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类领地性的内涵与意义

人类的领地性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倾向(Bakker & Bakker-Rabdau,1973)。虽然我们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领地性,但可以通过注意领地行为来对人们的领地性作出推断(Bakker & Bakker-Rabdau,1973)。人类领地性是以领地行为为特征的,而领地行为则是“个体(们)展示出来的,与称为‘他的’的,且随着时间推移,他(或他与其他人)或多或少能排他性地使用的物理环境相关的一系列行为”(Edney,1974)。目前,学界主流领地性理论可被划分为三种。

一、人类领地性作为一种隐私调节机制

Altman从环境和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领地性是个体或群体实现理想的隐私水平的一种隐私调节机制。他将隐私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边界的选择性控制,并提出隐私是一个动态化的确立人际边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对与他人互动的调节。Altman认为,个体在任何时间都渴望实现理想的隐私水平,且可以通过改变自我对他者的开放程度以获得所渴望的隐私程度。在一系列隐私调节机制中,领地性是通过控制个体领地的开放程度从而实现社会交往调节的机制(见图2—1)。如果获得的隐私水平高于理想水平,那么个体可能允许他人进入其领地以完成自我表露;相反,如果理想的隐私水平超过实际的隐私水平,个体则可通过建立自我与他者的边界以阻止他人进入自己的领地。当实际的隐私水平与理想的隐私水平相当,个体就获得了最优的隐私水平(Altman,1975)。

图2—1 隐私与领地之间的关系

注:图表来源为Altman (1975)。中文为笔者翻译。

Altman基于隐私调节模型提出了领地行为的定义:

领地行为是一种自我与他者边界的调节机制,包含对地方或物体进行个性化或标记的行为,以及传达地方或物品“属于”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宣示所有权或防御)。个性化和所有权宣示常被用以规范社会交往和帮助个体满足各种社会与生理需要。防御行为有时会在领地边界遭到侵犯时出现。

该定义体现了领地性的六个重要特征:①领地性包含对地方或地理区域的持续指向;②领地性可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和生理需要;③领地性传递出关于地方所有权的观念;④领地性包含通过标记将地方个性化;⑤领地性可源于个体和群体;⑥领地性与领地侵犯和防御有关(Altman,1975)。

基于Altman的隐私调节模型,Kaplan研究了青少年时期共用房间的经历对大学生领地性和自我表露等隐私相关的宿舍行为的影响。与未曾与他人共用房间或有过负面的共用房间经历的学生相比,在青少年时期拥有积极的房间共用经历的学生有着更严格的领地界限。此外,这项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成功的空间共享者可能已经学会使用领地行为来弥补宿舍环境中物理边界的缺失(Kaplan,1982)。

Altman将领地理论化为一种隐私调节机制,并认为领地性与隐私是不同的概念。领地性与获取或控制特定的空间有关,而隐私则包含选择的自由(Proshansky & Ittelson,1970)。他人的亲密接触会导致个体失去控制感而非失去自由,这说明领地和隐私并非总是同时出现。此外,已有研究发现人们能够成功区分领地与隐私。一项关于环境(领地/隐私,领地/无隐私,隐私/无领地,无隐私/无领地)×行为的研究曾要求受访者指出他们在17种行为下的偏好环境,包括基本的生理功能(如进食)、个人追求(如爱好)、工作(如学习)、放松(如看电视)和非常规活动(如唱歌)。尽管人们更喜欢领地与隐私结合的环境,但对于进行各种活动的地点偏好仍然存在差异。后续的实验表明,人们在隐私条件和领地条件下对他们的行为的归因有所差异。隐私条件下的参与者较少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人的影响,而身处自己的领地内的参与者则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个性(Edney,1976)。

对于Altman提出的领地性内涵,批评者们认为,隐私不能完全囊括领地性的含义,因为领地性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自我认同(Edney & Buda,1976)。然而,本书认为,在Altman的理论中,隐私不只是对人际交往的调节,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正如他指出的,隐私的核心功能与自我的概念有关,即自我观察与自我认同,以及与他人相关的自我的角色、计划、策略和自我评估(Altman,1975)。

