑头病

多发生于春夏季,主要是芦头覆盖太薄,冬季受冻害,引起发黑霉烂。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防涝,冬季培土。

3.5.4 线虫病

多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在根上形成凹凸不平的肉瘤。

防治方法:注意选土;每亩用滴滴混剂35~45kg处理土壤。

3.5.5 大猿叶虫

5—6月发生,将叶咬吃成小孔。

防治方法:用亚胺硫磷800倍或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

3.5.6 蚜虫、红蜘蛛

5—9月均可发生,特别是天气干旱时严重。

防治方法:用50%马拉硫磷1 500倍液喷雾防治。

4. 采收加工与贮藏

播种后3~4年的10月中旬左右的20d内为最佳采收期,挖起,抖去泥土,将鲜根砍去芦头,剪去须根和侧根,使主根和侧根均成一堆,然后按根的粗细分级(过细的不能用),放到阳光下晒或用火炕烘,半干后堆放,使内部水分向外蒸发变软后,再晒或烘,如此反复数次,待到九成干时,扎成小捆再晒干,即可供药用。

可用麻袋包装贮运,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适宜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7%。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久贮泛油。吸潮质地返软,断面变为灰褐色或黑色,散发异味,有的呈现霉斑。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干燥、整洁,注意调节仓库温湿度,必要时采用吸潮剂吸湿。高温高湿季节前,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药材质量标准】

【性状】 本品呈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60cm,直径0.5~3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长的皮孔样突起。质韧,不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窄。中柱大,三生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4~11轮,内侧维管束的束内形成层可见;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常径向排列,木化;木纤维较发达,有的切向延伸或断续连接成环。中央次生构造维管系统常分成2~9股,有的根中心可见导管稀疏分布。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方晶。粉末棕色。草酸钙砂晶、方晶散在,或充塞于薄壁细胞中。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80 μm,纹孔圆形或横向延长呈长圆形,互列,排列紧密,有的导管分子末端呈梭形。纤维长条形,弯曲,末端渐尖,直径8~25 μm,壁厚3~5 μm,纹孔呈单斜纹孔或人字形,也可见具缘纹孔,纹孔口交叉成十字形,孔沟明显,疏密不一。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2g,内径为1cm)上,用甲醇-乙酸乙酯(1∶1)4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牛膝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杯苋甾酮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6.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取本品切制成直径在3mm以下的颗粒,依法检查,不得过8.0%(通则2302)。

【浸出物】 取本品直径在3mm以下的颗粒,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0%。

【含量测定】 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3nm。理论板数按杯苋甾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杯苋甾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 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 h,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5~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杯苋甾酮(C 29 H 44 O 8 )不得少于0.030%。

【市场前景】

川牛膝为著名川产道地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为常用大宗药材。其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之功,常用于治疗经闭瘕瘕、胞衣不下、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等病症。川牛膝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甾酮、多糖、生物碱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牛膝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蛋白质合成、延缓衰老的作用。随着川牛膝市场的扩大及需求量的剧增,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栽培川牛膝质量参差不齐,品质退化严重,通过筛选优良品种,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等有效措施以保障川牛膝供求矛盾。有的产区栽培的川牛膝中已出现了混杂类群,如金口河的“延边牛膝”(麻牛膝),为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头花杯苋 Cyathula capitata (wall.)Moq. 的根。雅安的“红牛膝”,尤其是红牛膝在雅安地区已形成主流品种,并作为川牛膝进入流通领域。牛蒡根属川牛膝伪品,不能混充川牛膝入药。另外,味牛膝也为川牛膝之误用品。味牛膝,又称野牛膝、窝牛膝,历代本草无记载。主产湖北,现偶见流通于市场。最早记载见于《中药志》(1959),确定其原植物为爵床科味膝马兰 Strobilanthes nemorosus R. Benoist.。 a7H9xJB+1321Cf0l5iutov70qR2GjuzFEq9ZUS+04/RHHEz6+MTlrAZm/gHlrk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