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会分析线索

· 目录与题录的前世今生

· 一种钥匙开一把锁

· 没有钥匙怎么办?

一、线索长什么样

文献线索是除了文献全文以外的一切线索,包括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最常见的是目录和题录。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七略》,以后各朝各代也都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该朝代的主要文献典籍,最为现代人熟悉的是清代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这些目录曾经以木犊、竹简以及纸本的形式存在过。当然,在古巴比伦和埃及,还有雕刻的石板。

但我们最常见的却是一张张3×5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索引卡片。这种方便快捷的检索创举来自被誉为“现代分类学之父”的瑞典动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他最初的诉求是要将12 000多个动植物和矿物的信息进行整理,于是他把信息都写在纸上以便轻松搜索,最重要的是他可以随时增补新的信息到自己出版的 Systema Naturae (《自然分类》)新版本中。1791年,在 Systema Naturae 出版30年后,林内采用了一种新方式来索引信息:将所有生物和矿物的信息都写在一张张扑克大小的卡片上,这些卡片仅用来进行分类和索引。

也是在1791年,卡片目录开始在图书馆使用。因为书本式的目录既不方便查阅同时又太占空间,法国图书馆最先使用纸牌分类,到19世纪,美国和欧洲的图书馆也开始使用索引卡分类。这种索引方式让搜索更便捷,每新增一本书,图书馆只需简单添加一张新卡片到总目录就可以了。但随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最初的目录卡片虽然会标注书名、作者、图书位置等信息,编制标准却各不相同,便出现了文学作品与数学教材放在一起的混乱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876年,麦尔威·杜威(Melvil Dewey)编制了《杜威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建议按主题来编排图书,一个主题给予一个特定的字母,每本图书都分配唯一的编目号码。18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制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也编制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供大型图书馆分类使用。

进入计算机检索时代,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文献线索:题录。目录和题录的主要区别在于著录对象不同,目录著录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即一种或者一册文献(如一本图书或一种期刊),而题录的著录对象是整册书中的一个独立知识单元,即单篇文献(如一篇论文抑或是书中的一个章节)。

2019年我访问重庆大学图书馆时,看到大厅里还整齐摆放着一排排目录柜,柜门上用娟秀的小楷写着目录的类别(见图2-2)。当然,它已经不再被赋予实际的使用功能了。但我想,如果没有林内发明的那些小卡片,没有杜威的图书馆编目革命,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形成。

图2-2 重庆大学图书馆大厅摆放的目录柜(摄于2019年7月24日)

二、有钥匙的文献线索

学生经常被专业老师要求找原文阅读,老师给出的书单或者论文清单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本身就带有文献类型标识,查找时“按图索骥”即可(见示例[1][2]);第二种虽然不带文献类型标识,但著录的款目完整规范,也比较好找(见示例[3][4]);第三种最难,文献线索中会有缺失的款目需要补全(见示例[5][6])。

先来看第一种,带有文献类型标识的线索。它们整齐规范,著录的题名、作者、来源、年代等款目样样齐全,特别是其中 [D] [M] 这样的符号,我们称之为“文献类型标识”,这是国内学术界著录参考文献(目录和题录)的统一标识,掌握这种标识便可以一眼看透这条线索为何种文献,就如同开锁的钥匙。

最早关于文献类型标识的标准是1983年颁布施行的《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T 3469-1983)》,其中规定了以单字母标识图书,期刊等十种常见的纸质文献类型,双字母标识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三种电子文献类型。后来分别在1988年、2005年、2015年又重新修订和颁布了新的标准,现行的版本是2015年颁布的《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

一种符号对应一种文献类型,几种符号组合对应文献类型和载体变化。掌握起来并不难。关于如何使用这些钥匙你可以自由选择,比如有人愿意将每把钥匙的样子牢牢记住,用的时候信手拈来,而有人愿意将钥匙贴上花花绿绿的标签,用的时候随时查找。如果不是特别在乎速度,两种用法皆可。当然,如果大家天天都用,那些钥匙的花纹和凹槽曲线会自然印在你脑子里。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钥匙(见表2-2、表2-3)。

表2-2 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

(续表)

表2-3 电子资源载体和标识代码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的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中,外文文献的著录方式也是基于以上规则。比如:Hewitt J A.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 [ 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1984,28(3):205-218.

现在再看本节开头给出的两个示例,我们可以迅速判断出一篇为学位论文(由文献类型标识[D]判断),另一篇为图书(由文献类型标识[M]判断)。当我们判断出文献类型后,就可以迅速进行类型与信息源的匹配。比如第一篇外文学位论文优选考虑全球博硕学位论文PQDT,外文图书则优先考虑Springer、Ebsco和Elsevier。

当然,开锁只是搜索的第一个步骤,在后面的“五步搜索法”中,我们会详细讲解开锁后的搜索方法。

三、不带钥匙的文献线索

在前文给出的例子中,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不带文献类型标识的线索。这些线索多数来自于外文数据库(国外出版物的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也有少数国内出版物的参考文献无标注。面对这样的线索,估计大家心里唯一的念头只有“复制粘贴”。当然,复制粘贴有可能误打误撞地找到一些原文,但我们需要更科学的解决方法,那么第一步依然是先判断文献类型。而且这次我们提高难度,不仅需要判断类型,还需要将线索中著录的每一部分款目都一一识别。

