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形式语言转换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和意义

在美术学科的基础教学中,造型方向对形式语言的教学方案往往与视觉设计领域相关课程互助发展。长期以来,造型艺术教学仍无法摆脱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艺术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始终停留在对艺术客体的客观还原上。然而,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艺术主体的情感体现,两者并重的结构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保罗·克利的思想里是“心灵”的显现,还有他所说的“形式”和“宇宙”。如何引导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灵体验是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艺术本体语言的凸显,离不开艺术主体的心理体验与再现性表达。因此,采用何种有效的视觉元素恰当地表达艺术本体语言才是造型艺术的根本。那么,造型基础训练也必须以视觉语言形式按照艺术本体语言进行外在转换,并且达到和谐表现。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中,不断积累视觉形式语言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与融合,最后形成独特的、和谐的艺术样式,这是一个漫长、精思、创意的过程。首先,强调艺术应高于纯粹地模仿自然,这是每位艺术生最早进入艺术创作活动就印刻在心里的真理。正如塞万提斯所说,“艺术不是创造自然,而是使自然更美”,但不是每位从艺者都能真正践行在实际创作中。艺术创作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观众置于其所希望的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艺术形式,常常因太过个人化而走向狭窄偏颇的境遇中。对于刚跨进艺术殿堂的学生来说,拓宽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教学实践是本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课程的目标是在基础训练中融入当下的艺术理念和时代意识,而不仅仅只是将形式语言的追求和构成的转换与表达和谐发展,而是要打破习作与创作之分,用创作来带动习作。使学生走向“心灵”“形式”“宇宙”的结合,最终引导学生除了再现艺术客体以外,还能找寻属于自己的面貌,达到视觉本质的再造。

“形式语言转换”课程的开设,注重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演变的解读,并进一步追究两者的发生是如何受内外部因素双重影响和支配的,也就是说,找寻由他律性和自律性决定的动因。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出,造型艺术的他律性是客观对象(艺术客体)诱发的,造型艺术的自律性就是艺术本体(即画面,“形”“色”“质”的构成方式)的结果。两者的原动力是艺术主体(学生)的感悟,表现在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本课程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建立大胆尝试的勇气。美术史不乏此类佳例。所以,教学中的学史论今,以理论引导学生讨论分享美术知识和实践心得。

形式语言理论本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如英语)和人工语言(如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的理论,只研究语言的组成规则,不研究语言的含义。形式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显然,这与本书所谈到的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不同。首先,概念有所不同;其次,运用的范围不同;最后,产生的结果不同。其中不同的核心内容在于“语言”。语言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是由某些字符串组成的集合。这些字符串可以是字母、阿拉伯数字、笔画等。为什么绘画作为一种语言很难量化?尽管绘画实践的研究一直试图通过相关的论证来量化其作为一种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

首先,绘画艺术的字符可以对应为点、线、面、色彩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就形成了某种绘画语言。当然,这只是最基础的绘画语言,随着语言表达规则或语法的不同,又构成了类似方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应绘画语言的构成形式,也可以说是组合方式的规律性特点。其次,绘画语言的目的仍然是传达某种信息、思想或情感,又因语法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差异呈现出多样的语言形式,这里表述为绘画语言形式的多样组合。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图像信息的传递便早于文字成为思想交流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方式,绘画艺术总是超越文字达到另一层面的表达高度。虽然人类在原始社会是简单的、粗糙的概念记录和传达,但已有了初步的形式构成方式,这也是形式语言运行规律的开始。从图像到绘画不断进化的过程,就是一种视觉语言的修炼进程。画家作为绘画语言的践行者,不断将复杂的情感思维通过图式表达出来,这种带有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表述方式凝练出特征各异的外在图像。材料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尤其在综合材料绘画中,表现的不只是材料本身的属性,更多地承载着艺术家对材料的情感解读,其中形式语言的转换即是材料表现的创造方式。 2mY+FETJmxTG92nO0lii1XcdSjwaXoec1VszfGxB8ir7p3ZRlNZM27Gf7/aM4S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