二、人类领地性作为一种空间控制策略

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了解国家或地区进行领地控制的企图对于理解全球化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是非常重要的(Storey,2012)。从政治地理学视角来看,领地性是获取行政区域与空间区域进入权和控制权的一种策略(Sack,1983)。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领地性定义为“个体或群体通过划定和主张对地理区域的控制以影响或控制物、人及关系的企图”。根据这一定义,领地性是一种区域分类方式,并包含一种交流方式和对进入和获取区域或区域相关事宜施加控制的企图,这三者构成了最基本的领地性倾向(Sack,1986)。此外,与领地性相关的其他七种倾向分别为:①一种权力具象化的途径;②将注意力从领地的控制者与被控制者转移到领地本身;③使关系非个性化;④以普遍、中立、必要的方式呈现;⑤作为事件空间属性的一个容器或模具;⑥一个社会的空旷空间(只包含空间中的物与物所在的空间);⑦可以引发更多的领地性和关系(Sack,1983)。

基于Sack提出的领地性概念,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的、领地的形式”(Paasi,2000),强调了领地边界在空间认同构建与维护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Paasi,2000;Smith,1981)。通过教育、政治、行政和治理等形式,领地性被用来生产和再生产民族——国家体系,影响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世界知识的产生、组织和使用方式(Paasi,1998)。

尽管Sack提出的领地性理论主要聚焦于领地组织(如,城市、州、国家和公司),但该理论在个体层面的领地性研究中也有适用性。在个体层面,领地性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和分类方式。比如,当父母不想让孩子触碰某些烹饪设备时,他们可能只会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进入厨房,而不是告诉他们不要碰刀、碗、锅等。另外,个体往往会使用写有“私人空间”的标记来表达他们对领地的所有权。在这些例子中,领地性帮助个体实现分类和保护,而无须向他人透露受保护的内容。

三、人类领地作为心理所有权的行为表达

有些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工作场所中的人类领地行为的研究,认为心理所有权是领地行为的基础(Brown et al,2005;Brown,2005;Brown,2009;Brown & Robinson,2010;Brown & Robinson,2011;Brown et al,2014;Brown & Baer,2015;Brown & Zhu,2016),将领地性定义为个体对物理或社会对象的心理所有权的行为表达(Brown et al,2005)。

虽然心理所有权的概念隐含在领地性之中,领地性与心理所有权之间的区别是明确的。领地性是一种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概念。领地行为不仅是对物体的心理所有权的表达,而且重点关注人确立、沟通和维护自身与心理所有权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于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Brown & Zhu,2016)。心理所有权是个体内在的认识,只能通过领地行为呈现给他人,领地行为为他人相关的交互提供明确的社交线索。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心理所有权和领地行为均与员工的组织情感承诺和领地情感正向相关,但只有领地行为与他人对领地性员工的权力和绩效评价负向相关(Brown & Zhu,2016),这进一步说明了心理所有权是个体内在的认识,需要通过领地行为向外展示以影响他人。

四、关于人类领地性内涵的总结

关于人类领地性的理论主张及相应的经验研究可以按照学科范式划分为两类:社会行为研究和政治地理研究(Kärrholm,2007)。表2—2从学科背景、功能、领地的性质以及问题四个方面对三种理论主张进行了概括。实际上,关于领地性的三种主张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重要的理论重叠。

表2—2 人类领地性的三种理论

注:中文为笔者翻译。

首先,在Altman的理论中,领地的定义传达了对一个地方的所有权的理念,而这恰恰是Brown等对于领地性的主要论点:领地性是心理所有权的一种行为表现。Sack也认识到,领地性包含空间分类(空间是“我的/我们的”或“不属于你的”),这也呼应了所有权的概念。

其次,在Sack提出的理论中,空间控制发挥着关键作用,领地性被视为一种空间控制的策略。而控制程度正是Altman划分领地类型时的关键维度。例如,他认为首要领地是占有者可以相对完全地控制的空间。

最后,三种理论均表明,领地概念不仅涉及领地占有者和领地本身,还涉及与领地占有者存在或不存在潜在领地冲突的其他人。无论领地性是一种隐私调节机制、空间控制策略还是心理所有权的行为表现,都不仅包含自我与空间的关系,也暗含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Altman,1975;Sack,1983;Brown et al,2005)。

