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信息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尤其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使网络的传输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媒体全部传播手段,超强的加载能力使得传统媒体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媒体融合应运而生,媒体融合体现了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元化,可以根据多媒体的原始素材,综合整理提炼、加工,通过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迅捷传达信息,表现事件背后的真实,还原新闻的全貌。因此,媒体融合是趋势,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

2.1.1 “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

1)概念的起源

“媒体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浦尔教授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延续,并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到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从广义上来说,媒体融合的范围十分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2)媒介形态

要理解媒体融合抽象的概念,首先应该立足于媒介形态的认知。以传统媒体划分,传统的媒介形态包含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等,以新媒体划分,新媒介形态包含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等。

客观地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别,从共同点来说,基于媒介属性,二者都是媒介的类别,都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并且二者都是媒介渠道。

从差别来说,其一,传统媒体是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是通过某种固定的机械装置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平台。传统的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属于文字传播,受固定的版面限制,受出版的时间限制,受发行的数量限制,受发行的地域限制;广播属于声音传播,缺乏视觉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广播是线性的传播方式,观众只能按照播出的顺序收听;电视,虽然是音画结合,但是也受固定的制作周期限制,有特定的播出时间。可以看出,传统媒体都有固定的制作周期和固定的收视观众。新媒体因为便捷、快速,所以节目十分迅速和随时随刻,新媒体发布内容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可以随意编排,形式多样。

其二,传统媒体是线性的传播方式,传播后不能反复收看,也是单向的传播方式,只能传给观众,而不能和观众互动。而新媒体是无线的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随时随刻、碎片化地传播,并且可以和受众互动,是双向传播。

其三,传统媒体是官方的渠道,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具有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而新媒体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其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远远不如传统媒体。

3)融合的媒介矩阵

新时代的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已经属于融合形式,因此融合的媒介矩阵逐步显现,媒介矩阵的呈现是媒介融合的表现,证明了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步消融。比如电视新闻的广播化倾向,广播的报载化倾向,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杂志的图书化倾向,电影的电视化倾向,出版的新闻化倾向,电视的视频化倾向,等等。

客观地说,媒介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建立矩阵式的宣传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发扬了新媒体的优势,有机地把二者结合,拓宽了媒体渠道的优势。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台采用“一网一端多平台”的媒体矩阵的方式进行媒体的布局,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等,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又充分运用了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充分地把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多渠道、多屏幕地传播出去。事实上,媒体矩阵的方式的出现,在媒介化时代,不仅是传媒人,政府、企事业单位也都在搭建自己的“媒体矩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媒体矩阵,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功能、传播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了运营上的融会贯通。

2.1.2 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媒体融合”与“媒体深度融合”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呈现了相争、相加到相融的发展格局。事实上,今日的传统媒体,是历史上的新媒体;今日的新媒体,辩证来看也是未来的传统媒体。媒体融合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的趋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

1)从“鸿雁传书”、传统媒体、新媒体到智能媒体的媒介形态的演变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费德勒认为:“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在传播史上,由于媒介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进化,人类的传播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媒介形态,不同的媒介形态又影响着人类传播方式的改变。所谓媒介形态,是指媒介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媒介存在的外部形态和作为内部结构的传播符号,媒介形态还包含了媒介生存的依据、媒介传播手段、大众接受信息的途径以及媒介的功能和特征。其实,从古到今,媒介形态的演变就是人类传播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演变。

(1)古代:“口传媒介”与“实物媒介”形态

人类历史任何阶段都留下了传播方式的轨迹,在古代,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符号和肢体或者结绳等来作为传播方式。唐李鼎祈在《周易集解》中引《九家易》说:“古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正如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样,任何一种技术,只要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媒介的这种延伸,其实就是对人的“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这个阶段媒介形态就是最基本的“口传媒介”形态或“实物媒介”形态,人类的传播方式也仅停留在十分简单地通过某些符号、记号来传播,其传播范围、内容、对象也很狭窄。

