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不上孤独,西施有时还是觉得闲着无聊,于是便用照镜子打发时光。
对于美女而言,镜子尤其是少不了的日常用品。西施最喜欢其中的一面叫镜清,它是一面经过精心打磨的凹面的青铜镜,能把人的五官照得比较聚拢,而那个时期大多数的青铜镜都是凸面的。有了铜镜,还要有妆奁即镜匣,早期的铜镜没有柄,也没有支架,都是装在妆奁里(春秋时期就连油灯都没底座,必须有专门的奴隶或者仆人,抱着油灯在墙角站着。这就是落地灯的前身)。除铜镜外,妆奁里还有木梳、木篦、脂粉盒等化妆品。一般男用的,还会有刮刀。古代男人跟女人一样,讲究仪容仪表。
有了这套家伙式儿,西施不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美貌,还终于可以晓起花红映面旁,画眉对镜理云妆,再也不用在水旁边欣赏自己了。
古人最开始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只是在洗脸时或者站在水边时偶尔窥见自己的容貌。因此,最早的镜子不是铜镜,而是一种叫鉴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脸盆里头盛一些水。估计古人头一回看到水里的影子时肯定吓一大跳,咦,怎么水里还有一个人。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定下神,确认那个水里的影子正是自己,而且自己的长相跟想象中的或者别人描述的不太一样,有些人因此导致神经脆弱。也正因为这种神秘特征,镜子一开始是用于巫术活动的。在挖掘出的西周墓葬中,就发现有几例墓主人手里攥着铜镜,而不是像汉墓中的墓主人那样,手里握着玉猪握。
有趣的是,西汉末年至东汉早期的伍子胥铜镜上,已经出现了持剑自杀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范蠡以及越二女的画像,并在画像旁用文字标明人物的身份。伍子胥铜镜存世量很少,据说故宫博物院一枚,浙江博物馆一枚,上海博物馆两枚。战汉以后,铜镜主要铸造地点是在北方的洛阳以及南方的会稽郡,因此铜镜上出现这样的内容并不奇怪。只是主要人物是伍子胥,而不是西施,可见当年的正能量还是放在忠臣上。无论如何,这几枚铜镜说明,吴越争霸的题材在一千年以后的汉代,已经广为人知并且应用在生活器物上了。
夫差知道西施喜欢照镜子,他决定给西施一个意外惊喜。一天,夫差携西施去灵岩游玩,行至一处建筑,夫差便决定进去小歇。走进去后,西施发现建筑中央竟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池水清可鉴人,像是经过了精心打磨,周边还开着荷花。站在池旁,西施不仅看到池面上变幻莫测的上下天光,而且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美貌。多久没在水边照镜子了。她不禁想起了家乡的苕溪,想起她在溪水旁窥视自己的情景,一时间竟有些感动。她知道这个山顶上的水池是夫差特意为她修建的,一面多么特别的镜子。
清代王恪《游灵岩记》记载:“西偏北上有石坡,广数丈,泉积为池,上架空为楼,额曰'镜清'。”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山上的水原来是可以定期循环的,附近的居民发现,每到月圆的时候,镜清中的泉水便会顺崖而下,变成一道颇为壮观的天河,溢出的泉水随后即被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