这几种理论主张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例如,Sack的理论主要强调对领地边界的划分与控制。相较而言,Altman对空间控制的讨论既包括空间边界,也包括空间实体;领地占有者既可以通过抵御侵入领地边界者来保护领地,也可以通过个性化或标记领地来传达所有权。此外,Sack的领地性理论以空间为核心,而Altman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Brown等学者则聚焦心理所有权。以亲子间的一场对话为例,如果母亲不想让儿子再看电视,她可能会说:“做不完作业就不要去客厅。”或者“没做完作业就不要再看电视了。”在Sack的理论中,前者是领地性的表现,因为它直接和控制空间(即客厅)的可进入性有关。根据Altman的理论,如果孩子的母亲想在客厅里单独待一会儿(享有隐私),她可能会说:“做完作业之前不要进入客厅(以免打扰我)。”根据Brown等学者的理论,母亲为了表现领地性,会对儿子说:“完成作业前不要去(我/我们的)客厅。”因为母亲对客厅的心理所有权才是关键。

对于控制与心理所有权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心理所有权比控制权更具根本性。原因有二:第一,对领地的控制感源于对领地的所有权;第二,对领地的所有权还与控制权以外的诸多概念相关联,例如,认同和自我表达。换言之,与控制权相比,所有权提供了理解领地和领地性的更加全面、重要的基础。

五、领地与领地性

领地与领地性的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学者们往往会用其中一个词来定义另一个。例如,有学者将领地定义为供人们使用并抵御他人侵犯的空间。简而言之,领地就是人表现出领地性的空间(Pastalan,1970)。也有学者认为,领地应是个性化的、被标记的空间(Sommer & Becker,1969)。Goffman提出的定义侧重于空间控制,而在Sack看来,空间控制就体现了领地性,是领地性的决定性特征。由于领地与领地性的概念相互关联,人们并不总是清晰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因此,以往研究并未对领地与领地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采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对领地性进行研究,并基于Brown等学者的见解,将领地定义为:人们视为自己的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一空间可以是有形的(如房屋)或无形的(如研究领域)。本书将领地性定义为构建、传达、维护和恢复对空间的所有权感的倾向(Brown et al,2005;Bakker & Bakker-Rabdau,1973)。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领地性。由于个人的领地性是内在倾向,不可被直接观察,人们可以根据他人的领地行为推断其领地性(Bakker & Bakker-Rabdau,1973)。领地性的一个特性是它总指向某个被人认为属于自己的领地。换言之,对空间的心理所有权是领地性的先决条件。

了解心理所有权在领地概念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重新认识领地与领地的类型。本章所回顾的三种领地类型划分方式都侧重于研究个体/群体与空间的关系,忽略了领地概念蕴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者。人们的看法和行为可能会取决于他们身处自己的领地还是身处他人的领地。因此,要理解人类领地性,必须考虑个体对空间是否有心理所有权。

六、领地行为:标记与防御

领地行为的存在是为了应对已经发生的或预期会发生的领地侵犯。与动物们一样,人类也会表现出两种领地行为:标记和防御(Brown et al,2005)。标记包括用于构建领地和向他人传达领地所有权的领地行为,而防御主要指以维护和恢复领地为目的的领地行为(Brown et al,2005)。标记可以是物理符号(例如挂在墙上的家庭照片)或社会符号(例如公开宣布自己的想法)。标记行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身份型标记或控制型标记(见表2—3)。

表2—3 Brown等提出的领地行为类型

续表

注:中文为笔者翻译。

身份型标记指通过可用于建构和向自己或他人表达个体身份的符号来标记领地,控制型标记则侧重于传达领地的界限以及个体对领地的所有权(Brown et al, 2005)。除了控制型标记和身份型标记所发挥的功能不同,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关键区别:控制型标记的符号往往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而身份型标记通常与个人的身份有关(Brown et al,2005)。

根据防御发生在领地侵犯前还是领地侵犯后,可以将防御划分为预期性防御和反应性防御。预期性防御具有非交流性,旨在防止领地侵犯。反应性防御发生在领地侵犯之后,旨在帮助被侵犯者宣泄对侵犯行为的感受,阻止未来可能的领地侵犯,并恢复对领地的控制感。防御行为包括锁上门以防止不受欢迎者进入(预期性防御)或向他人抱怨其入侵行为(反应性防御)。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不仅会捍卫自己的主要领地,也会防御临时领地。例如,拖延驶离停车位以防正在等候的司机驶入(Ruback & Juieng,1997)或拖延通话时间不让其他用户使用自己正在用的公用电话(Ruback et al,1989)。 NwoNhsOi10A+xKsdqQ/mUnNG2W0vNWIQIoD3cxgFxXkjNclYFODTrhQC9bbH8m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