文字的出现,使“口传媒介”形态或“实物媒介”形态把人类的传播方式从简单记载推向了繁复记载,是一个新的发展,是人类传播方式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一代人的经典记忆“某某某,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就是“口传媒介”形态下传播方式的经典演绎。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鸿雁传书”体现了最早的最完整的通过媒介形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以后,轻便的“纸”作为传播媒介使“鸿雁传书”“飞鸽传书”“八百里加急”等传播方式更轻易跨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这种从“口传”或“实物”的媒介形态到“纸质”的媒介形态的传播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人类的传播方式,直到近现代通过“书信”“家书”来传递消息。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说:“我们在一生中始终触及传播或被传播所触及;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纸质媒介形态的出现,把人类的传播方式从“口传媒介”形态或“实物媒介”形态演化到了“纸质媒介”形态传播,其传播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传播的范围和内容也多元化起来。

印刷技术的出现,为“纸质媒介”形态的“纸路”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印刷媒介”形态,自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再到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发现效率更高的铸字方法,创造了一种一次可以印刷多份的办法,也就开创了印刷技术的新时代。因此,“印刷媒介”为“鸿雁传书”这种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载体。书籍和报纸的出现,使人类的第一种大众媒介形态和现代社会的第一种最大众化的媒介形态成了人类传播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印刷媒介”形态彰显了“纸质媒介”形态的优势,所承载出的媒介形态书籍、报纸、杂志、期刊等纸质印刷体在人类传播中达到了“空间上的完全覆盖,时间上的瞬时即达”两个特征,“鸿雁传书”的“书”也在实质意义上变得多元化起来。在印刷技术条件下,“纸质媒介”形态的“纸路”传播通过“印刷媒介”形态开始变得大众起来,这种新的因“印刷媒介”形态而出现的大众传播使人类传播方式的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在地域空间上又一次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印刷媒介”形态下的“纸路”传播对传播方式空间的控制和拓展不仅在于范围和距离的扩展,还在于为更远距离的大众建构新的空间。

(2)工业时代:电子媒介形态

近现代,世界进入工业社会,各项新的媒介技术开始粉墨登场,开启了媒介形态变化新时代。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有线电技术,1837年美国人塞穆尔·莫尔斯用自己的“莫尔斯密码”发出了第一份电报,第一个“电子媒介”形态由此产生,至此,谁也没有想到,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方式新纪元,“鸿雁传书”的传播方式也正式进入了电子时代,“电路”传播开始。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提出了“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一传播设想,电报的出现,只是“电子媒介”形态的开始,但是电报在传播方式上已经提高了控制空间的能力,这一次传播方式的变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感知时空的方式,“电路”传播趋于瞬间化的传播速度第一次将人类带进了不可想象的传播世界。

随后,无线电技术、图像技术的出现,广播、电视、电话等媒介形态陆续登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鸿雁传书”的传播方式,是媒介形态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化。广播、电视、电话这种“电子媒介”形态与书籍、报纸等“纸质媒介”形态相比具有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泛渗透、受众广泛、具体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这种“电子媒介”形态下的急速的传播方式“所拥有的魔力:利用炫人耳目的影像符号闪电般地剥夺了批判所赖以实现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电子媒介时代来临,传播方式使异域传播与本地的传播几乎没有任何的时间差,即“以瞬间性、零散化和无序性为特征的媒介时间的来临”。

(3)信息时代:新媒介形态

如果认为电报、广播、电视、电话是“电子媒介”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到此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电子媒介”形态进入到了网络时代,从此,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载体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形态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被称为“新媒体”,这种“网络媒介”形态或“新媒介”形态下的新媒体在人类传播方式上开始大显身手,传播方式走到了网络传播时代。“网络媒介”形态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就像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遍布到了世界各地,各种信息通过数据形式的存储,通过网络打破区域、国界的限制,以一种高速的形式,实现着全球的传播。……一方面,大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任何知识,另一方面大众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通过网络传输给其他的大众。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以往媒体机构牢牢把控的传播主导权利,为大众的积极参与、广泛互动实现了自我赋权,强化了大众的主体性”。

