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初,一家大型生产企业着手上马微课程项目,开篇之作放在了生产流程上。他们希望通过将固化多年的生产流程拍成微课程,在新员工入职时可以省去不少的培训时间。
于是,他们采购了一台高清摄像机,派出了三名内训师从总部奔赴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工厂,全身心地投入到微课程的摄制工作。三个人来到工厂,拿着其中一部工种的工作流程手册就开始了拍摄。
可是,当微课程项目组在工作了 15 个工作日,几经周折把成品提交上报的时候,曾经意气风发想借此大展拳脚的培训经理却是一筹莫展。让他苦恼的,不单是他对项目组提交的三门微课程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副总裁对他主导的微课程项目进行了全盘否定。
这家企业最后找到罗晓老师,希望通过科学的诊断,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
在了解这三门微课程的制作流程、拍摄过程和采编工具后,罗晓老师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了课程的结构上,他们把微课程拍成了流水账,以为操作流程的课程就需要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一个环节不落地拍完。但是这样流水账似的微课程容易让人看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重点,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微信以其操作简便、功能实用、交互性强、用户量大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老师利用微信群与学员互动,用语音直播线上课程。一些名课或名师在直播时,经常使用多个微信群同时直播,学员受众可以多达上万人。
不能否认,在微信上呈现的不少课程确实是微课程的一种,因其具备了微课程的基本条件。第一,基本要素齐全。有明确的课程主题、授课对象、课程目标、授课老师等基本要素。第二,基本环节齐全。有清晰的课程开场、内容展开、课程收尾等课程基本环节。第三,课程时间较短。课程时间短,内容相对集中,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课程讲授。
但是,具备以上条件的课程绝不仅仅只在微信上讲授。毕竟,微信只是微课程传播的渠道之一。如果将在微信上讲授的课程简单粗暴地定义成微课程,恐怕并不全面。
从 2010 年开始,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对所有外请的老师课程进行拍摄。6 年下来,他们积累了将近数百门课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培训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2017 年他们决定开始试水企业网络商学院。
成立了企业网络商学院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拍摄的数百门课程截取出片段,变成了上千个 1 ~ 1.5 小时一集的视频,配合着老师留下来的学员版课件一并放到网上,给员工们在线点播学习。
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降低培训成本,盘活了既有的资源,不用专门组织学员到教室学习,学员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所在车间里就可以学习到企业要求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也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
企业网络商学院上线之后,这家企业开始减少线下培训的数量,并且配套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要求员工必须在一定时间之内上网学习一定量的课程,可是他们发现收效并不理想。
其实线下培训与线上的微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培训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如果直接把线下培训课程搬到网上,就可能起不到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现场培训课程设计了大量互动环节,让学员在参与中产生自己的想法观点,或者凭借互动环节提高相应的操作能力。但是仅仅是把这些视频截成片段放在网上让学员学习,并不设定纠偏、检查和考核环节,那么学员是否真正学到知识、个人的操作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是很难有准确答案的。
有些企业在启动微课程项目的时候,从既有的E-Learning课程中截取了某些章节,放到微课程播放平台上,以为线上微课程就是把线下课程微缩成短小片断。
但是,当学员用手机打开课程视频的那一刻,恐怕他们的内心是崩溃的。E-Learning的形式决定了三分屏的视频构图,而幻灯片上的文字根本无法清晰地呈现,更别说授课老师即时手写的内容了。
一些企业上马了在线商学院后,把一些成熟的线下培训讲稿一字不落地贴在了幻灯片上,希望通过学员自主下载幻灯片来学习。以为这种方式既可以把原有的成熟课程“复刻”到线上,又可以在短时间内丰富线上商学院的课程内容。
人们都说“有图有真相”,在图像、图片面前,再精彩、华丽的文字都会变得暗淡。所以,这类文件在线上的点击量和评价自然不会很高,使得一些本可以创造出精彩课程的主题内容被淹没在了看似枯燥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