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兰萝

很早就听说过杭州的萧山与诸暨争西施故里。萧山的依据来自《后汉书·郡国制》刘昭的注释:萧山西施之所出。真实情况是西施赴吴国时,经过萧山临浦,在此停舟沐浴,流连再三,方解缆登程。还有一种说法,说西施即将去国心情不佳,只是吃了一点儿萧山萝卜干,喝了一碗稀粥。除了萧山外,还有一个叫馀暨,据说也有人认为是西施故里,说的大概就是诸暨。于是,最后还是把诸暨的兰萝村定为西施故里了。

有好事者考证,芝萝村当时有一百多户人家,算是一个不小的村子。若耶溪(也叫苕溪)从村中流淌而过,当年西施就是在溪水旁边洗衣服,后来兰萝村就改成了浣纱村。西施的父亲砍柴为生,母亲则浣纱也就是给人家洗衣服。母亲洗衣服时,西施会在一旁帮忙。

范蠡看到西施那天,西施没有在河边洗衣服,而是看着溪水发愣。范蠡后来知道,那是西施在照镜子。说到浣纱,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种薄如蝉翼的织物,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可以穿丝绸,百姓只能穿棉布或者粗麻。包括服装的样式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贵族穿的宽宽大大,上面还绣着飞禽走兽以及各种花卉和植物(后来贵族的衣服变短,是为了便于骑射,主要是受到胡人的影响)。而百姓的衣服(特别是男装)是不能过膝的,袖子也不能太长,因为那会妨碍下地干活。即便百姓织出绫罗绸缎也不能享用,而是要作为税赋缴纳。

所以,西施在溪水旁放在石头上用棍子打的衣物大概多是葛和麻(所谓芝萝,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般诗意。沈从文所著《古人的文化》里有一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专门介绍了古代人在这方面繁琐的规章制度,有兴趣的可找来一读。

西施的容貌,让范蠡眼睛一亮。在古代社会,妇女会洗衣服不算美德,但美貌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西施也觉得范蠡的打扮与众不同,看着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尽管他的模样确实有些落魄。范蠡没有急着向西施说明来意,更没让她马上答复,而是在村子里住了下来,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范蠡甚至产生了这辈子哪儿也不去,就住在这里的想法。他也许是实在累坏了,要知道为了这件事情,范蠡四处奔波达半年之久,诸暨离越国都城会稽足足有二百多公里,范蠡的脚都走肿了,现在总算有了眉目。

这天,范蠡在一片地里看到一种蓝色的草,以前他从没见过。范蠡猜测,这是当地人用它做颜料来染衣物的。后来范蠡在村子里看到一家纺织作坊,证实了他的猜测。范蠡还发现芒萝村妇女纺出来的麻又细又好,丝毫不亚于绫罗绸缎。但他的心里仍然不踏实,因为在西施的脸上,丝毫看不到国恨家仇,她会跟自己走吗?

有人认为,西施跟范蠡很早就认识。回到越国后,范蠡和文种被封为上大夫,但整天基本上也没什么正事可干,于是便兼了采风使,四处搜集民歌之类的。西施就是范蠡当年搜集民歌时认识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四九六年,吴越樵李之战前夕。

这天清晨,范蠡刚醒就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他一下就被吸引了。至于想知道古代越人是如何唱歌的,可以参照一下《越人歌》。据说当时的越人使用的是侗族语言,开始记述下来的都是一些声音,其意义后经楚人整理译出,因此读起来很像楚辞。楚辞大家都熟悉,动不动就是兮呀什么的,虽然没什么实质内容,但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看见范蠡,西施便往山上走,范蠡紧随其后。 9wrrfK+7jc8cQuKglhMyjV1UIg71t9UEbiScveCer6WJ2AmlUlWr9bA3Ut2XJh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