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不动产交易”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不动产、房地产的说法,土地是硬通货,土地的分配往往伴随着流血牺牲,要么是征战抢夺,要么是立功分封,除此之外,再无他法。而开不动产交易之先河的人,是周朝时期一个名为裘卫的小人物,在他之前,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有关土地交易的信息。

裘卫本人并不是什么王公贵族,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裘,指的是动物皮毛,所以裘卫家族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和畜牧业脱不开关系。既然他是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没有机会获得分封的,那他用来交易的土地是哪儿来的呢?

裘卫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让人们有了获得土地的新途径,他还别出心裁地把这事刻在了鼎上。

夏商周时期,鼎一类的青铜重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代表等级和权力的礼器。从某种意义上说,鼎象征着使用者的高贵地位。然而裘卫却将不动产交易这件事情,光明正大地刻在了鼎上,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平民们不要说使用鼎,就连见到鼎的概率都非常小,更不要说用自己的名义铸鼎,还刻上铭文了。

裘卫一共铸造了四个鼎。第一个鼎叫作“卫簋”。“簋”这个字非常生僻,原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青铜器,它其实和我们一般所见的鼎不同,但二者都是礼器和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就一律称为鼎了。总之,鼎与簋都与吃饭用的器物有关,如今北京东直门内的餐饮一条街,就叫簋街。言归正传,当时裘卫年少气盛,心怀抱负,直接到周王室应聘,想谋得一个职位。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这一路竟非常顺利,最终他通过了王室的复试,得到了司裘这一职务。这个职务在当时属于政府职员,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

参加考试的不只裘卫一人,一起得到职务的新人们在办理完王室的入职手续后,得到了天子的召见。毕竟,这群人代表了当时的精英群体,即将为周王室服务,不管是走形式还是真心实意的祝福,周王都要表示一番。

裘卫铸造的卫簋上就记载了这件事情。因为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得到天子召见肯定是天大的荣誉,裘卫将此事刻在鼎上,说明他非常重视这次工作机会。

裘卫铸造的第二个鼎叫作“卫盉”。据鼎上所刻的铭文记载,周共王三年(前920)三月,周天子要在丰邑举行爯旂典礼。

按照当时的制度,各路诸侯都会参加典礼、朝觐天子。礼仪规定他们必须佩戴瑾璋,身上所穿的服装也要华美得体。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另外一个人——矩伯。矩伯是一个没落的贵族,除了祖上获封的土地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财产。但是朝觐天子的时候,又不能穿得太寒酸,矩伯没办法,只能找到裘卫,希望裘卫能够借几件比较华丽的衣服给他。有困难时向好朋友张口求助,总算是条出路。矩伯这位草根出身的好朋友裘卫表示,自己愿意在他困难的时候,有偿地拉他一把。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能够看到,裘卫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但是他的职权可不小。裘卫管理的是王室的皮毛生意,那可是很多平民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裘卫在私下里,可能还做着自己的小生意,而且买卖还不错。

既然矩伯开了口,裘卫自然愿意出借,但必须有抵押物,裘卫可不干赔本的买卖。双方商量,矩伯用10块田作为抵押,从裘卫那里借瑾璋;用3块田从裘卫那儿借玉饰和礼服。

除了抵押物,双方还定下了相应的规矩。如果矩伯没有按时归还借来之物,那么这些田地就永远抵押给裘卫。

可能有人会问,买卖土地难道不违反周朝的制度吗?毕竟周朝的法律规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为天子所有,严禁私自买卖。然而在这次矩伯和裘卫的约定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词:“永远”和“抵押”。矩伯的土地永远抵押给裘卫,并不改变所有权,这就不违反周朝有关土地的制度。可以理解为,裘卫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裘卫之所以敢借给矩伯这些东西,是因为裘卫知道矩伯除了土地一无所有。如果矩伯违约,那么他就失去了唯一的财产。即便是土地被矩伯及时赎回,裘卫也不会着急,因为只要天子还要召见诸侯大臣,矩伯就要继续向自己借华丽的礼服和瑾璋,到了那个时候,矩伯会再次向裘卫抵押自己的土地。

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裘卫占尽了优势。为确保万无一失,裘卫还把这件事情非常详细地告诉了伯邑父、崇伯、定伯、亮伯、单伯等执政大臣。

于是,在各位大臣们的见证下,裘卫和矩伯将所列条件写得一清二楚,达成了协议。裘卫把礼服和瑾璋借给了矩伯,而矩伯的土地也一块不少地被裘卫收入囊中。事成之后,裘卫制作了青铜器卫盉,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天爷的祝福。

