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时空范围:重新确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义

中国疆域辽阔,有多样的环境地貌。水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之道,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类文化。虽然随着时代推演,这些文化融合成多元的中华文明,但在探讨上古社会信仰时,仍应分别追溯不同的文化。因为,同时期的文化虽有深浅不同的互动,彼此亦有若干相似之处,但若未考虑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移动路线等造成文化分隔的基本原则,或未经过严谨的考古分析之前,不同文化实不宜混为一谈。至于时代与形态互异的石器与金属器文化,若无充分证据,不能随意推论其间的继承关系(图I)。

图I 不同历史时代的核心地区。

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以重新厘清的青铜时代“中原地区”为主,但也包含与中原关系密切的周围地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上及该文化先商时代甚至新石器时代的源流,也下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以观察其流变和去向。

前面所说的中原空间范畴,有别于一般研究中所用之“中原”概念。《诗·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曰:“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 可见早期文献中“中原”的意思是宽广空旷而宜于农耕的肥沃大坪。但若仔细探究今日常用的“中原”概念,即会发现其意思不符合最基本的地理事实。现在的“中原”概念,经常涵盖河南、陕西和山西之南部——即周文明之核心地区,这明显是违背自然地貌的一种政治性地理概念,因为此区域代表从东汉到北宋这些统一大国的中心区而已。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一“中原”命名似有不妥。因为该地区包含了平原、山脉与峡谷,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地貌。

对殷周以来的混合文明来说,自然地理的边界并不那么重要,但对早期文明来说,这个边界却是很重要的。透过研究这些地理条件的异同,便可藉以表达采取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的活动范围:如住在肥沃平地的农耕文化之发展区,山林游猎族群的活动区,以及几种虽然选择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但却将农耕视为次要的中间地区,其生活可能是以驯养、渔猎或石器制造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此外,华北还有宽大的草原:草原此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了多族群的互相融合,且多次威胁到农耕文明国家。而且,亚洲草原恰恰是古代很多军用技术的发明区,同时是游牧和游战生活方式的发祥地。

若从自然地理的边界来探讨,则“中原”这个概念应有另一种属于自然地理条件的理解:即“中心的平原地带”。在中国地图上,这个地区应该是以大巴山和幕阜山及大别山为东、西界的宽阔平原地,北缘到黄河南岸,而南边则经汉江下游涵盖鄂豫平原,又过汉江延伸到鄂湘江汉、澧阳和洞庭平原,在这广大地域内形成一个宽阔平坦的农耕地区。并且,因豫南地区及大别山间有许多谷地,其范围从南阳盆地和鄂东北平原很容易跨越大别山,到达淮颍平原、信阳、驻马店、许昌,到达黄河南岸的郑州。若由自然地理的观察角度来看,只有这个位处其间的宽阔平原,才能被称为“中原”(见图II,本书所称之“中原”或“江河中原”,除非另加说明,皆指上述区域)。而且我们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汉江下游是此一宽广农耕区域的中心,其中大的连续性的平原只有长江中游平原;该地从早期文化一脉相承地发展至商文明。因此,循着地理和文化面貌确定研究范围,应该重新确定文化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5sCwr5eI43/BFsrHU/kU1sYpQHA0ZFgjU8x9kCnvsH2crS699m/oMzxwixr4k4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