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拥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与其他养生文化不断地冲突、融合、发展,形成了具备稳定形态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是人们基于对生命的探索和认识,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而创造出来的养生文化。尽管它受到来自儒家、道家、佛家、医学和哲学的影响,但是也在与它们不断碰撞、融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论是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思想主张方面,它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养生文化。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体系与结构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以其历史性和丰富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构成了以思想理论、方法内容和组织结构三大层次内容为主的中国养生文化结构体系。

(一)养生思想理论体系

养生思想理论体系以养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为基石,在长期的实践中从思想和观念两方面提供了指导与价值取向。传统的养生哲学思想以哲学和医学为理论基础,由“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三大板块组成,体现为“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适宜”“元气养生”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养生学文化在“精气神学说”和“脏腑学说”方面呈现了自身独特的观点与价值。中国古代的“三教两学”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核心。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是以“三教两学”为认知基础,围绕人体健康、长寿为研究内容的应用型体育学科。

(二)养生组织结构与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在道教与医学两大组织系统中发展起来的。以导引术为例,它不仅可以健身养生,还具备医学效果,道教将导引术作为长寿的手段和途径,而各医家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与医家相比,道教徒的宗教修炼活动在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上都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养生术的发展,不仅如此,民间的一些养生学者也在各自的领域默默钻研,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不同时代的发展

(一)《周易》: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源头

《周易》以阴阳概念为核心概念,阐明了阴阳的性质和状态。《周易》不仅重视人的生命,还追求生命质量。强调强身健体,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质,注重身心的调养,达到修身养性、以形养神的目的。《周易》提出的养生思想主要有天道观、运动观、平衡观、达生观、静养观、调养观等,具体表现为“万物本原”“动静互涵”“阴阳和调”“顺应天时”“柔静顺缓”“抑阳益阴”等,这些思想观念也成了后世的养生基础。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不断地对养生文化进行实践、总结、归纳,经过碰撞与融合,为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道家、儒家、神仙家等炼养方法都有较大的发展,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炼养体系,也奠定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模式。

1.神仙家方士对养生文化的影响

从战国到秦汉,神仙家方士逐渐开始专门从事养生、治身的研究和活动。在养生实践方面,方士们修炼不光采用一般养生方法如导引术、辟谷、行气等方式,还主张服食药物,也称为“服食”。神仙家方士对养生作了不少研究,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图》《辟谷食气》《养生方》,还有竹简《十问》《合阴阳》等,这些都是战国秦汉方士们所撰的养生专著代表。

2.老子、庄子与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养生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的养生观在于顺应天时,他认为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养生、长寿,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便有良好的体现。庄子提出根据四时调养身体、陶冶情操,采用导引和气功来养生。老子和庄子的这种“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养生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养生学的发展,成为后世养生主静派的思想基础。

3.《荀子》与《吕氏春秋》论养生

荀子提出“动以养生”的理论,他在《天论》中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可以通过身体锻炼,达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集各家之长详细地阐明了延年益寿要讲究养生,通过“顺生”“节欲”“去害”“主动”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人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论证了运动对人体机能的效应。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动以养生说”。

4.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主张“习六艺,臻三德”,不光重视修身养性,还注重发展身体素质。修身养性要修道德、讲仁义、尊孝道,中庸平和要贵中尚和、执两用中,饮食要美味、卫生,兴趣要广泛、能强身健体。荀子认为养生可通过“治气养心”和“治气养生”,孟子认为“一曰养心,二曰养气”和“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如果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水平就要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

5.《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与养生保健思想

《黄帝内经》以人为核心进行养身、调身探索,在思想理论方面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节阴阳,调刚柔”等观点。养生实践方面提出“独立守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导引”等具体的养生方法。

6.导引行气术

帛书《导引图》记载的导引术是非常简单的单式动作。华佗是开创导引套路式先河的人,通过观察、模仿自然界中的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和动作,创编了势势相承的仿生类功法“五禽戏”。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导引术从单个动作向套路发展,奠定了后世导引术基本模式。接着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用简短的45个字描述了呼吸行气的具体方法。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医学与养生紧密结合,使早期道教的炼养术出现与行气合流的发展趋势,一些炼养术随着佛教的兴盛呈现佛教色彩,使传统体育养生学得到更充实的发展。

1.早期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

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理论全面系统,养生功法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太平经》和《黄庭经》中大的划分类别就有呼吸吐纳、存想内视、导引按摩、辟谷服饵、香汤沐浴、饮食养生、药物养生、房中节欲、内丹修炼等。《太平经》是最早明确提出炼养精气神理论的道教经典,“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便是主张通过修炼人的精气神来调身、养生。而被誉为“寿世长生”之典的《黄庭经》主张在修炼过程中融入医家经穴脏腑学说,并系统概述了魏晋以前道教气功修炼的要诀。

