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体育起源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一个基本的观点大家都是认可的,即体育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出现和不断完善的。因此,体育的出现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体质的完善和心理的发展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且和人类的生产劳动或生活实践密切相联系的。关于体育的起源目前主要存在游戏起源说、战争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祭祀仪式起源说、爱情起源说、模仿起源说、余力论起源说等。

一、游戏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在人类社会初期,游戏是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而游戏逐渐发展形成了特殊的游戏——体育。西方文明远在荷马时代,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儿童就有滚圈、木马、秋千等健身玩具。东方文明远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大兴安岭一带过着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的祖先就利用“打熊”“打虎”“射雕”等游戏教给孩子们生活和生产的本领,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身体。美国学者阿伦·古特曼认为,游戏包括本能游戏和有组织游戏,而有组织游戏包括非竞争游戏和竞争游戏(竞赛),竞争游戏又可分为智力游戏和身体竞赛(体育)。由此,他通过比较游戏(play)、有组织游戏(game)、竞赛(contest)和体育(sport)的关系,认为体育是游戏中有组织的身体竞赛。日本学者把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描述为:游戏活动(对抗性)→非正式竞技运动→半正式竞技运动→正式竞技运动→职业竞技运动。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及规则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规则受运动员自己控制程度越来越小,游戏化程度越来越小。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运动由“正式竞技运动”和“职业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群众性的各种竞赛活动,即“非正式竞技运动”和“半正式竞技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应该理解为是竞技运动的组成部分。苏联著名的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体育的内涵和外延给现代竞技运动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虽然现代体育还保留着原来的娱乐性质,很多运动项目也可以作为竞技运动的内容,但与过去那种为了离开工作场所到野外过轻松愉快生活的运动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现代体育的游戏功能有所减弱或下降,但从体育起源的角度来分析,许多现代体育项目都起源于游戏,而后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流行的体育项目。如现在流行的网球运动。网球起源于 12 世纪左右的一种用手掌击球游戏。起初是一人对墙击球,后演变成为两人对击。在两人之间横拉一根绳子,双方隔着绳子用手将布缝制的、里面塞满毛发的球打过来打过去,这就是网球运动的雏形。随着击球游戏的发展,人们先是戴上手套击球,然后改用球拍击球。用球拍击球替代用手直接击球是网球由游戏运动发展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如排球运动是从篮球嬉戏发展而来的,在雪橇、冲浪等运动中都可以找到游戏舞蹈的影子,由此可见现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游戏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战争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体育是与战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战争的实际产物。在战争中,人类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采取一系列与格斗技能相关、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式。体育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扩大而产生的,是战争促使人们创造出许多军训式的体育项目。如近代德国和日本的兵式体操,都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为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采用的不同身体锻炼形式。而我国最早关于“体育”一词的使用也源自日本的翻译。从西方历史发展的源头分析,如奥运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战争有着重要的关联。公元前 9—前 8 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出现了 200 多个城邦。城邦之间战事不断,为了应对战争,各个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 7 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的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形成,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着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绵的战事使人们感到厌恶,他们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公元前 884 年,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比赛逐渐演化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保留的运动项目来看,体育与战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共有的射弩,苗族的跳鼓、接龙舞、上刀梯,壮族的陀螺节比赛打陀螺,侗族的摔跤,这些体现强悍、勇武的体育运动既是人们增强生命能力的锻炼途径,也是先民为抵御自然环境和反抗压迫斗争而形成的尚武体育观念。因而,可以说体育是源于战争,服务于战争需求,逐渐演化为和平时期的一种竞争或健身手段。

