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1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经历了邮电通信时代、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我国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信息化逐渐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扩散。信息化使得我国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环节上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信息技术来处理和传递交易信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各种交易信息以数字形式呈现。大量的数字信息压缩和加密后以光速传播,跨越了手工工业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经济。

网络的发展和云计算对我国企业有何影响呢?下面笔者将带领读者回顾一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帮助读者理解数字经济下,为何我国企业一定要上云,以及上云给我国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很多企业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财务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研发设计管理软件、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等逐渐出现,但此时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功能较弱。1981年,沈阳机床厂从德国引进了国内第一套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资需求计划)Ⅱ系统。次年,宁江机床厂与国内一家软件开发商和管理咨询服务商签订合同,历时5年研发出一套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SAP进入我国市场并成功服务了第一个客户——上海机床厂。

20世纪90年代,更多国外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厂商带着先进的ERP工具正式进入我国市场。这些ERP软件把计算机应用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迅速发展,成为ERP实施商或者企业上市前的合规化指导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面向政务、税务、金融、电信、钢铁、石油、石化、电力、民航、汽车、建筑、地产等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软件逐渐起步,针对各个行业的定制化管理软件逐渐丰富。

21世纪初,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出口业务迅猛发展。需要将产品出口到国外,或者需要和海外企业开展业务的公司陆续开始使用ERP软件。2005年后,我国本土企业陆续走出地方,或在全国布局,或在全行业布局,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挑战,因此集团化公司统一财务管理、人力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集团化企业开始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生产制造管理、财务、人力、企业流程相关系统被投入使用,系统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基于这些系统的数据分析需求也日益增多。在企业尚未引入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之前,各部门通过人工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因获取的数据不全面而导致分析结果单一化、随机性强;信息传递不及时、失真导致决策失误;数据获取费时、费力,企业需要雇用专人收集数据;客观技术因素导致分析结果和决策传达延迟。

当分析的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超出人力或者一般办公软件的分析能力范围。由于数据分析读取数据的频率增加,导致一些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受到影响。鉴于此,很多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利用专业的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系统来完成数据分析任务的重要性。

OLAP系统能够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支持复杂的查询操作,侧重于对经过预处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最终在短时间内提供直观易懂的查询结果。一种典型的OLAP系统是BI系统。BI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获取数据更加全面、保障信息来源一致、数据口径统一的目标,企业数据分析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相较于传统人工模式,通过BI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快速、省力,分析结果可以实时传达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BI系统能够从两个层面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

(1)数据层面。帮助企业解决数据未打通、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完整、整合效率低、数据不可靠、安全无保障的问题,充分释放企业数据价值。

(2)分析价值层面。帮助企业解决数据分析无体系、分析口径不统一、分析不灵活、分析时效性差、管理层决策周期长、决策效率低的问题,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简而言之,BI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数据分析人员的日常工作从以往的80%的时间做数据准备和核对、20%的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转变为仅花费20%时间进行准备、80%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决策,如图2-1所示。数据分析人员有更多精力来处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企业决策更快、更准、更智能。

图2-1 引入BI系统前后数据分析的工作时间比例

在使用了企业资源计划工具和BI工具之后,为什么企业还要上云呢?一家企业若想构建自己的ERP或BI系统,需要至少建设一个机房,并购买相关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有了这些硬件设施,企业还需要通过招标比对,采购软件产品。但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理需求和业务流程不相同,因此企业还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实现软件定制。

不乏很多企业组建自己的IT团队/部门,自主研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但是往往因为缺乏经验,企业自主研发系统反而花费更多的成本,系统才能逐渐稳定并满足自身的需要。当系统正式上线后,企业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系统的维护。当存在多套系统且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交互后,将不同系统集成起来也会耗费一定的费用。

以上是企业使用传统应用模式下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投入情况。简而言之,企业想要拥有一套自己的ERP系统或者BI系统,需要进行以下投入:

(1)硬件及网络;

(2)购买或研发软件产品;

(3)定制化需求实施;

(4)运维和服务;

(5)与其他系统集成。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业务量不断增加,仅通过一次硬件采购搭建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应用运行需求,然而想要对原本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会引发一系列麻烦。一方面,走立项申请流程、召集供应商进行招标、设备安装及调试等,少则需要一两周,多则需要几个月;另一方面,软件产品功能不断迭代更新,企业在使用这些软件产品时常常面临是否升级的选择。因为部署在企业本地服务器的软件产品想要升级,往往需要专业的系统管理员进行,特别是大版本的升级。

由于可能影响企业自定义开发的功能、系统升级费时费力,并且有可能影响企业业务人员正常使用等,因此一些企业放弃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如果把信息系统比作电,那么企业基于这种传统模式搭建信息系统就相当于自己建设“发电厂”、铺设“电线”等基础设施,并持续管理“电压”“电流”“功率”的分配问题和故障维修问题。

而云计算则相当于专业的“供电公司”提前完成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备了专业的管理员负责“电压”“电流”的分配和故障检修,用户只需接入“电网”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此外,相较于自建“发电厂”,“供电公司”可提供的“电力”只要企业支付费用,理论上是无限制使用的,同时企业无须自己雇用运维人员来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相较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应用,云计算所拥有的算力理论上来说是无限制的,只要企业愿意,就能随时调动服务器获得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产品应用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及电信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选择基于云端的应用,如常见的业务系统和BI产品,既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新的应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及业务量的增加,又能轻松地进行系统资源扩展,实现降本增效。企业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可以把相应的资源用在企业业务扩张或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HEIePRM2hPETaHQA/6+DDGMgRGRvLVPbdxitt/WRw1MtFMm1osvLTyXHSTyPG8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