“鸿雁传书”在“网络电子媒介”形态下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这种全新的“新媒介”形态在人类传播方式上,成为“时空压缩”机,光速的信息传播、丰富的自由的传播方式、互动的传播氛围、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等“新媒体”传播优势在“自媒体”出现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手机通话可以代替书信往来,并且及时交流;短信祝福可以代替邮政贺卡,并且第一时间送出祝福;微博的出现以社区为平台可以互动讨论;微信更是集合了手机通话和短信的优势,“鸿雁传书”的“传”从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彻底到了“电路”传播方式,因此“时间停止了,空间消失了,我们生活的地球里,事情在同步发生”。

(4)智能时代:智能媒介

得益于新一轮智能技术集群的进步和“新基建”的逐步细化,信息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散布、融透在社会机体的每一个角落,将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并创造出一个从人与人的连接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全球化信息生产与流动的智能传播景观。媒介作为一种连接关系、缔结网络的特殊介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媒介形态演变史上,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形成了新的智能化“传播生态环境”,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一代智能化、跨媒体、泛内容技术,将加速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智能化、体验化与个性化,把地球裹挟在知识与信息越来越紧密的互联网络之中,使得比特持续占据媒介领域并将推动更为广泛、更有价值的重混,正促使媒介形态从“融媒”向“智媒”转变,为传媒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随着技术更新迭代与传媒行业持续变革,智能媒介的“形态”将会变得“极简”(如移动、轻便、随处、无形等),而“内容”将会变得“极繁”(如功能、场景等),因此,智能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技术特质及其影响。

其一,智能交互化。

智能交互化是智能媒介最重要的技术特质。一方面,智能交互可使信息生产、消费、传播与接收的主体身份实时切换且互动;另一方面,可使信息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扩展到了更大范围并可实现人机高度交互和人机协作,比如生物识别(如指纹、人脸识别等)、计算机视觉(如人脸识别、情感分析等)、情感计算、算法推荐等,并由此产生了很多相应的关键技术,如多模感知、上下文感知、情感智能、环境智能等。不仅如此,智能交互还可通过行为捕捉、用户感知为手段,用有趣、生动的方式同用户沟通,并创造出更多新的交互性叙事创新场景和内容,使内容生产在更高效、精准的同时,革新内容的样式形态和传播模式。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短视频、H5等实现交互性叙事,可让机器更懂“你”,让用户更加自如,让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从移动互联到万物智联的价值重构,或将让更多样化的内容与多元化的“节点”融入网络。未来,智能媒介将越来越回归自然,也就是越来越人性化,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将引领“人机新世代”。

其二,内容个性化。

内容个性化是一种根据用户兴趣和动机提供相关内容的策略。它根据用户的地理或行业特定细分信息,提供的策略涵盖从具有高度针对性的calls-to-action(行为召唤)到回旋Landing page(登录页)。智能互联网时代,每位用户都会成为媒体传播的动态节点,成为传播中心与传播的基础设施、“内容-关系-服务”的连接点与资源链接的单元。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场景与服务可作用在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传媒机构可通过技术支持实时获得用户的“节点化”数据,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定制化服务,使内容由“大海捞针”转入“私人定制”。当然,在个性化推荐的同时,系统还会推送当前的热门内容,或者通过兴趣探测的方式,使用户接触到没有在兴趣范围内的内容。一方面,可通过用户特征(如兴趣、年龄、职业、文化、社群、硬件、软件等)、场景特征(如时间、地理位置、网络情况、天气情况、人性心理等)、内容特征(如关键词、主题词、标签、热度、时效性等)、行为特征(如点击、缩放、刷新、关闭、点赞、留言等)等基础数据初步构建起用户画像;另一方面,可通过对用户画像数字价值向用户提供精确的服务指向。未来,智能媒介可通过算法推荐实现媒介内容的精准推送、高度个性化和定制化,让昔日的个性化服务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具有更大的价值,比用户更了解他自己。