三、劳动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劳动作为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对体育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许多原始民族通过狩猎、格斗或其他繁重劳动等方式来考察青年们是否已具备各种技能。为此,许多原始部落专门设置了青年营,让部落里的青年们在里面学习劳动、格斗和舞蹈等技能,并通过一些比赛性的活动来娱乐生活。体育的雏形由此出现。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通过劳动改善了本身的生理技能,完成了从猿到人这一漫长时间的转变。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体育在内。劳动的出现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类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奔跑、跳跃障碍物、投掷利器、攀爬以猎取野兽或逃避其侵害,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始的身体活动技能开始形成。这种由身心引发的身体活动阶段,有学者把它称为体育“萌芽期的娱乐活动”或“萌芽期的体育”。在距今四五万年前,人类进化为晚期智人,人类在思维、语言和其他主要身体特征方面开始逐渐接近人类学上所说的“现代人”的水平,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猎取到更多的野兽,原始人开始把劳动活动与身体素质的锻炼分开。考古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原始人已经开始进行长距离跑、立定跳远、力量性投掷、综合性舞蹈等训练活动,并为此制作了一些原始的练习器材,如嬉戏用的球、球仗、木棒等。身体练习被作为一种参加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预备性训练手段,并与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始体育的第一次质的飞跃。随着身体练习和娱乐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生存能力,开始以分胜负的比赛方式进行娱乐,于是形成了原始社会最初的竞技体育。由此可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劳动,而劳动又离不开奔跑、跳跃、攀爬等身体活动,所以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的。

四、祭祀仪式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体育源于古代人类祭祀仪式。古代人由于自然知识的匮乏,对外界事物不够了解,对自然现象、灾难难以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需要借助上天或诸神的力量解答,以达到祈福避祸的目的,因此通过祭祀仪式等各种人类活动进行乐神、娱神。这些祭祀仪式及相关人类活动,经过慢慢演化,逐渐形成了体育活动。今天的许多体育赛事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祭祀仪式,如奥运会的圣火采集等,又如伊斯米亚运动会开始于公元前 6 世纪,传说是奉海神波塞冬的旨意举办的,比赛项目除了划船、跑、跳跃、马术等体育竞赛,还有音乐、诗歌比赛,优胜者获得的奖品是欧芹冠(一说松枝冠)。据考证,我国体育产生和发展也与宗教密不可分。在原始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先民所进行的跑、跳、投掷、狩猎等活动都是直接以生存和生活为目的的,他们的举动也都烙上了宗教的色彩,如土家族的“茅古斯”、黎族的“舂米舞”、彝族的“荞子舞”等。少数民族先民希望通过舞蹈祈求狩猎成功、庄稼丰收。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原始民族与靠狩猎获得食物的民族一样,借助舞蹈来对鱼和猎物施加巫术影响,以保证狩猎和捕鱼的成功。又如苗族的“斗牛”、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巫舞等活动在原始社会时期都是以人体的运动达到愉悦自己、怀念祖先、驱鬼降魔为目的的。因此,从体育的项目、形式和最初的目的上讲,体育源于古代人对天、神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祖先的怀念和追思。

五、爱情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体育源于人们为进行婚配而进行的活动。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古希腊有佩罗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进行战车比赛。在比赛中,先后有 13 名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 14 名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公主的心上人佩罗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佩罗普斯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为了庆祝这一胜利,佩罗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同时,婚礼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据考证,在我国,体育与婚配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活动就是和婚姻关系紧密结合的,如苗族的“爬山节”、壮族的“抛绣球”、土家族的“抢贡鸡”、白族的“绕三灵”、侗族的“哆毽”等。这些社交性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重要媒介。当时的人们尚未认识到这些活动的运动价值,只将其视为选择配偶的方式。因此,爱情起源说认为体育源于人们为追寻爱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六、模仿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体育源于人们对外界事物或动物的模仿,进而形成了各种相应的体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47 年,古希腊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 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认为艺术是模仿的产物。这个理论直到 19 世纪在艺术史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界的一些学者参考了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理论,认为在原始社会儿童模仿成人打猎、捕鱼、料理家务及作战等活动而进行的游戏便是体育的源头。事实上,今天我们的许多体育活动是模仿动物或其他事物形态的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的,如我国的“五禽戏”等传统养生手段、模仿动物的攀岩等活动、模仿鱼类的游泳项目等。因此,体育源于人们对动物或其他事物的模仿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七、余力论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体育源于人类精力过于旺盛而进行的余力消遣或发泄。18 世纪时,席勒(1759—1805 年,德国剧作家、诗人)正式提出了“余力论”。19 世纪后,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对“余力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精力过剩论”(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该学说认为旺盛的精力是游戏活动发生的原动力,这被许多欧美学者用来解释体育的起源,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体育产生于人的生理需要。 FGgO9BAanKUPfPZjzoNDaIAVHg5el1qOveIX5asqnPcndXFv+/xReTYs1Dspge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