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境界为探本之论

严沧浪《诗话》谓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注释〕

① 严沧浪:即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著《沧浪诗话》,论诗标举盛唐,重兴趣、妙悟,影响颇巨。 ② “羚羊”二句: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义存禅师示众语曰:“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何处扪摸?”严羽借言盛唐诗歌妙境,不著行迹,难以泥求。 ③ 凑泊:胶着、粘着。 ④ 阮亭:即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论诗标举“神韵”,在康熙年间诗坛上有较大影响。

〔导读〕

这一则中先引用了严羽《沧浪诗话》中的核心主旨“兴趣”说,然后说“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可见在这里王国维认为用“兴趣”来评价北宋及北宋之前的词中佳作都是可以的。何为“兴趣”?严羽借禅喻诗,在《沧浪诗话》提出这一诗歌美学范畴,意即诗歌情意表达不质实、不径直,而应该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言外有韵味,令读者咀而自得,他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后世有论者说严羽“兴趣”说偏尚王维、孟浩然一派。这里王国维说“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就是说“兴趣”说崇尚的清空隐约、含蓄蕴藉,正是北宋及以前词的审美特征。

王士祯的“神韵”,与严羽的“兴趣”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王维、孟浩然等诗歌审美特征的提炼。他提倡创作“兴会神到”,更偏重于自然风韵,排斥雄健豪迈之作。

王国维认为“兴趣”“神韵”,“不过道其面目”,比不上“境界”涵盖深广。可惜人们在理解“境界”时,习惯于用传统的“意境”论置换王国维“境界”说的特殊内涵,因此常会认为“兴趣”“神韵”和“境界”之间不分轩轾,差别很难说得清楚。

其实,联系王国维的其他美学文章来看,“兴趣”“神韵”和“境界”是不同层面的美。“境界”是从主体认识和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立论,纯粹主体对世界本相的直观是“优美”;在与主体有利害关系的客体面前,观者由“欲望主体”提升为“纯粹主体”而对世界本相的直观,则是“壮美”。“壮美”和“优美”是“境界”的两种类型,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王国维称之为“第一形式”,也即《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所谓“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而“兴趣”“神韵”是什么呢?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说:“凡吾人所加于雕刻书画之品评,曰‘神’,曰‘韵’,曰‘气’,曰‘味’,皆就第二形式言之者多,而就第一形式言之者少。”也就是说“兴趣”“神韵”之类范畴,很少触及观物时的主客关系,不是“第一形式”,而是“第二形式”。什么是“第二形式”呢?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说:“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第一形式”的优美感和壮美感,只是“心感之美”,是心头的“须臾之物”,转瞬之间便会消逝;而诗人则可以用恰当的意象形式通过文字将这种“须臾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第二形式”,王国维称之为“古雅”,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第一个“形式之美”,是“呈于吾心”的境界美,但若没有第二形式,就仅仅是“须臾之物”;第二个“形式之美”,是境界的艺术表现,“兴趣”“神韵”都是关于“境界”的艺术表现的,而不是“境界”本身,所以是“道其面目”,唯“境界”才“探其本”。这则可以看作王国维对自己“境界”说的一个总结,回顾前九则可以发现王国维虽然是在论词时提出“境界”说,可他所举之例并不限于词,而是在诗词大的范围内立说的。之后的各则就偏重于对词作本身进行品评了。 SM+3OD++owyjwOhyxAWhLEc63upV5D32XJSUz0wDSVwNuT5/zhLlgYpiUn3zwV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