其三,形态多元化。

媒介形态是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的产品,提供了转换事物新知觉和新视野的途径,实现了从“多种媒介,一个声音”到“一个媒介,多种声音”的转变。而不同形态的媒体之间相互支撑、宣传和反馈,起到了正向循环的促进作用。过去,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主要集中于图文或音视频,形式较为单一;如今,基于智能技术,传统媒体已经涉足几乎所有的基于不同媒介、不同接收终端、不同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新媒体种类。此外,在更多、更优质的图文与音视频深度渗透的同时,还呈现出包括全息影像、360全景视频、裸眼3D、VR/AR等在内的诸多沉浸式媒体,使媒介形态得到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未来,媒介形态和内容的整合或重组,也并不代表单一化是未来的产品类型,而伴随着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和共性被打破,媒介产品相互嵌入,媒介形态或将更多元化、个性化与小众化,并向特定场景的个体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内容+社交+基于同一场景的关联服务。

其四,时空虚拟化。

时空虚拟化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媒介技术,将打破原有海量内容呈现在时间、地域、速度等的极限与限制,扩展和探索个体参与和群体协作的力量,直接而深入地参与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时空虚拟化或将催化出现实世界(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数字世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人类的群体行为实时互动和真实在场彼此分离等“脱域”化特征,促进社会从“社会性”的社会演变为“流动性”的社会。如今,我们的购物、旅行、用车、吃饭等都被智能手机场景化了,这就如同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的:“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智媒体带来的媒介“内爆”,使媒体生产逻辑从“空间连接”向“关系链接”转变,塑造着全面交互、浸入、共享、体验的虚拟现实。未来,在因媒介而虚拟化的时空中,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的“操作系统”或将发生持续变革,并将进一步带来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信息生产与消费及情感、关系与信息、意见的交融与混合式全网传播。

2)融合背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争

伴随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早已经被大众熟知,新媒体产生后以自身独特的魅力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之所以“新”,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在新的技术领域内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是传播媒介使用新科学技术在形式上、手段上以及理念上获得的革新。通过新媒体传播革新,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得到了改变,大众可以自由地搜索自己想要的东西,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随意和自由,也丰富了大众获得信息的质量。

改革开放之初,报刊是传统媒体,广播是新兴媒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农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国家直接与基层信息沟通的工具,是农村地区人民获取生产生活信息的渠道,发挥着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如传达政府的会议精神、开会通知,以及农业技术防病虫害的技术指导;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因即时性、双重信息传播及媒介兼容传播等又取代广播成为更新的新兴媒体;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因交互性、快捷性、海量性、便捷性等优势,取代电视成为当前最新的新兴媒体。媒介不仅改变着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重新塑造着人际交往、社会关系。

(1)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的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微博、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影视、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传统的读者、观众等受众正在从被动接收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转变为自行制作、发布新闻信息;其次是如何有效保护自己辛苦采集的新闻信息产品免遭盗用、侵权;最后,也是最困扰各媒体机构领导人的,是如何从新闻信息服务的营销中获得更多收入。

(2)挑战中的机遇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也以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介质优势,为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闻采访技能融合的机遇。原本从事单一文字报道的记者,也可成为电视台和网站的摄像记者,可同时发回文字稿件、静态图片甚至录音录像,形成“一种内容,多种表现”的竞争手段。

产品的数字化创新机遇。新媒体通过对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改造传统媒体的产品形态。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黄斌说,新技术通过对传统平面媒体内容的二次演绎,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商业模式创新的机遇。德国RTL电视台高级顾问汉斯·马尔提出“未来的媒体应是多形式的”,表明了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3)新旧交替,促成了传媒时代之变

