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哲学三问”

· 信息素养即“搜商”?

· 为什么会自动忽略“我认为”?

· 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照例会有一个师生见面互相唠嗑的“绪论”,老师们戏称需要解决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映射到所教的课程上便是让学生明白:“课程讲什么?课程从哪里发源?课程将把我带向何处?”特别是类似《信息素养与实践》这种从字面上看不出跟学术有任何关联且极其不具象化的课程,对彼时刚刚脱离紧张的高中生活还沉浸在社团、交友、网络及二次元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选课目的茫然是常见的现象。

一、我是谁?

于是,首先需要明确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几乎在问题提出的同时,学生们已经把搜索出的答案投射在了屏幕上。这一互动至少说明,伴着互联网长大的这群孩子,搜索意识已然根深蒂固。但遗憾的是,这些答案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人会进一步溯源或者考量是否还有不同的答案。

实际上,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概念。吴军在《信息传》的开头谈道:“不同于农耕时代的谷物,或者是工业时代的钢铁,信息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虽然人人生活在信息时代,却很少有人能道得清、说得明信息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决定和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同理,作为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化和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要求。

如果我们去追溯信息素养的定义,从1974年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的“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到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颁布的“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 ,其间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如果不是做相关的学术研究,应该没有必要考据和专门学习。只是这个小测试却正好暴露了学生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的缺失。搜索引擎推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信息的思考与判断。因此,如何拒绝被算法绑架便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信息素养到底是一组怎样的综合能力呢?通俗的分解步骤如下:

(1)如果小宇打算考研,首先要想到找资料,这就是 信息意识

(2)考研需要找招生简章,找考试大纲,找历年考题,找各科的视频教程,这是把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 信息需求

(3)找招生简章→可以选择相关高校研究生院官方网站;找复习资料→可以选择高校图书馆或微信公众号;找考研视频教程→可以选择mooc平台、资源类短视频平台、考试类数据库等,这是 信息检索

(4)信息本身的真伪,查找到的资源的优劣,需要判断和取舍,这是 信息筛选和评价

(5)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编辑,这是 信息管理

(6)根据招生简章选专业、选导师,看考研视频、做模拟试题,最后顺利完成考研,这是 信息利用

(7)在搜集考研信息的过程中,知道哪些信息可以免费使用,哪些资源存在知识产权问题,比如不要盗取别人的账号,不能恶意下载等,这是 信息伦理

这是故事的前半段,因为它只站在信息消费者的角度窥见了信息素养的冰山一角。实际上,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扮演三重角色:信息消费者、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协作者(分享、交流、协作)。如果我们来续写一下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8)顺利完成考研后,小宇将自己考研成功的经历和心得整理成文,并附带上资源信息及出处,这是 信息再生产

(9)挑选了几个重要的网络学习社区上传自己的文章,并在社区中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这是 信息分享与交流

故事的续集看似短暂,但包含了信息素养中最艰难也是与个体其他素养交融最多的信息再生产部分。所以我对学生这样强调,信息素养那一长串能力中,“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是基础,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需求分类与表达、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具备浓郁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是关键,它包含了信息融合、创新思想、分享交流,是信息素养的最高标准。

二、我从哪里来?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课程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搜索和信息素养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素养的核心竞争力。

从上面的小测试可以看出,学生们大多会认为“信息素养即搜商”。原因依然在于信息的铺天盖地和不可捉摸,他们把这种“信息迷失”归咎于搜商缺失,实际上就算他们会搜索,但要准确筛选出符合需求的信息,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再输出也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劳动,他们会被其他能力(比如分析、阅读、写作、发表等)困扰而忘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和信息打交道。所以,信息素养远不止搜商那么简单。

反过来讲,虽然信息素养不等于搜索,但搜索肯定是信息素养的源头和核心,我个人一直不太同意信息素养教育中轻搜索重分析的现象。信息素养概念原本就是从图书馆的书目指导业务中提炼而来的,具有强烈的文献搜索和溯源色彩。英国国立及高校图书馆协会(The Society of Colleges,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提出的信息素养七要素标准中,将信息素养按照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信息搜索能力处在“竞争力级”,在模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作为人类探究信息并满足特定需求的源头,搜索一定是信息素养永恒的主题。

三、我到哪里去?

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学术(Academic)?”

吸取了第一阶段的经验,在我的提示下,屏幕上学生们提交的答案显示了内容和出处的不同:

(1)学问。《旧唐书·杜暹传》:“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亦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如:学术论文;学术思想。——《辞海》(第七版)

(2)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理论性较强的学问。——《当代汉语词典》

(3)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道术。这里特指儒家学说。——《古文观止词典》

(4)academic,n. A member of a university or college,now spec.a senior member,a member of a university or college's teaching or research staff.Also in weakened sense:a person interested in or excelling at pursuits involving reading,thinking,and study...(大学或学院的教学或研究人员,广义指对涉及阅读、思考和学习的追求感兴趣或擅长的人。)——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在线英语大辞典)

(5)学术是指专门、系统的学问,是知识的一种,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过程。

仿佛有点意思了,学生们至少意识到应该从不同途径了解“学术”的定义,并开始注重信息出处的权威性。

但仔细想想,我的提问是什么?学生们为什么会自动忽略“你认为”?

这也许就是信息时代带给年轻人的思维惯性,搜索可以迅速填充认知世界的缺失,拉近和认知对象的差距,但它也让我们不再急于思考和输出知识,因为知识仿佛永远就在那里,搜索即可。

但你真的甘心让自己的世界只是搜索引擎和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吗?

当我们再回头重温信息素养的定义时,会发现它干巴巴的能力罗列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复杂的逻辑: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熟练地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抽丝剥茧地理解和论证信息源的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知识整合与创造能力、合乎道德地传播和分享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在学术研究、职场竞争以及智慧生活中得到体现。这才是我想要教给大家的。

所以,数智时代的信息素养,相当于我们和学术研究之间的一座桥,这座桥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学术的距离。 Xcuw9yrY3LeZgKwELyaOpBz0V+UBLJi75eIWQOKUqy+VGk/uvll3HjJNKYGsG2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