没有了明确的文献类型标识,我们就必须根据每条线索中的“识别项款目”来判断文献类型。在课堂上,我会把涉及的常用文献类型每一样找一些线索,包括规范的和特殊的,让学生自己找识别项。这样的训练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好很多。

为了便于识别,我将线索的每一部分都做用序号和着重号进行了标注,在练习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如果标注消失,自己的分析能力是否也会随之消失。

这一组是期刊论文,第一条线索非常齐全,论文题名、作者、来源、年卷期以及国际标准刊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最重要的识别项是国际标准刊号。但国际标准刊号在线索里经常不出现,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连续出版物的特点,把卷期(Vol.,No)作为最显著的识别项。

第二条线索属于著录不完整的线索。要判断其为何种文献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比如我们知晓外文期刊的刊名一般比较长,所以在著录的时候,会用英文缩写来替代(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缩写形式),于是第二条线索我们可以把刊名缩写作为识别项。在实际搜索中,我们最头疼的就是这种著录不全的线索,其涉及类型判断、内容分析以及补全信息等问题,这条线索的原文我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具体查找。

这一组展示的是图书以及图书中的一个章节。两条线索充分体现了目录和题录的区别。第一条线索相对简单,著录对象就是一本书,从图书的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就可以确定;第二条线索的著录对象是书中的某一个单元或者章节。幸运的是,这条线索非常全,从图书出版项就可以轻松判定是一本图书,但最重要的是弄明白这条线索到底要找什么?从哪里入手去找?如果不明白到底著录的是何种文献,第二条线索便很容易被判断为某种期刊论文,那样便要走弯路了。

这一组是学位论文。第一条线索依然比较常规,从论文题名到学位和大学名称整整齐齐,很容易识别。有时候题录里还会著录答辩委员会委员的姓名,让我们想起当初答辩时老师们板正严肃但毕业后却令人时时想念的面孔。

第二条线索却是不走常规路,初看既没有学位名称也没有大学名称。但它给出了一个著名的全球博硕士论文库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如果大家对这个数据库比较熟悉,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如果实在不知道也不要紧,认得“Dissertations”和“Theses”这两个单词也就可以猜出来了。

这组文献实在有点看得让人头晕,但摆在一起却是有意为之。我个人的经验是当一堆同类物品难以辨别又不得不辨别时,摆在一起强行比较比分开记忆的效果好。比如我记不住汽车的品牌和LOGO,我有个朋友记不住国内行政区划的简称,我们得承认自己有时候就是在某个脑回路里存在盲点,不必强求,天天摆在一起看一遍,自然就熟了。

先介绍一下不太常见的科技报告、专利和标准。定义会有些枯燥,如果确定生活和学习中不会遇到它们,可以略过。但如果需要它们,就需得忍受这种枯燥了。

科技报告是在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完整而真实地反映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技术内容和经验的特种文献。比如导师带领项目团队完成一个科研项目,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都可称为科技报告。它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但不易获得;专利文献是在专利申请、审查、批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关文献,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文摘等;标准文献是指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

前三条线索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报告号、专利号和标准号,三种类型号各有特点:

(1)报告号“Report AGARD-TR 2584”由机构简称+报告类型+流水号组成。TR(Technical Report)表示技术报告,此外,还会有PR(Progress Report)进展报告、AR(Annual Report)年度报告、FR(Final Report)年终报告、CR(Contract Report)合同报告等。线索中也许还会出现美国四大报告的简称:PB(Publication Board)(民用工程:土木建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AD(ASTIA-Armed Services Technical Information Agency Document)(军事报告);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航空报告);DOE(Department of Energy)(能源部),如水能、电能、风能,这些都可以作为科技报告的识别项。

(2)专利号“U.S.Patent 4,581,327”由国别+流水号构成,因为有“Patent”这个单词,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专利号。当然,专利号还有“CN083273(中国专利)”“JP0178068(日本专利)”“WOJP3412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等多种样式。

(3)标准号“ANSI TI-601-1988(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标准)”由颁布机构+流水号+年代组成,同专利号一样,标准号也有不同国别和机构,如“BS CWA 13849-13-2000(英国标准学会标准)”“DIN EN 1992-1-1-2011(德国国家标准学会标准)”等。如果要找不同,那么,报告号有报告类型的区别,专利号和标准号有国别和机构的区别,而标准号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便是年代,哪一年颁布实施对于标准很关键。

最后我们来看比较常见的会议论文。从第四条线索可以看出,一般会议文献的线索中有表达会议的单词,比如congress(会议)、convention(大会)、symposium(专题讨论会)、workshop(专题学术讨论会)、seminar(学术研讨会)、conference(学术讨论会)、colloquium(学术讨论会)、proceedings(会议录),如果实在都没有,也许我们会遇到表示会议届次的序数词,比如“2nd”。

这些无须强行记忆,但在找信息的时候,它应该是放在手边参考的科学方法。 BtXh+QfNORu7WZnMfy4uuYNPHPEP9ELxo0E5zLSMHlqFcbQWcyr7dKgBTbwoti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