首先,网络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极大提高了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网络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网络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网络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其次,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面对网络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可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在新加坡向广播团体发表演讲,称报纸、电视、电影等将能经受住来自网络媒体的挑战。他说:“新型媒体的繁殖并不就敲响了老媒体的丧钟,现实证明不是这样,所有这些行业都做得不错。”

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发展。它们的关系是:一方面,网络媒体将成为对21世纪人类文化、经济和生活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新型媒体;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向多元化经营,向“多媒体”转变,新旧两种媒体的互助、互进将会迎来21世纪信息传播的新纪元。

(4)新旧媒体交替的时代之变下,出现了众声喧嚣的态势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让大众掌握了公共文化场域里的“麦克风”,多样主体、多样的渠道与形式、海量的内容,让传媒行业的生态处于“众声喧嚣”的状态。

一是内容层面。出现低俗、“虚假”的内容,扭曲社会价值观念,混淆大众视听。比如“网络谣言”的不胫而走。权威媒体平台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等通过澄清事实辟谣,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联合辟谣平台:2018年8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二是能力层面。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人们很多的能力,比如隐身发声的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当大众掌握这样的能力之后,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会侵犯别人的权力,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比如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例如,2022年两会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拓宽网络暴力维权路径,这样对网络施暴者会形成威慑。

从“众声喧嚣”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到,在这种态势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受到挑战,它们的声音可能会被削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媒体融合”。

3)发主流最强音:“媒体融合”到“媒体深度融合”

(1)2014年“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

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分量的重要信号,不仅体现了党中央把握媒体舆论环境和新闻传播规律、下好改革先手棋的远见卓识,也开启了主流媒体变革图强、在舆论新格局中掌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战略征程。

“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其实是强调官方媒体要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2)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媒体深融”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中央和国家层面的不断推动下,主流媒体提速布局融合转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推出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2019年11月20日正式上线),音频客户端“云听”(2020年3月);人民日报社推出“智能云剪辑师”(2020年两会);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四川观察”(2017年1月1日)。在“媒体深融”战略提出来之后,各地广电系统开始系列实践:推进广电+报业的整合改革;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从小范围试水到大范围铺开,MCN成广电转型新载体。

4)从“媒体融合”到“媒体深融”的两个内涵

(1)媒体融合的阶段变迁

首先,传统媒体VS新媒体:

融合1.0阶段:传统媒体逐步向新媒体转型,逐渐完成新媒体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更多地注重媒介终端的融合。此阶段以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基建工作为主。媒体融合初级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区分差异化明显,内容并不同步分发。

其次,传统媒体+新媒体:

融合2.0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资源交互显著增强,逐渐形成新媒体交互与跨平台资源共享,更多地注重基于用户标签的内容分发。此阶段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为主。

再次,传统媒体融新媒体:

融合3.0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主次”地位模糊化,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全媒体整合运用的媒体生态圈,不同媒介形态演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更注重通过全方位的智能化深度融合达到新的纳什均衡,如用户、终端、内容、服务等。此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在核心能力、商业模式、地理位置、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预期等多方面均实现深度融合。

(2)从主流到新主流的建设

客观地说,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主要是建立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一方面,官方媒体:属于官方,由官方支持或控制、具有官方背景或放映倾向的媒体。主要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官方媒体体现并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一般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主流媒体这个概念,还没有得到基本的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可以从质的角度,如政治性、权威性、影响力等,使用高级媒体、严肃媒体来界定;也可以从量的角度,如规模、发行量、经济收入等,用大报大台、强势媒体来界定。

一般认为,官方媒体是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来增强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影响力,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媒体深融”的战略的着眼点。 Dn4glgKwXE4qc9ocVOuiRteDHc/6aDjysFZ/sVGmzFJzKrjYomVmpiKgXKQzc1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