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检索力”是近年来网络平台上年轻人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通俗地讲,是指具备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拥有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它描述了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挑战。后来慢慢发展到信息科学、心理学以及传媒等各个领域,泛指公众在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处在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包围的数智时代,算法推送、智能工具让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信息茧房等特有的“信息差”现象。所以,从一个检索教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数智时代“检索力”的核心是“把握信息主动权的能力”:如果你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没有质疑系统、多方验证、独立思考的认知,没有多维信息源的积累以及评价分析信息的能力,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只能是搜索引擎和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

但这样的“检索力”,正是如今大众所缺乏的,尤其是年轻的学子,他们往往能很快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疏于考量获得的信息是否足够好。

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忧虑和思考,2021年7月的一个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两位年轻的女编辑专程从上海飞到武汉,希望我能用大众化的语言和人文化的理念撰写一本关于“信息检索”的通俗读物,让公众都能感受一些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之所以选中我是因为看见了我的MOOC课程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目录。看得出来,年轻的女孩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我们在教室谈了很久,她们眼里的光一如夏日午后炽热的太阳。

只是彼时的我正处于刚出版教材的倦怠期,接下这个活儿,基本上注定了两年之内必须接受“吃力不讨好”的结果。但这样的“任务”是如此吸引我,对于在大学教通识课的我来说,课讲得“有料、有用、有趣”一直是最终理想,而最后的这个“有趣”便是难度极高而对主流学术评价无用的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学术大众化”的理念,却容易背负“学术被降维”的误解。

终归,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起了某一年工科校区学生的期末视频,严谨的诺奖分析报告的背景音乐居然夹杂着叽叽喳喳的鸟叫,让看作业看到眼酸头疼的我不觉莞尔;我还想起了一位人文学科的学生在课程感言中说:“比起了解一些实用的工具,我更要感谢这门课带给我对科研的整体认识。”

也许这样的理想偶尔会受到一些嘲笑,但多年下来终归也是有所收获,在真正“成人”的教育中,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应该是最好的图景,我对自己付出和收获的一切都充满感激。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本书的表达:

这本书应该解答在数字时代被“算法投喂”的年轻人为何要把握“逆风而行”的搜索主动权,掌控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掌控,但最好不要说教。

这本书想让埋头做研究的学子们抬头看天,体味信息素养的训练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情趣盎然,对新事物永远抱有探究精神的过程,但最好不要矫情。

这本书想传递作者几十年的搜索体验,将枯燥而繁琐的技能工具演化为故事中的元素,但最好不要陈旧而啰嗦。

这本书应该让读者了解搜索的流程、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但最好不要给读者过高期望,而要让他们了解“创新基于规则,熟练源于实践”。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偶然间看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创建的一个阅读理念:“三联中读”。它倡导一种快慢之间的“中阅读”。中读对自己的定位是“建立新的知识服务生态”,核心理念是满足不同维度、不同场景下的知识需求。这仿佛与我正在做的事情十分契合。

其实最近一年来我自己也有很多困惑,数字社会的发展已然迅速到等不及我把这本书写完,信息素养教育的热点就又发生了变化。但我希望在热点、流量和影响力的演化博弈中,自己是那个有限理性的个体,坚守一些“无用”的知识,让搜索稍微慢一点。

2023年9月3日
于武汉 sIqsomesl+JP3zhQr4FAvIp5ZeNlAJh5wtXyUhVM9+bdTrSbfeoPErqaGhA6Nf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