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自然体系与育儿家教问题

如何惩罚孩子

惩罚应该仅适当施用于七八岁以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差,也难以和他们讲明白什么道理,但做错了事就要被罚是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我们使用的惩罚方式是暂时停止孩子的一切活动。根据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暂停时间可以是30分钟、45分钟或更长。受罚期间,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自己计时,到点后就可以出来继续玩耍。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玩,停止玩耍,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惩罚,能起到教育作用。其次,让他们自己计时,也能培养他们独立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

大一点的孩子应该引导,不宜惩罚。通过引导来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逐步实现全面独立管理自己的各项事务。

超前教育与滞后教育

超前教育与成功育儿密切相关。成功育儿就是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在前面。麻烦的是超前教育如果走过头了,也会伤害孩子。归结起来,其害有三。一是容易超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超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三是超越孩子的体能。

那么怎样才知道超前教育是否走过了头?

实际操作时看孩子的反应。如果超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就会有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超越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孩子就会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超越了孩子的体能,孩子就会精疲力竭,疲惫不堪。不过,婴幼儿的潜力很大,这个时期的智力开发不太可能走过头。相比之下,五六岁后对孩子进行太多的正规教育,就容易走过头。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超前一点就过头,有的孩子则超前很多也还能接受。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捕捉住孩子在心态、体能、兴趣等方面的微妙变化,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育儿方法。

事实上,对于那些智力偏低的孩子,滞后教育才是适合于他们的最佳育儿方式。正常教育他们跟不上,滞后教育才和他们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完全符合自然育儿法则的基本原则。如果孩子总也跟不上,不妨试试滞后教育。

世上没有不聪明的孩子

人类基因中的各种功能,尤其是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智力的基础。事实上,在不需要任何明显帮助的情况下,每个宝宝都会在八九个月左右学会翻身,一岁左右学会走路,并开始牙牙学语。

人类的基因还为婴儿智力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如果在照料婴儿和陪他们玩耍时,时常注意开发他们的智力,长大后他们就会很聪明。

婴儿对信息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婴儿起初最熟悉的是妈妈的声音,如果爸爸经常和他说话,婴儿很快就会也喜欢爸爸的声音,如果还有兄弟姐妹和其他亲人的参与,婴儿也会逐渐喜欢他们的声音。听见声音,婴儿就会有反应,就会对这些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说,仅和宝宝多说话就能开发宝宝的智力,世上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

当然啦,给婴儿放音乐也是一个好办法。美妙的旋律和节奏,更能打动婴儿的大脑、引起共鸣。不过,给婴儿播放的音乐应以柔和舒缓、美妙动听为佳。

其次是视觉。视觉是外界信息传递到人类大脑的又一重要渠道。所以,很多父母在宝宝躺在婴儿床上时,就把那些预先准备好的物品展示在他眼前,让他看一看,然后再把这些物品转动,让他看到物体不同的侧面、图案、形状和色彩,从而将不同的信息传递到婴儿的大脑,促进婴儿智力发育。

触觉是信息传递的又一渠道,利用触觉开发智力就是把玩具放到宝宝手里,让他感觉到手握物品的感觉。此外,抱宝宝、亲吻宝宝和定时给宝宝洗澡等,都能通过触觉来开发他们的智力。

这些事情都很简单,而且可以结合起来,如给宝宝买来有图案的电动音乐玩具,当宝宝触及按钮时,玩具就会播放美妙的幼儿音乐,可谓一碰三得。

生命的神奇就在于一切早已安排就绪,父母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由此可见,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够聪明,不能怨孩子,因为孩子时刻都是准备就绪的。父母不及时去开发宝宝的智力,连那些最简单的任务都未能圆满完成,只能怪自己。

从某种程度来说,智力开发的目的是要让更多的脑细胞参与对外来信息的处理。随着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参与其处理信息的细胞越来越多,其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越来越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不断接触新事物、新信息、新实践、新方法,总玩老一套,效果就会逐渐下降。