2.东晋著名的道教养生

著名医家陶弘景认为可以根据四时调养身体,通过调节情操、控制饮食、避免过度疲劳、节欲、控制呼吸等方式来延年益寿。他认为行气术中吐气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服气疗病篇》中,根据不同疾病提出“吹、呼、唏、呵、嘘、呬”六种吐气方法,被后世称为“六字诀”。隋唐时期,道教提出了内丹术,这是一种新的行气内炼功法。

3.医疗导引行气术的发展:佛教对养生的融摄

两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的兴盛导致养生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打上了释家的印记,像寇谦之、陶弘景、孙思邈也都吸收和借鉴佛教的炼养方法,如采用“禅观之法”以求入静;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动静结合”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司马承祯在行气术中融入佛教的“渐悟”“禅定”“止观”等方法,解决了练功时难入静的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唐末五代内丹学派的“性命双修”理论。

(四)宋元明清: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兴盛时期

在宋元明清时期,人们通过对前人养生资料的汇集和整理,编撰了大批的养生专著。当时盛行的导引养生术像八段锦、易筋经、小劳术、太极拳等,皆动作简单,练习方便,民众易接受,传统养生术进入了辉煌时期。

1.对前人养生资料的汇辑和整理

《云笈七签》属于道教类书籍,是宋朝张君房编著的。该书内容丰富,囊括了经教宗旨、仙籍语论、斋戒、服食、存思、导引、炼气、内外丹、方术等。后来,高濂集各家之长编写了内容全面、资料丰富的《遵生八笺》,该书涉及儒、释、道、医等各个方面。

2.医家学派的导引治病

汉唐至宋元以来,各医家学派将导引术作为医疗手段,用来治疗疾病。金元四大医家便将导引术应用于疾病治疗;明代胡文焕以《诸病源候论》为基础,参考了大量道家典籍编写了《养生导引法》,该书记录了多种简便有效的导引法,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引法来治疗疾病。

3.文人学士对导引的研习

宋朝的欧阳修、程颢、程颐、苏轼、陆游、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对导引行气进行了研习。像苏轼主张以多吃蔬菜少吃肉、郊游、书画等来陶冶心情,健体强身。

简便易行的导引养生术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行气理气功效类。“六字诀”是吐纳类功法,由内而外通过控制呼吸,改善人体内在器官功能,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效果。《吕氏春秋》中便有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记录。

第二,防病治病功效类。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提及“《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术也”。《遵生八笺》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养生著作也记载了“八段锦”的口诀和图势。

第三,健身保健功效类。“五禽戏”是仿生类功法,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和动作创编而成,针对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进行锻炼干预,从而增强脏腑功能,强身健体。

第四,强身壮力功效类。易筋经有12式动作,主要是将呼吸、练气与肢体动作相结合,融入武术动作,长期练习可达到伸筋拔骨、强身壮力的效果。达摩在《内功图论》中有明确记载,且将其作为少林武僧的修炼内功。

第五,服食类。元代通过四时五味保养脏器,明代采用药饵、饮食保养法,清代强调“五脏调养”“动静结合”“武术健身”的综合调理。

综上看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发展脉络主要包括:行气理气功效的以六字诀为代表的吐纳类气功;防病治病功效的以八段锦为代表的疗病类气功;健身保健功效的以五禽戏为代表的仿生类气功;强身壮力功效的以易筋经为代表的壮力类气功以及通过四时五味保养的服食类。

(五)民国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传承与转型

我国近代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发展还是较为滞后的,而且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开始出现了西方体育化倾向。早在1915年,王怀琪将传统体育养生术八段锦改编为八段锦体操,当时《教育杂志》图文并茂地将其推荐给高等小学和中学作为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发展。

(六)新中国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丰富与多元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1年底面向社会20所具有气功教学、科研实力和资质的体育、中医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招标,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评审,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和首都体育学院申请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八段锦”和“健身气功·六字诀”四个历史悠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标。

从健身气功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一时期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日益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具有良好养生健身、益寿延年功效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成为世人的高质量锻炼方式之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日益走向世界,必将会在体育强国、健康强国上作出重要贡献。 Ng1fSXq1vLQUZT2L7KYhzIAbMMhInQjJkEOQe44vIOnXXQnhyTtHa4Z16rFRLU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