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呆的国民,当然需要教化,于是孔子带着子贡来到吴国。
《群书治要》云:吴王夫差闻孔子与子贡游于吴,出,求观其形,变服而行,为或人所戏而伤其指。夫差还,发兵索于国中,欲诛或人。子胥谏曰:“臣闻昔上帝之少子,下游青泠之渊,化为鲤鱼,随流而戏渔者,豫沮射而中之,上诉天帝。天帝曰:汝方游之时,何衣而行?少子曰:我为鲤鱼。上帝曰:汝乃白龙也,而变为鱼。渔者射汝,是其宜也,又何怨焉?今夫大王弃万乘之服而从匹夫之礼,而为或人所刑,亦其宜也。”于是吴王默然不语。
这一天是惊蛰,吴王望着花园里的桃树,嘴里默念着:出候,桃始发;次候,仓庚鸣;末候,鹰化为鸠。吴王心想,既然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地里的油菜花也该开了吧。
其实,之前吴王过见孔子,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重,夫差以奉匝沃盥的礼仪招待他。匝和盘都是水器,同时也是礼器,用在祭祀和宴飨场合。用法是盘由个子矮小的小奴隶用头顶着,老奴隶负责用匝给客人倒水,让客人洗手。客人洗完手,旁边还有一个拿毛巾的奴隶,递给客人毛巾前,要用力抖三下。
子贡记得,那次给孔子倒水的时候,孔子突然把手移开,水直接倒到地上。孔子后来也不解释,只是哈哈哈大笑。那天的菜肴很丰富,夫差事先打听孔子爱吃什么,有人说他爱吃腊肉,三千弟子,腊肉顶替学费晚年肉糜。另外还有乳猪,夫差听说,孔子当年与阳虎交恶,因为阳虎没分乳猪给他老人家吃。但不管是腊肉还是乳猪,孔子几乎没碰,只是就着生姜和咸鱼喝了一小碗粥。
夫差不解,他知道这些年孔子不容易,曾经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做饭,用野菜做的汤里面连一个米粒也没有。还有两次被从鲁国驱逐出来,隐退到了卫国,后来到宋国讲学,又被人砍倒了大树,差一点丢了性命。被困陈国时,还有这样一则传闻: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所谓饱吹饿唱),后来把一条九尺长的醍鱼精给吃了。之后,孔子总结说,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
想到这儿,夫差问孔子是不是胃纳不佳。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夫差听了十分尴尬,同时觉得孔子的表现有些失礼。
吴王:请问,什么是礼?
孔子:说话的声音要合乎声律,行为举止要合乎规矩。
吴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孔子:关键要养成习惯。
夫差又问:请问先生,何为仁政?
孔子说:一定要经过三十年的治理,仁政才能见成效。好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才可以清除暴乱,废除刑杀。所以慢慢来,不能急。
吴王说,不着急,可以等。
吴王请孔子用茶。
孔子以礼作答。
然后,宫廷画家给孔子和夫差画画。为了避免沉闷,旁边还有雅乐伴奏。
孔子坐着,夫差站着。两个人一脸严肃。
孔子:一国之君,怎么能站着呢?
夫差:您是圣人。
孔子:天下人都这样做,礼就破坏了。
于是,夫差便不情愿地坐下了。
等帛画画好了之后,夫差拿过来一看,顿时大怒。画面上孔子是上半身,因为跟孔子比起来夫差太矮,画面上只有夫差一个发髻。
夫差把宫廷画家杀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不愉快。
春秋时期的绘画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但宫廷里没有专业画家,只有所谓的画匠。除了画画外,还负责为器物、丝帛、建筑等绘制图样。画中所绘内容,无非是天地、山川、神灵、圣贤、怪物等历史神话故事,此外还有战争、田猎、采桑、宴乐、出行等生活场景。一般君王会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身材比例也会比其他人物要大出很多。这次宫廷画匠胆敢把吴王处理得如此渺小,要么就是过于忠实生活,要么就是一时间脑子进水了。
孔子的身高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古书说孔子身高九尺。那么古代的一尺有多少厘米呢,根据东周一把传世的铜尺,一尺为二十三厘米。另外还出土过一把战国的彩绘铜尺,也是二十三厘米。这两个年代跟孔子的时代应该是最为接近的。把当时的九尺换算成厘米,应该为二百零五厘米,相当于现在的两米多一点儿。
前些年在国博北门广场立了一尊孔子雕像,正对着长安街。我觉得至少有五米高,远远超过了孔子的实际身高,算得上孔子雕像之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这尊雕像搬到国博院子里了。而且本来是坐南面北,搬到院子里改成坐北朝南了。
不过这样也好,难得让孔子清静。
孔子戴什么帽子,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多画像上的孔子都顶着头巾,其实,大多数时间束个发髻或者披头散发(见《孔子家语》),但孔庙里的孔子就不一样了,他是被当成圣人供着,峨冠博带,所谓峨冠就是冠冕,前面有十二麻,每筛贯玉十二颗,看着有点儿像门帘,只有帝王才能戴这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