你说他棒他就棒,你说他笨他就笨

对每个孩子而言,父母都是非常权威的。如果父母经常夸孩子、说孩子聪明,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一个认为自己聪明的孩子干什么都充满信心,成功的希望也更大。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时常骂他笨蛋,那他就会慢慢地认同自己是个笨蛋。这样的孩子干什么都缺乏信心,往往期待着失败的到来。

另外,我们不能否认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父母的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举例来说,一个天生聪明的孩子,他的基本水平是100,如果父母经常肯定他,育儿得法,那他长大后的水平就会提高到110~120;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否定他,按错误方法养育,那他长大后的水平就可能下降。相比之下,另一个孩子,他的基本水平为70,如果父母正确养育,长大后的水平就可能提高到75~85,相反则会下降到60左右。虽然例子中第二个孩子可能没有超越第一个孩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教育的作用。如果第二个孩子最终的水平在 80 左右,就是育儿的成功;哪怕第一个孩子最终停留在90左右,也是失败的育儿。

如何陪伴孩子

育儿过程中父母陪伴孩子十分重要。问题是如何陪伴,什么情况下陪伴最有效。首先,我就不主张陪伴孩子写作业(这个后面会细说),但是建议大家陪伴孩子做以下事情:

陪伴孩子学特长

以练钢琴为例:

如果父母喜欢音乐、会识谱,能正确捕捉到孩子在按键、节拍和指法方面的错误,就应该在孩子学习钢琴的早期陪伴孩子,以便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提高练琴效率。

中期钢琴练习的重点在乐谱标注的演奏技巧,每一个音符的演奏质量,以及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如果父母能从这些方面帮助孩子,就应该陪伴。

后期的重点是对音乐的表现力,完全取决于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对演奏技巧的正确恰当使用,应该让孩子单独练习,逐渐完善。父母的陪伴会影响孩子对音乐的专注,适得其反。相关问题应在练琴之前或之后和孩子探讨。

陪伴孩子玩耍

任何时候父母都应该陪孩子玩耍,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

父母在婴幼儿期主要是体验生命的神奇,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在儿童时期则是和他们一起享受人生的欢乐。这两个阶段父母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抽出最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钟都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无限的欢乐,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陪孩子玩耍可以轻松实现寓教于乐,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憧憬未来,长大后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形成学习生活的强大内驱力。

进入少年时期,孩子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和孩子玩棋盘智力游戏,或进行体育活动会比较合适,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陪伴,有时候他们更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各种问题。这是孩子从幼儿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又会和朋友的关系越加密切。

高中期间,孩子功课紧张,没有多少玩乐时间,育儿的重心转移到与孩子理性沟通和培养他们独立管理自己各项事务的能力上来。

培养孩子自理

在给八九个月的宝宝换尿布时,可以先让宝宝爬过去把尿布拿过来,然后再给换上。小孩子调皮、犯错被罚暂停时,让孩子自己查看和记住被罚的时间。上幼儿园期间,轮到图书馆日需要归还所借的图书时,可以让孩子把书放到书包里,去公共图书馆还书。和孩子玩玩具时,先让孩子取来玩具,玩完后再让孩子把玩具收好。和孩子玩棋牌游戏时,就让孩子保管棋牌。该洗衣服时,让孩子把自己要洗的衣服都拿到洗衣房。给孩子购买零食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先告诉孩子都有哪些选择,然后问孩子喜欢哪一种。学习方面,要求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参加音乐会演出时,事先叮嘱孩子一定要把乐谱和乐器准备好。要求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天气变冷或变热时,告诉孩子要注意加衣服或减衣服,穿戴适宜。

总而言之,有关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应该从小让他们自己操心管理。我们的三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活动给他们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帮助他们熟悉并热爱自己的生活,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

