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才与白痴(1997)》
——将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奇幻元素而运用

1.解释

该片讲的是一个智力障碍的主人公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人生。因为其中的摘除肿瘤后突然具有预言能力,以及“在病毒影响下慢慢变回白痴”的情节超出了现实医学的范畴,所以将之归入“将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奇幻元素而运用”。但除此之外,本片与现实主义电影无异,并且比大多数电影都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加能直面人生的复杂况味。

对阿辉智力发育障碍表现的描写,比较符合实情,但有3点值得商榷和注意。

(1)水平现象:大众理解精神障碍较为困难,但对精神症状有丰富感性的认识,觉得表现愚蠢幼稚很容易,也很吸引眼球。但要表现得准确,其实颇有讲究,因为有一个关键,姑且命名为“水平现象”。患者因为基础的智力发育迟滞,对于需要多种能力的不同难度的各种生活事务,在应对时有一条比较平等的能力界限,不太会出现在这类事务上能力完整而在那类事务上能力很差的现象。片中阿辉穿着衣服洗澡、试图拧干身上的湿衣服、在客厅中把水倒在自己身上、理解不了电饭煲的开关,这些表明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是重度;但他能够写下简单的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已然达到中度;他能够替小炳做法事、“破地狱”有简单的职业能力,又表明能达到轻度的程度。当然,这对影视创作者而言是过高的要求了。

(2)过于活泼:多数智力障碍患者因为长期受人嘲笑和常常挫败,常有自卑、内向、胆小的性格,比较木讷和畏缩,年龄越大越明显。这也是一种为了避免引来更多嘲笑和被外人一眼看出的自我保护策略。像阿辉这样年龄较大、受欺负较多的患者,还能这么活泼好动、行事风格类似于幼童、有着比较夸张的愚蠢可笑特点,在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是因为编导想要利用这种愚蠢来制造一些情节,比如妈妈妙莲的照顾负担、用于反衬出众人的执着追求等,也是为了迎合大众对于这类患者的猎奇取笑心理、用着色过重的表现来迎合大众对其的想象。因为影视作品影响广泛,是大众了解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不过多影响创作自由度的情况下,精神科医生还是希望影视创作者能够多去表现临床上典型的、常见的情形。

(3)病因:电影中最奇幻的情节,就是摘除肿瘤后获得预言能力,这些构思当然没法用医学知识去分析,但其中涉及病因的部分还是能讨论一下。如果仅仅是脑部肿瘤,是不足以解释阿辉的全面智力障碍的,毕竟这只是局部的压迫性病变,肿瘤也并不大。电影末尾阿辉的回忆镜头中提及阿辉还是婴儿时有过高热,可能是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当时周围人已经预知可能会严重影响智力,这个解释倒是比较有力的。即使阿辉的智力障碍仅仅是因为肿瘤,摘除肿瘤后变聪明也是极为罕见的情况,因为阿辉当时已经二十多岁,就算解除了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也过了发展智力的关键时期,连智力缓慢发展的可能性都很小,更别说突然变聪明了。

2.精神症状在电影中的功能

智力障碍在影片中发挥了很有力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帮助构建了一段“人生奇旅”。像阿辉这样在平凡的生活中突然崛起为大师名人的经历,姑且将之叫作“人生奇旅”。人们常将电影比作“白日梦”,这种情节可能是对白日梦最好的例证了。“人生奇旅”在片中帮助增加了人生感慨,凸显了主题,也激化了冲突并串起了其他矛盾。片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寻梦”,都不信命,要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拼命追求,为此放弃掉原来所珍视的、宝贵的东西,但却被命运所玩弄,最终落得两头空的尴尬境地。妈妈妙莲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别人为勃勃野心所炙烤,或是为前途走向而犹豫时,阿辉因为茫然无知反而免去此种痛苦。在他突然具有超能力后,突然得到其他人所企望而求之不得的财富、权势,但又旋即消逝,这些经历其实就是其他人人生的“强化浓缩版”,最后他以重新变为智力障碍的方式和自己达成了和解,也带领周围人与自己达成和解。精神病学元素在片中的作用是帮助构建了这段“人生奇旅”,但这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作用,用其他方式也能构建,比如突然中彩票、掉入山洞中获得世外高人指点、在梦中得到神仙帮助等。用智力发育障碍来构建的好处:第一是智力障碍者的易受人欺负、引人发笑和使得家人烦恼忧愁这些特点特别接地气,使得该片有浓厚的港式烟火气;第二是极度的愚蠢和极度的天才构成强烈了反差;第三是利用大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浪漫想象讲出了一段“合情合理”的奇幻故事,成功挠到了观众的痒处。

(2)用“好的病人”来反衬和批评“差的正常人”:电影的批判立场是鲜明的,一边是以庙街为代表的贫穷的传统下层社会,他们做点不大体面的生意,但民风淳朴,互帮互助;一边是工商业发达,人人渴望暴富,为了金钱不惜撕破脸皮、抛弃道德、利用权势胡作非为的现代上层社会。阿辉心地善良,和童年玩伴感情深厚,因为无所追求,所以比庙街的其他人还要显得“安贫乐道”;但变成“聪明辉”、攀上上层阶层后,他和乡亲疏远,拒绝与母亲相认,将剧团赶走,卖假货,他的自身行为即是“差的正常人”,也牵出了上层阶层的许多丑行。他在即将变为白痴的前景的刺激下,开始去找回小炳、向儿童询问自己当年的行径、跟别人说“珍惜眼前人”时,代表着向温情的传统价值观回归。

3.哲学意味

因为人有智力,才能认识自身和周围的世界。傻,也就代表着一种主体性被部分蒙蔽的状态。普通人虽然难言能掌握自身命运,但至少是具有了决定自身行动的能力。对于智力障碍患者来说,这种能力也是残缺的。电影利用智力发育障碍的这种哲学意味,制造了两组对照:①无知而圆满自足的“白痴辉”,和看似清醒实则被执念所蒙蔽操弄的普通人。庙街中的人们看似清醒,实则被自己的梦想所蒙蔽,执着追求、痛苦颠倒。当然,白痴状态是不值得鼓励的,它的作用是提供反衬和启发,鼓励智力正常而被蒙蔽的人最后从梦中醒来,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②“聪明辉”对自己既往白痴状态的回顾和对自己将要回到白痴状态的不甘:电影总体的取向是赞扬安贫乐道和温情脉脉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将“白痴辉”描绘得很讨喜,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否定追求自我实现的一面。事实上,电影中最引人深思的情节集中出现在“聪明辉”的那一段,他在“觉今是而昨非”后说“我变聪明不好吗?……我能自己做主了”,他怎么看待过去愚蠢的自己?在实现对过去的超越后,他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增强,所以他用力过猛地在公众面前露面、享受成功的快感、大肆赚钱,最典型的是狠心地报复母亲。他报复母亲时并不快乐,但因为他此时有足够的智力去感觉到背叛和屈辱,又有着强盛的权势和气焰,所以几乎是被驱使着去报复,这就是一种“自主而又不自主”的状态。而他在得知自己将会很快变回白痴时,就相当于死亡的临近或是老年人对自己痴呆的预知,而且因为时间很急,所以思想冲击更大。财富权势的消逝固不足惜,他对世界的丰富感知、他与世界建立的紧密联系和一种觉得自己“活开了”的状态,也会因为变回白痴而一同消逝,他又会怎么看待变回白痴后的自己呢? sl8GHIpCdZFFhZOH2OyiyxvTogH4ZyKrjFkmj0lqrqdYgXvN+sDQqlUuT8qhef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