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格物致知,剖析事物之中的理

关于“格物致知”,朱熹讲了很多,因为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一些道理,好比是关于孝悌方面的,大家自小就都知道一点,但是往往我们只知道一鳞半爪,不知道全部,所以做的时候不能保证不出差错,这就需要我们“格物”,即剖析事物,以此穷尽事物之所以这样的道理。

现在我们看到“物”这个字,最先想到的总是那些客观存在的实物,如草木鸟兽等,但是朱熹所说的“物”,含义其实远不只如此,它还指代所有的“事”,如孝敬父母、友爱兄长,等等。一切抽象的事加上所有具体的物,才是构成朱熹所说的“物”的全部,所以,在讲“格物”的时候,朱熹说,早上醒来门内就有四件事——仁、义、礼、智——可以好好格它一格。

事实上,对于“物”的解释,朱熹强调的并不是太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很明确的,他所一直强调的,是我们“格物”一定要把“物”中的“理”给穷尽了,只有穷尽十分,这才算是“格物”。为了说明这一点,朱熹少说也用了七八十个比喻,他说这就好比是镜子,如果格不尽物中之理,镜子就会有斑驳处,你去照镜子,也就照不出清白面目了,一照一个包拯,全是黑的。除此之外,朱熹还说,没有格尽物中之理,就如钝了的刀片,或者如被灯罩罩住的烛火,等等。

当我们“格物”,懂得了“物”中之“理”后,便是“致知”。“格物”和“致知”完全就是一回事,“格物”是从零星处说的,如格草木鸟兽等等,“致知”则是从全体上说的,即扩充“吾心之全体大用”,即“太极”。这也就是说,“格物”是功夫,而“致知”是功夫所取得的效果。简而言之,“格物致知”就是“懂得事物的特性,以此明白最恰当的处置方法,让智慧得到提升”。

举例言之,朱熹讲到了鸟兽之理,根据它们的情感,你会明白,它们是多么的不想被杀掉送上餐桌,它们爱继续活下去。因此,我们“格”鸟兽,“格”出这样的“理”,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该为了口腹之欲而杀掉它们,这就是“知”。以此推导,“格物致知”就非常容易做了。

由此看来,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归根结底的目的在于,要让我们懂得事物的道理,以便在生活中处置得当。懂得道理就是“格物”,处置得当就是“致知”。但是,我们也并不需要格尽天下之物,人力毕竟有穷尽的时候,也无法去格尽天下之物,可这没关系,因为当我们“格物”,把“知”积累的越来越多时,总有一天能够豁然贯通,到时候,不管你格什么事物,来一件你就能格一件,完全不会有窒碍,因为在这时你已经懂得了最根本的“理”。朱熹说:千头万绪,终归一理。这“理”就是最根本的“理”,也就是“仁”。朱熹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仁、义、礼、智”这四个道理。而这四个道理,归根结底就是“仁”,“仁”包含着其余三个,所以,“格物”到最后就会归结到“仁”上面。

冯友兰先生说,朱熹所说的格物,是修身的方法,谁认为这不是修身的方法,而是为了取得科学知识,那就是在诬蔑朱熹。其实,从朱熹那里讲,他所说的“格物”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另外一方面,也的确是为了取得科学知识,譬如格出“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的道理,便是如此。

但是,取得这样的知识,也仍旧是属于修身方面的,因为修身的目的就在于成为圣人,而圣人要具备“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朱熹说的“格物”,要格出的知识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伦理知识,一方面是科学知识,前者在于增长我们的“内圣”之道,后者在于增长我们的“外王”之道。只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了,我们才能通达“内圣外王”之道,成为真正的圣人。 oh93TP3TAypDjitiiSIMSq4EZU8SBFssDZgWMimDJQykLSBOaQeHtBjomxxiYu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