培养孩子自信

大家都知道自信心的重要性,但自信心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自信心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每次失败都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次考验。每当孩子受挫,都要利用这个机会,重建孩子的自信心。目标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挫折走向成功。错误的育儿实践往往让孩子从一次失败走向另一次失败,消磨孩子的自信心,最终让他们完全丧失自信。

孩子受挫,情绪自然比较低落。要找回孩子高昂的情绪,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绝不是批评和打击。育儿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受挫后进一步批评和打击孩子,其做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反复告诉孩子那个地方做错了,不应该这样,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上次不都给你讲过了吗,如此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站在自身立场的自然反应,是以父母为中心的错误育儿。

孩子受挫,情绪已经沮丧,很多时候也基本上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之所在,正为此而痛苦不堪。父母再反复纠缠这些问题,只能让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慢慢地、暗暗地认定自己是个笨蛋。当孩子充分认定自己是个笨蛋,不如别的孩子聪明之后,再要想改变孩子的这个自我认知就很难了。抱着这种心态的孩子当然不会取得任何成功,他们往往是未战已败,或一触即溃。

鼓励就是要首先告诉孩子,你犯的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第一,人人都会犯错误。第二,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还小,还有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就会经常犯错。你正好可以通过错误来学习提高,而且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成长途径,这样学得的知识会更牢靠,不容易忘记。如此说来,犯错不仅很正常,不可怕,而且还有益。这样就解除了孩子犯错后的紧张心态,改变了他的沮丧情绪,形成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提高的良好环境,初步重建了他的自信心。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就是要帮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功。这其实也很简单。帮助孩子改正刚刚犯过的错误,孩子的水平就已经提高,就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今日的孩子就已经胜过昨日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这个进步。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获得成功的真知灼见!如果孩子能不断进步,则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积小流可以成江海。假以时日,孩子必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当然,我们不能满足和停止于初步的成功,我们还要取得进一步的胜利。这有时可能会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主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获得新的成功;也有的孩子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下次考试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结果孩子只取得微小进步,孩子就会失望。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制订较低的目标,让孩子有机会提前超额完成,激励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再制订更高的目标。我的儿子方达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才甩掉“英文不好”这个标签,重建对英文的信心。

一般而言,较弱势的孩子,尤其不要和聪明的孩子攀比,应该集中精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就是不断和自己的过去比较,用自己的不断进步来激励自己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弱势的孩子也可以变得强大起来。

有些父母自己生活不顺,困难重重,对生活和未来缺乏信心,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年幼的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处境和苦衷。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父母,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有学识而顺从,也不会因为父母的无知而嫌弃。有学问的父母自然有条件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知识欠缺的父母则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孩子有什么问题来问父母,父母不懂就应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不会,但你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来找到答案!”

一方面应该鼓励孩子和老师同学密切关系,有问题尽量从他们那儿得到帮助。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通过网络搜索来自己解决问题,告诉孩子在使用网络时要搜寻知识,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沉溺于不健康的或与自己学习生活无关的其他内容。父母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提高,但不必为自己能力有限而担忧,孩子的未来主要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最后就是要鼓励、支持和肯定孩子所做出的各种努力。父母能力有限,孩子很快就会在许多方面超过父母,超越父母并得到父母的鼓励又会进一步增强孩子的信心,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有主见、独立性强。

培养孩子自律

从我的育儿经验来说,三个孩子十岁之前都没有正规学习任务,他们的全部时间和活动都应该是玩乐。但这并不是说,十岁之前的孩子不学习不进步,而是说所有学习都应该通过玩乐来实现。十岁之前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学习,或如何学习,所有活动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玩,一样的闹,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正规学习与嬉戏打闹之分。

既然他们只懂玩乐,不懂学习,父母就陪他们玩乐,不要逼他们学习。在孩子还不懂事时逼迫他们,容易造成他们心态的扭曲,违背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自然法则。

