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二因缘学说,三世二重因果

业报轮回说的思想在佛陀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了,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信仰,但是佛陀并没有单纯地把它挪用过来,而是对它进行了部分修正。婆罗门教认为,世间有一个创世主大梵天,他主宰着六道轮回,并且规定婆罗门种姓是最高贵的,他们有着种种特权,可以通过祈祷、膜拜、念咒等活动得到更好的归宿。但佛陀取消了这一说法,认为推动六道轮回的不是大梵天,而是业,婆罗门种姓在业面前也没有任何特权,因为贪恋尘世的欲望,他们反而要更倒霉一点。

真正由佛陀原创的,是他的缘起学说,即十二因缘学说。关于十二因缘的理论,佛教的很多经典中都有讲到,就连宣扬不要堕胎的《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里面也有讲到,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到底有多么普遍了。这部分的经文各处多半是比较相同的,大致如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便是十二因缘,佛陀认为,这是我们众生流转六道轮回的根本。

在这里,缘是“导致”的意思。无明导致行,行可以解释为行动,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行导致识,关于识的解释有很多,简单来说,可以把识理解为认识,它有分别事物和感受喜乐爱憎的作用。识导致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根据佛教所说,名色是指在母胎内的阶段。名色导致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受外界的器官。六入导致触,触是指我们的触觉。触导致受,这是指我们的感受。受导致爱,因为有了感受,所以就有爱染。爱导致取,因为有所爱染,所以想要索取。取导致有,即存在之意。有导致生,即事物的产生,也解释为出生的意思。生导致老死,因为有生,所以必定会有死。

这就是十二因缘的全部过程,在十二因缘中,任何相连的两项都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推导,也都能成立,称之为顺观和逆观。在佛教之中,十二因缘也被称为业感缘起。缘起的学说是佛教一直比较推崇的,在佛教看来,种下的因一定会成熟为果。经上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坏。”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要让因成熟为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行,这就是缘、只有外缘具足,果报才会成熟。因此,要让恶果不现前,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避免制造恶因,一种是断去让果报成熟的外缘。我们多半是在用第二种方法,毫无顾忌地犯错,然后在犯错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掩饰罪证,想要逃脱,菩萨则与我们不同,他是害怕制造产生恶果的原因,所以经文里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后人认为,十二因缘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明、行是过去的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的五果,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生、老死是未来的二果。这便是在后世影响较大的“三世两重因果”学说。但我们并不需要用这种宏伟的目光来看,其实一生一世就已经足够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相对应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代入其中同样也能成立。事实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发生之前、发生之时、发生之后,都是符合这十二因缘的。

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gBTWb3hcttf8Ugo3d3XhC2N0nuoIex1ZutKzDEz3bfEAFppIF6MiyjMjg8xsVn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