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正式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提出,但实际上,在萌芽阶段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就开始了自己的相关探索。随着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日益发展,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理论和动作也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健身方式。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主要分为四大类:导引养生功法、意守健身功法、按摩拍打功法、健身气功功法。
古人通过对动物的模仿而产生了导引养生功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八个字是对动作导引类养身功法最合适的概括。仿生类的五禽戏和治未病的八段锦便是动作导引类养身功法的代表。习练者按照动作基本要求,调整身形、变化步法、撑拉肌肉和活动关节,达到舒筋活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认为吸取天地万物的精华能够健康长寿,便开始追求“采气”。意守类健身功法以“六字诀”为代表,呼吸吐纳贯穿于整套功法的始终。呼吸六字分别是“吹、呼、唏、呵、嘘、呬”,该功法对口型和读音要求十分严格,特别要注意动作之间吸气和呼气的变换。只有动作与气息转换相辅相成,才能改善脏腑功能。
按摩拍打功法是将身体动作和呼吸控制相结合,如今很多健身方式都开始向“动作+呼气”的趋势发展,即使是偏重肢体动作的或是偏重呼吸吐纳的养生功法都已经开始兼顾这两个方面。在练习过程中按照经络的导引养生功法走向来进行拍打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健身气功目前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大舞”“十二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太极养生杖”“马王堆导引术”九套功法。这些功法的动作简便易行,运动强度低且对练习场地要求不高,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强身健体效果,成为受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
培补元气在于保养正气和调畅气机。保养正气,大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调畅气机则是以调息为主,再配合导引术和健身术。人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因素损及元气时,则后天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元气。如意守丹田、命门之法,是由先天之精藏于肾,通过意守和呼吸锻炼,使肾中元精益固,元气充盈后,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对维持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认为阴阳调和就会精力充沛,邪气不能入侵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转归等,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如《内经》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祛病的机理,必然也寓于阴阳变化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以动态为主的练习,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态为主的功法,以养阴制阳。
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联络五脏六腑的生理结构。经络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其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诊察病机等作用。因此,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是通过疏通经络这一机制来实现。在疏通经络时,一是通过肢体的活动,并配合意念循经络运行来进行,如“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八段锦”等;二是直接沿经络的意识导引或按摩拍打来实现,通过活动筋骨,可以让气血通畅。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气血之间维持着一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状态,是谓“气血调和”,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的“意守”,指静练时意守病灶,病灶在哪里,意念亦放在哪里,以意领气直至病灶,因为气能推动血液至病灶,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加强营养和滋润作用,使病灶组织得以修复,恢复气血调和的状态。
中医脏象学说将人体器官分成两大类:心、肝、脾、肺、肾称为脏;胆、胃、三焦、小肠、大肠、膀胱称为腑。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脏腑失调是人体失去健康的病理基础。通过锻炼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肾脏休戚相关。肾乃水火之长,阴阳之根,元气之本。所以,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以腰为主宰,腰部命门是主要锻炼之处,把命门作为意守的重要部位,可使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充盈。命门元阳之火充足,则脾阳得资,脾气充足健运,后天水谷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运化,从而为人体脏腑、经络乃至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这就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能全面增强体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