我把自律年龄定在九、十岁左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舟就是在这个年龄开始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任务的。不过每个孩子的情况还可能会不一样,应该说大约在九、十岁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有专家告诉你必须在某个年龄,也不要完全信他们,因为像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只可能是一个大概的估计。究竟应该是九岁还是十岁,甚至八岁或十一岁,要看孩子自身特点而定。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懂得这个理念。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简单来说,就是为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以视频制作为例。

如果孩子有艺术天赋,喜欢视频制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多花一点钱为孩子买来较好的摄像机及其他器材,请一个水平比较高的指导老师,这样父母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视频制作的宽松环境,是正确育儿。但是,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却不顾一切,举债给孩子买来昂贵设备,请来优秀老师,指望孩子尽快成名成家,赚大钱清债务,这样做就是错误育儿,因为从父母的角度而言,这个“宽松”的环境不是一个自然的环境。父母如此投入,会时刻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又会转而成为孩子的压力。如果孩子的进步略有迟缓,或受到暂时挫折,父母和孩子都会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与此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艺术天赋,对视频制作不感兴趣,但由于父母经济宽裕,仍然给孩子买来昂贵器材,请来优秀教师。这样做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也很自然,因为那些花出去的钱不会给父母的生活带来任何压力。问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非自然的生长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或不良影响,是错误育儿。孩子会发现其他同学使用的器材质量一般,指导老师也没有什么名望,甚至没有指导老师,视频水平却远胜于自己,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如果孩子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家富裕,可以随便花钱而不计后果,这种心态可能正好成为他今后一生不成功的根源。

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最基本的生长环境,要让孩子尽量多读书。孩子的人生始于高中毕业,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孩子之前获得的知识,对之后的前程必然会有很大帮助。

选择学校

初中时我的孩子从私立学校转到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有所谓的快班和特快班。私校由于学生人数少,难以形成单独的快班,通常是插班听课,例如四年级的数学优生就可以插到五年级的数学课中。

为了转学,我们先瞄准排名120左右的那所高中,但未能买到满意的房子,后来又在排名500左右的高中附近购房,仍然没有成功,最后孩子入读的高中排名在800左右。此间夫人主张孩子应该去最好的高中,我则认为育儿要以孩子为中心,不是以学校为中心。这不是说孩子能进好学校也不进,而是和孩子相比学校处于次要地位。

方舟、方帆双双进入名校,说明高中学校的水平不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水平。如果孩子早期成绩欠佳,未能如愿考入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父母不要灰心,应继续按以孩子为中心的自然法则育儿。

父母应该在如何正确育儿方面多下功夫:孩子是否健康幸福,是否在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获得独立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是否热爱学校和学习,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是否对未来充满信心?择校时不能只看学校,还应考虑经济能力、生活是否便利等,为入读水平高的学校而给父母和孩子带来诸多不便就会违反育儿的自然法则。

如何看待考试成绩?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欠佳,就告诉孩子考试成绩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的精神和对知识追求的态度。归根结底,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如果你获得了足够的知识,考试成绩最终总是会上去的。比如,为了获得知识,考试时做错的题都要重新再做,重做时不仅要找到正确的答案,还要找出错误的原因,把之前不懂的概念都弄懂。根据孩子的能力,还要帮助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做孩子就能获得新知识。如果今后再考类似的题目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因为孩子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很好,也告诉孩子考试成绩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努力的习惯和对知识的渴求。一次考得好,算不了什么。说不定是你运气好,考试题目都是你比较熟悉的、已经掌握的,而那些你不会的题目又没有出现在考题中。如果下次考试的题目中有很多是你没有掌握的,那你的考分就会下降,所以不能沾沾自喜,还要进一步努力,看看有哪些对你来说比较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弄懂吃透。这样一来,不管怎么考,你的成绩都会很好,那样才证明你弄懂了全部问题,掌握了全部知识。