在当时,鼎经常用于祭祀。裘卫希望通过祭祀,把自己和矩伯交易土地的这件事情禀告早已经去世的父亲惠孟。

在西周时期,土地买卖是被绝对禁止的。当时所有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平民百姓使用土地要交税,诸侯也不可以进行土地交易。周天子赐给贵族封地,即便贵族不想要,也不能擅自卖给其他人,而且周天子还有权将土地收回。因此,诸侯们只能一辈子死守着自己的封地。在此期间,肯定有人尝试过土地交易,但是下场一定都很惨。就在这种背景下,裘卫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用一个合法的手段把矩伯的土地收入囊中。

裘卫之所以能办成大事,正是因为他胆子大,而且聪颖过人,他的想法非常超前,胜过了当时的大部分人。似乎从工匠刻完卫盉上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起,周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而裘卫家族则开始发展壮大。

周共王五年(前918),裘卫奉天子命,建设“二川”工程。也就是说,裘卫开始承包土建工程了。既然是土建工程,必定会涉及拆迁问题。这次裘卫碰到了对手,拆迁对象是贵族邦君厉。经过数轮斡旋沟通,裘卫提出条件,用自己的5块田对换邦君厉的4块田,邦君厉同意了。工程随即破土动工,进行得十分顺利。裘卫此举其实并不亏,如果能够按时完成工程,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远超所付出的田产价值,这当然合算。

眼看裘卫利用工程要一步登天,邦君厉心里不平衡了。于是他当即反悔,开始组织社会闲散人员闹事,导致裘卫的大工程不得不暂时停工。裘卫该怎么办?他面前有3个选择。

下策是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和那些闹事的人硬碰硬;中策是和邦君厉再次谈判,再给他一点好处;上策是找周天子出面,主持公道。

裘卫多聪明啊,不到万不得已,他能选择下策和中策吗?上策才是他的首选。

于是,裘卫找到了周天子和众多大臣申诉,他说:“你们得主持公道,否则这活干不下去了。如果天下的贵族们都不守信用,那咱们大周王朝的社会根基也会受到伤害。”这一下就拔高了一件小事的危害程度,王室立刻派人传证、核对,邦君厉很快承认了确有此事。

执政大臣随后做出裁决:双方此前签订的协议是有效的,应该按照协议执行,邦君厉必须遵守协议上的条款,不能再次违约,如果再次违约,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地契。毕竟,这个协议经过了天子和众大臣的认可,效力已经与地契十分相近。

裘卫铸造的第三个鼎——“五祀卫鼎”,记录了这件事。

在古代,如果你买了一块地,就可以直接在土地上建房子。因此,地契还兼有房产证的功能。在更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刚刚学会使用工具,住在山洞中,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没有所谓的“房产”概念,更没有货币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土地交易的说法。所以说,从华夏文明出现开始,一直到裘卫进行土地交易的这一刻,其间数千年,没有一个人进行过土地交易。裘卫开创了先河。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周王室支持裘卫,并严厉警告了王室贵族,说明裘卫这几年的职业生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可见裘卫也是一位人际关系学的大师。

裘卫出身不好,自己的家族和王室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凭借一人之力,利用多年经营的人际关系打败了王室贵族。这对他来说称得上是辉煌成绩,所以他把这件事情刻在鼎上。

裘卫铸造的第四个鼎——“九年卫鼎”上记载的事情,更说明裘卫不是一般人。鼎上铭文一共竖排19行,195字,记录了裘卫和矩伯的另外一次交易,这一次裘卫得到的更多。

周共王九年(前914)正月,周天子在驹宫以盛大的礼仪接见眉敖(微国国君)派来的使者。矩伯再一次为了自己的颜面向裘卫开口,求借一辆豪车及车上的装饰品。为了让自己的夫人显得不那么寒酸,矩伯又借了几件漂亮的礼服和饰物。当然,抵押物是必需的。这次的抵押物是一大片林地,条件和上次一样,如果不按时归还,林地就永久抵押给裘卫。有了上次交易的成功经验,这次交易也在双方和谐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裘卫一生中的大事几乎都刻在了青铜器上,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永久记录下自己的奋斗史。到了今天,这些刻在青铜器上的历史事件成了历史学家们研究西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史料。裘卫的本意只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永远牢记祖上的功绩,没想到几千年后,裘卫家族早已不复存在,可后人仍然能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了解他的一生。

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裘卫这样留下零星记录的人不计其数,如今都成了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似乎在向世界诉说着我们这个伟大文明的特殊之处。一个五千年没有断层的文明,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nGdMuOzgl4Gs6wUP99wdIM15qMv2mUZjynKrB86kGLK2XTvKh876VtyG5+VWkk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