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小时候直至年近古稀,笔者自己是一直未能搞懂“殷”字的造字原理的。总之,就是感觉这个字难写、难记,且毫无道理。其实,从汉字象形、形声的基本走向看,笔者主要是没弄懂“殷”的左边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成字的偏旁,也就是说,它不同于“山/木/水/火/土”之类可以直接表义的偏旁,并且在现代汉语的常用字中,只有一个“殷”字使用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左偏旁。是什么道理?不知道。也没有老师告诉过少小懵懂的笔者。
经查,“殷”有三个读音“yīn、yān、yǐn”,其造字原理,语言学家们有两个方向的描述:第一,会意字,左边站着一个面朝右且挺着大肚子的人(是一个反向的“身”字),右边是一个右手拿着一根针的人向左边的人的身上刺,表示“医治/治疗”的意思。第二,会意字,左边为反向的“身”,意思是像一个怀孕的妇女,右边是“殳”,像一个人的一只手拿着一件敲击乐器演奏的样子,合起来表示为怀孕的妇女演奏音乐,安神保胎。
岁月流逝,至于古人究竟是从哪一个角度造出的“殷”字,存疑也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殷”字仍然存留的意义:第一,读“yīn”,①表示“盛大/丰足”,如“殷盛/殷富/殷实”;②表示“深厚”,如“殷切/殷忧”;③表示“热情而周到”,如“殷勤/招待甚殷”;④朝代名,商代建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如“殷墟/殷鉴”等;⑤作为姓氏的“殷”姓。第二,读“yǐn”,象声词,形容雷声,如“雷声殷殷”。第三,读“yān”,红黑色,指已经红得发紫、发黑的颜色,如“殷红”。
显然,只要弄懂了“殷”的左偏旁是反着写的“身”,对“殷”这个字的造字原理似乎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