如果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是不是就很了不起了呢?也不是,只是说明那些学习材料的内容对你来说太简单,或者说你已经全部掌握,因而应该着手学习新的、更难的内容。

归根结底,考试只是对某些知识掌握水平的测试,是一种帮助学习的手段,用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改正,考试成绩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过对于不同水平的孩子,要使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相关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学无止境,对于智力障碍人士或精英天才而言,都是一样的含义,那就是一生都要继续学习,不断学习,以求获取更多、更新、更高深的知识。

孩子上学是为了学知识,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这是这个问题的自然法则。

有的读者会说,一切都取决于考试成绩,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无一例外,怎么能说考试成绩不重要呢?这是一个由概念混淆引发而来的问题。

这里讲“考试成绩不重要”是以“如何正确育儿”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不重要”是正确育儿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正确育儿必然会育出聪明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考出好的成绩。不过育儿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在育儿还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之前,孩子难免出现考试成绩差的现象。只要父母持之以恒,按照正确的育儿法则培养孩子,孩子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方帆和方达在初中期间都有多次得B的情况,那个时期我们的育儿还没有到火候,到了高中就基本上一切就绪了,他们的考试成绩就全部是A了。简言之,按照以“考试成绩不重要”为重要内容的正确育儿理念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聪明能干,会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有点“欲擒故纵”的意思。

如何选择课外活动

中小学的课外活动何其丰富多彩!音乐类有乐器学习如钢琴和声乐如合唱队等,艺术类如绘画、舞蹈、戏剧表演等,各项体育运动如球类、田径、体操、游泳、击剑、摔跤、冰雪运动等,还有各项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扶贫支边项目、旅游参观、出国考察等。

此外,很多高中还开展某些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活动,如辩论队、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商业发展俱乐部、消费者服务俱乐部、服装与时尚俱乐部、后台服务队、象棋围棋俱乐部、啦啦队等。上大学后,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更多。

此外,还有各类竞赛、培训,以及早早融入社会的打工机会!

其实孩子平日在家做家务、学习生存的基本技能也都是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活动之外的所有活动!

课外活动这么多,如果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应该再学点什么,就很容易走过头,让孩子疲于奔命,违反育儿自然法则。

在帮助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孩子的兴趣特长;课外活动会给孩子的课堂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费用和接送任务会给父母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按照自然育儿法则的原理,一切要自然而然,课外活动不能给孩子和父母的生活带来太多额外的压力。

其实,父母没有必要在课外活动上大伤脑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参加校外组织主办的活动。道理很简单,学校的活动已经很多,从中挑选一些就足够了,并且参加学校的活动会省钱省事,对孩子课堂学习的冲击也小,可谓是利大于弊。我的三个孩子,除了每人都学钢琴外,参加的课外活动都是学校的活动。如果孩子就读学校的课外活动有限,实在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让孩子适量参加校外组织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耗时费钱、效率低,增添育儿焦虑与疲劳,实在不宜多选。

一个善于独立管理自己事务的孩子必然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生存技能,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方帆初高中期间对哲学的兴趣完全源于她自己,没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帮助,在她主动告诉我之后,我也不过是给她一些鼓励而已。方帆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强烈兴趣又得力于我们早期对她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开发,让她始终渴求理解自然和社会之运作规律与方式。现在方舟在普林斯顿,方帆在哈佛的校园生活都非常丰富多彩,但她们也只能是有选择地参加其中的极小一部分而已。课外活动很重要,但不是越多越好。

课外活动或者素质培养,都是自然育儿法则的基本内容,目的是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全面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却抱着极端功利心态,把课外活动当作入读名校的敲门砖,例如自己掏钱为孩子出版不符合出版条件的书籍,再把书无偿捐献,作为申请名校的文书项目。这其实是在教孩子弄虚作假,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害无益。

