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千年前就有“共和”时代

“共和”,这听上去是个很新的词,好像要到近代才会出现的样子。其实不然,很久以前,这个词就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上了。而这都是因为一大群不知姓名的普通人掀起了一场暴动,逼得天子逃出了国都。

这一大群平民的人数到底是多少?没有任何一部史料上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没有几万人组团合力,是干不成这件大事的。这群人的身份都是农民,其中可能还掺杂了极少数的商人、匠人等,在当时可将他们统称为“庶人”。封建社会中,农民是数量最庞大的人群,是整个社会的基石。可惜的是,周王朝没有一寸土地是属于他们的,田野、山川、河流、森林似乎都被打上了贵族的标记。

贵族们一生无须耕种,却能占有无穷财富,还拥有征收赋税的权力。所谓赋税,就是农民耕地需缴纳的租金。因为土地不属于农民,农民想要种地活命,就必须向土地的所有者缴纳租金。土地的所有者只管收税,不管实际收成。如果遇上风调雨顺还好,农民一年辛苦到头,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些粮食;一旦遇上大灾之年,田里就可能颗粒无收。

无论风调雨顺还是大灾之年,租金都是要交的。农民想要活下去,只能接受这套规则,至于收成就看天命了。为了便于管理和种植,朝廷用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因为形状和“井”字相似,所以这种制度也叫作“井田制”。周王朝的“周”字,原本指的就是农田。那时的“周”字是这么写的:4个方格里各有1个点,方格表示界限分明的农田,点就代表田里种满了的庄稼。后来又在下面加1个口字,表示国家政令所出。最后经过不断演化,“周”字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井田制下,农民们除了缴纳税赋之外,还要为贵族们做其他体力活,且得不到任何报酬,这种压迫的专业名词叫“力役”。比如,国家要修建一些大型的工程,类似运河、道路等,就需要农民们无偿劳动。换句话说,你给我免费做劳力,最后的功劳都是我的。面对这种情况,农民们无力反抗,只能遵从。久而久之,贵族们为了自己的私心,增加了很多力役,名目繁多。

即便这样,普通老百姓依然不会反抗。因为一旦离开这片土地,他们就只有饿死的份,唯有依靠从贵族手中租来的土地才能养家糊口。

但是,人的底线再低,也是有限度的。在西周周厉王的统治下,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剩下反抗这一条道路。当时,周王朝经常动用武力来维护王室的威严。不论在哪个年代,只要采用军事行动,就会劳民伤财。周王朝看似富裕,但国库不足以支付军费,还是要向百姓要钱。如此一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就很为难了:一年下来,能够不饿死就已经是万幸了,哪来多余的钱供王室剥削?

老百姓拿不出钱,周厉王不但不会体恤他们的艰难,反而继续横征暴敛,在荣夷公的教唆下,他竟然颁布了一个所谓的“专利法”。这法律的核心思想是,天下的资源都是周王朝的,百姓使用自然资源都必须向周王朝交税。换句话说,百姓眼中所能见到的一切,飞禽走兽、山川河流,都是周王朝的。不管百姓想要捕猎、砍柴,还是想去种田,只要你能想得到的人类活动,都必须交税。百姓唯一能免费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吹西北风、晒太阳了。

虽然这是周朝王室下发的命令,可老百姓实际上是在贵族们的土地上劳动,直接向老百姓收税的是贵族们。周厉王此举,只是为了让老百姓跳过向贵族交税这个中间环节,如此周王室将直接获得更多的赋税。

本地贵族们世世代代享受着荣华富贵,早就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如今周天子突然抢走了一大半赋税,等于减少了他们财富的来源,他们当然不会同意。这些贵族平时可能还听周天子的命令,可一旦涉及真金白银的利益问题,他们的本质就暴露了,开始与王室展开对抗。

此时周天子的命令已经下发全国,并且在执行了。从政治层面上讲,贵族已经输了一半。面对现实,反抗还需要策略。首先,贵族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从舆论上创造优势。一时间,天下到处都是反对周厉王的声音,大有全民起义的阵势。很快,天下人民同仇敌忾,周厉王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这时候,一些消息灵通的大臣们感觉到不妙,害怕爆发农民起义。

在平时,这些贵族大臣可能并不把农民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但他们心里清楚,一旦农民们联合在一起,那就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于是,几位大臣赶紧劝说周厉王,希望他废除专利法,不然的话可能导致天下大乱。周厉王能颁布令天下人憎恨的专利法,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这一次,他还是很自信,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错,不仅听不进大臣们的建议,还使出更严苛的手段镇压反对的声音。

周厉王为了让臣民闭嘴,请来了大量的巫师,成立了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的机构,专门控制天下人的言论。一旦发现有人散布不当言论,立刻杀头。这一招很管用,别看老百姓们私下对周厉王怨声载道,可自从有了这个机构,大家一下子变得安静了。

在这段时间内,全天下的人都不敢轻易开口,生怕说错话。在路上碰到朋友,也只敢互相对视,不发声。成语“道路以目”,就是源自这里。

这件事还产生了一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足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活不下去的农民在贵族的煽动下,选择了爆发。经过三年的发酵,暴动终于发生了。商贩、农民、工匠等所有平民百姓,高举锅碗瓢盆、砖头瓦块冲向了王宫,周王室的军队根本不愿意抵抗,选择直接放行。

周厉王见他们来势汹汹,自己无力反抗,立刻离开周王宫出逃,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市),才算躲过一劫。彘是野猪的意思,根据古代命名的规则,这个地方荒芜偏僻得只有野猪横行。

周天子出逃在外,都城里的朝廷自然也就形同虚设,而他颁布的专利法就此废除。这次暴动是平民们利用自己的力量,迫使一个制度被强制废除。这样的事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14年后,周厉王去世,周朝的两位贤臣周定公和召穆公把周天子的位子交给了周厉王的儿子姬静,也就是周宣王。在没有天子的14年里,人们推举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管理国家,史称“共和执政”。庶民们暴动的这一年,就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起来,不论是大事小事,都有了相对详细的年代记载,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样记录历史的习惯让很多历史事件到今天依然有史料可查。而在此之前的历史年代其实是有一些模糊的,所以我们更多会通过考古证据与文献记载对照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测和判断。 bsh3g4qzo0T/EtgRH+KAWQojwWaPdiw4JyNyfx7YWMRcfFyrirFMQqNhQdsz5v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