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曾经在天庭里当过一个小官——弼马温,这个职位是负责养马的。要不是孙悟空有大闹天宫的真本事,没有人会注意到这类籍籍无名的小官。然而,小官的行列里也有厉害的人。今天我们不说神话,讲真实的史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弼马温”凭借自己的力量拯救了国家。这个人就是烛之武。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地处西部的国家,但它的野心非常大,一心想向东部扩张。然而,在秦国的东方有一个实力相当强大的晋国,挡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步伐。对秦国来讲,和晋国直接开战显然是不合算的,因为不一定能打得过,所以只能先和晋国搞好关系,找到机会后再窃取土地。
为了和晋国交好,秦国可是下足了功夫,不断与晋国缔结婚姻,例如秦穆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从而诞生了流传至今的成语“秦晋之好”。有了这一层关系,晋国经常拉上秦国一起处理一些国家之间的事务。
晋文公刚继位,就向老丈人发出邀请,希望秦国和晋国一起出兵,参与周王室的天子争夺战。秦国和晋国的实力都很强,有了他们的帮助,周襄王成功打败了试图夺权的兄弟及其同党。周襄王为表示感谢,就答应把弟弟姬带曾经的封地都赏给晋国,对秦国却只字未提。
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晋国是本家,也姓姬,一家人好说话,秦国是外姓,便无关紧要了。秦国的士兵最后得到了晋文公赏赐的钱财,但这并不是秦国想要的,因为秦国的最终目的是要扩张本国的土地。
当天晚上,秦国的几位大将就开始劝秦穆公,他们说您这女婿太不够意思了,咱们秦国为他冲锋陷阵,结果就给了点钱打发士兵。周天子也太偏心了,啥也没给咱们。一场仗打下来,咱几乎啥也没得到,您那女婿却啥都有了。咱们干脆直接发兵晋国,讨回我们应得的土地。
秦穆公到底是一国之君,在颁布任何一道命令前都必须再三斟酌。为了秦国的未来,秦穆公很明智地选择了隐忍。
公元前630年,晋国再次发出邀请,希望秦国一起出兵郑国。
当年晋文公在外流亡时,卫国、曹国、郑国等几个诸侯国对他不屑一顾,多番羞辱。他们万万没想到晋文公能当上国君,其中卫国和曹国在城濮之战中已经遭到了晋文公的报复。
现在,轮到郑国了。
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被楚国和晋国夹在中间,两个强国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拿郑国开刀。楚国和晋国在七八年间,分别攻打了郑国七八次。
当然,为了师出有名,晋国指责郑国不遵守约定,依附楚国。秦国考虑之后,认为只要答应晋国出兵,就有了进军中原的合理理由,得到土地的机会也就更大了。所以,秦国决定再冒险一次。
秦穆公再次亲征,发兵郑国。晋国和秦国的军队会合,势如破竹,直逼郑国都城。眼看郑国危在旦夕,国君在宫中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把大臣们都叫到一起,希望大家想想办法,否则国家就要灭亡了。
这个时候,一个大夫提出了建议,说是有一个叫烛之武的人,聪颖过人,如果让他去跟秦国人谈判,说不定能出现转机。烛之武是一个小老头,大半辈子都在养马。这样一个弼马温,怎么能说退秦国的千军万马呢?但郑文公已别无选择,不管烛之武有没有这个能力,都要让他试试看。
烛之武被传来觐见郑文公,他先是发表了自己的不满:“我年轻时候就没什么作为,现在都老得思维退化了,却突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肯定难以胜任啊。”
郑文公便一个劲儿地道歉,还指责朝中的大臣们有眼无珠,没早点发现和重用人才。最后,郑文公说:“如果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什么好处。”
烛之武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早就已经沦为平民。郑国灭亡,说实话还真和烛之武没什么关系。本来他就是一个养马的,地位再怎么降低,也就这样了。但是郑文公就不一样了,如若国家亡了,他就成了亡国之君,有被杀的风险。
郑文公如此说,只不过是为了让烛之武觉得,今天他拯救的并不是郑文公一人,而是整个郑国的百姓,增强他的使命感。烛之武很聪明,看穿了郑文公的小心思。一辈子不给个一官半职,现在国家有难了你来找我,若换作旁人,肯定不干。但是烛之武并没有和郑文公一般见识,答应了这件事。
夜半时分,烛之武坐着吊篮从城墙上降落在地,来到了秦军的营地。他一路上大声号哭,连秦穆公都被他弄醒了。秦穆公出帐一看,只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佝偻着身子一步步向自己走来,颤颤巍巍,仿佛下一步就要跌倒在地。
烛之武成功见到了秦穆公,也就收起了自己的演技,仔细打量着在座的所有人。
秦穆公很好奇,于是先问烛之武:“我们这里是秦军营地,老先生来这里干什么?你这深更半夜的哭什么呢?”
烛之武开门见山:“我哭的是秦国,而不是即将灭亡的郑国。”
秦穆公吓了一跳。如今千军万马把郑国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郑国的灭亡可能就在旦夕之间。你却说不为郑国哭泣,反倒为秦国而哭?
秦穆公马上问:“你跟我说说理由,如果你说不出来,我立刻下令杀了你。”
烛之武擦了擦脸上的眼泪,带着哭腔说道:“您说您作为晋国国君的老丈人,帮了晋国那么多次,秦国得到了什么呢?要兵没兵,要土地没土地。晋国东征西战,除掉了所有的对手,迟早要对秦国下手的。到那个时候,您的女婿可就不认您这个老丈人了。”
这段话直击秦穆公的内心。早在出兵之前,秦穆公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秦国帮了晋国多次,也多次进军中原,但是没有得到一寸土地。这和秦国的战略目标相悖。况且,就算郑国灭亡,晋国把一部分郑国土地分给秦国,对于秦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晋、郑两国接壤,但秦国和郑国相距甚远,秦国也没办法直接管理分到的土地。
总之一句话,秦国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包括今天围攻郑国在内,都是徒劳的。
烛之武给秦穆公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秦国不是想在日后进军东方吗,那就应该保留郑国,将来把郑国当作中转站,补给粮草辎重,方便秦军在东方作战,而不是灭亡郑国,给竞争对手扩大势力。
秦穆公再三斟酌,他觉得眼前这个小老头说得的确有些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将矛头直指晋军。如此一来,晋国军队就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攻破郑国都城,只能作罢退兵。
但是晋国军队也不是白白退兵的,临走前还留下了一些条件。晋国要求把此时正在晋国做官的郑国公子兰立为郑国太子。这样一来,日后晋国就可以通过他来控制郑国。虽然有秦军的帮助,但为了尽快结束战争,郑国答应了晋国的条件。
这回秦军到底亏不亏呢?当然不亏。秦军帮助郑国守住了国土,保住了都城,相当于在东方有了第一个根据地。这对于秦国进军东方的战略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进展。
小人物又一次改变了历史。烛之武凭借自己的谈判技巧,说服了秦穆公,让郑国免于灭国之灾。因为烛之武能分析出秦国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并在恰当的时候给秦国谋划前景,说服效果当然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