此外,参加太多的课外活动就容易导致课堂科目的荒废;若在某一学科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结果都是得不偿失。我们孩子就读的那所高中,每年都要在毕业班中评选单科优秀生,例如最佳数学毕业生、最佳外语毕业生等。遗憾的是,单科优生往往是其他科目较弱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入读一般大学。音乐优生,平时投入太多的时间于音乐活动,最终只考入一所普通的音乐学院;外语优生曾到巴黎与法国人同住以提高法语水平,但这个孩子其他各科都不好;2019届8名北极星奖获得者中只有3人成绩优秀(方舟入普林斯顿,学生会主席入圣母大学,数学奖获得者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其余5人由于参加太多的课外活动学习成绩都不理想。

某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似乎也在犯类似的错误,那就是花大钱逼迫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以为这样做就是为孩子提供超级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条件,能帮助孩子进入名校。遗憾的是如此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根本原因就是违反育儿自然法则,形成误导。孩子在课外活动上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无暇顾及其他科目,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舍本逐末之模式而有所不知,最后什么好大学都进不了,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学生应当以学为主,即使大学期间也不宜偏科,大学的各课程内容仍然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甚至硕士阶段仍然属于应用水平,只有博士阶段的工作才是真正的专业水平,要专攻一科应始于博士阶段,要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应该在离开大学之后。

大学毕业后,孩子就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那时他们具备了应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进入自己闯天下的时期。如果之前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成就大事的可能性就很高,反之就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之前太多的社会活动,或偏科现象,本质而言就是浪费了打基础的宝贵时间,会限制孩子一生发展的潜力,使他们飞不高、走不远,是重大育儿错误。

孩子走出学校后,不再有课堂活动,所有活动都是课外活动。那时候,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育儿就是要培养孩子将来自由飞跃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总而言之,课外活动要参加,但不能走过头,更不是越多越好。

父母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有的家庭是夫唱妻和,意见不一致时就听丈夫的(或妻子的);有的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意见不一致时红脸扮演者就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面貌出现;还有的则是在和孩子谈话之前父母先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育儿不是要告诉孩子什么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社会与生活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更不是要把孩子“管住”,因为一个被管住了的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有创造性。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面前陈述各自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孩子一起比较评判,并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新看法。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告诉孩子,他可以自由选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几个方案都试一试,再找出最佳方案。

这样做有三个优点。一是让孩子直接参与对自己事务的管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二是在比较不同意见及提出新方案的过程中孩子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三是孩子会认识到有些问题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究竟哪种方法最有效则因人因事而异。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庭环境与条件及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最佳答案也会不一样。这些都是社会和生活中的真知灼见,是孩子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例如,孩子学钢琴,老师要求一周练习六次,每次 35 分钟。执行的时候,妈妈说孩子钢琴天赋高,将来有可能成为职业钢琴家,应该每周练七次,每次40分钟;爸爸说没有必要,孩子应该全面发展,不能因为钢琴而过早耽误其他功课,每周五次,每次30分钟就可以了。这时孩子应该怎么做呢?听妈妈的、爸爸的,还是自己再出一个新方案?

其实爸爸妈妈的意见已经提出问题的关键:(1)孩子可能成为职业钢琴家,(2)孩子应该全面发展。这时孩子就应该考虑,哪个对他来说更重要。如果他觉得自己应该全力以赴努力成为钢琴家,就应该听妈妈的;如果他觉得不能现在就偏科钢琴而荒废其他科目,就应该听爸爸的;如果他想兼顾两者,就应该采取折中方案,大致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最后他还可以三种方案都试一段时间,看看自己究竟喜欢哪种,等自己比较有信心后再做出最后决定。

我们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不仅在意见不一致时使用,而是所有情况下都使用。我们经常和孩子沟通,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长期商讨的方式来找到最佳答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遇事能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对各种问题都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行事充满信心,并且还能在发现错误之后及时纠正。 mAHHmVPJIq6pk8fv1gvRVX6TOurVpfIKItBhgvYjg3s5p/WzJbdXlgnxNMA4sp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