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假设最早由德国学者和作家威廉·波尔施(Wilhelm Blsche,1861—1939)所提出 [1] 。虽然恐龙早在人类起源以前即已灭绝,人类不可能见到活生生的恐龙。但持此论者认为,古人在土中看到恐龙骨架,便依此衍化出神龙的形象(图一〇)。尽管恐龙假设颇为牵强,不过还是有部分学者认同此说。
对此,普罗普教授提出了十分充分的反驳证据。他搜集了历来各种神龙造型,分析出稍似恐龙的大型复杂龙图,发现其出现的时间相当晚近。龙的形象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且蕴合、补充了日益多元的形象元素,才成为现在所见的复杂模样。早期的龙神造型很简单、形态很小,且丝毫不像恐龙 [2] 。
中国神龙的形貌发展也符合普罗普的观察。如明代的龙(图一一;七:2)与恐龙的骨架比起来,感觉有相似之处,但是明代的龙是几千年下来龙的形象不断发展的结果。早期中国龙的形象既小又简单,我们可以看看公元前 3300—2800 年的凌家滩玉龙(图三〇七:1、2);公元前 2800—2300 年的红山文化的玉龙(图二:1;一二:1、2)以及良渚文化的玉龙(图一二:7、8);公元前 2400—2000 年的后石家河文化玉龙(图三〇八:2、3),以及陶寺文化陶器上的龙形画图(图一二:3);或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夔龙造型(图一二:4)、商的玉龙(图一二:5、6)等。参照杨新、李毅华、徐乃湘先生所编之历代龙纹演示图 ,显而易见的,这些早期的龙形,不仅尺寸小,形状也自然、不奇怪,显然不像恐龙。且单纯以形状来说,红山和殷商的龙也不像蛇。
图一〇 恐龙假设。
图一一 明代补子,团龙云中。
图一二 1—2.红山文化玉龙;3.陶寺文化陶器上的龙图;4.殷商青铜器上的夔龙;5.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6.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殷商玉龙;7.桐乡普安桥良渚墓出土的玉龙(M28:8);8.余杭瑶山良渚祭台 1 号墓出土的龙首纹玉镯(M1:30)。
那么,究竟是哪一种动物,能使古代的中国人如此关注,并进而形成历时久远、广泛的崇拜传统呢?
[1] W.Blsche. Drachenen Sage und Naturwissenschaft. Stuttgart,1921.
[2]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