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子曰:“里仁为美 ① 。择不处仁 ② ,焉得知 ③ ?”
① 里:邑居,二十五家为“里”。 ② 择:立身处世。处(chǔ):居。 ③ 知(zhì):同“智”,明智。
孔子说:“所居之地尚贵有敦让仁爱之俗,立身处世却不择仁德,怎么能算明智呢?”
《荀子·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离娄上》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① ,不可以长处乐 ②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③ 。”
① 约:贫困。 ② 乐:富贵。 ③ 利仁:知仁德利人、利己而为之。
孔子说:“心无仁德之人做不到长处贫困,也做不到长处富贵。仁爱的人安于仁道,自然而然;聪明的人力行仁道,笃守不移。”
《礼记·表记》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① ,能恶人 ② 。”
① 唯:唯独。好(hào):喜欢。 ② 恶(wù):厌恶。
孔子说:“唯有心怀仁德者对人的喜欢和厌恶,能不失公正之心。”
钱穆《论语要略》:“仁者直心由中,以真情示人,故能自有好恶,不仁者以有自私自利之心,故求悦人,则同流俗,合污世,而不能自有好恶。按从来解此章者,皆谓惟仁者‘可以’好人恶人,都不识得‘能’字。”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 ① ,无恶也 ② 。”
① 苟:诚。 ② 恶:恶行。或解为厌恶,怨天尤人,亦可。
孔子说:“真能立志行仁,将不会再有作恶之心。”
黄式三《论语后案》引程子曰:“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否则如虚器投水,水自然入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①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②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④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⑤ ,造次必于是 ⑥ ,颠沛必于是 ⑦ 。”
① 处:居。 ② 恶(wù):嫌恶。 ③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靠行正道而远离贫贱,君子也不逃避。这里的“得”即达到“去”贫贱的目的。 ④ 恶(wū):何。乎:助词。 ⑤ 终食之间:一顿饭工夫。违:背弃。 ⑥ 造次:仓促慌忙。 ⑦ 颠沛:困顿流离。
孔子说:“富贵是人所期盼的,但如果不是因为行正道获得,君子不会接受。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是靠行正道而远离贫贱,君子也不会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么配称君子呢?君子连吃一顿饭工夫也不离仁德,仓促急遽之时如此,颠仆困顿之时也如此。”
《荀子·性恶》:“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① ,恶不仁者 ② 。好仁者,无以尚之 ③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 ⑤ ,我未之见也。”
① 好:笃好。 ② 恶:厌恶。 ③ 尚:超过。 ④ 矣:句末表停顿,引起下文。 ⑤ 盖:或许。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笃好仁德、憎恶不仁的人。好仁之人,那是进入至高之境了。憎恶不仁的人,他修仁德,为的是远离邪曲不仁之风。有能用一日之功(全力)行仁的吗?我没见过能力不足的。或许有能力不足的,但我从没见过。”
《大学》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一日行仁,即为自新之道,日日自新,则渐近于好仁之境。
4.7 子曰:“人之过也 ① ,各于其党 ② 。观过,斯知仁矣 ③ 。”
① 过:犯错。 ② 党:类。 ③ 斯:则。
孔子说:“什么样的人,犯什么样的错。仔细考察其人所犯过错,就会知道他心中有无仁德。”
《礼记·表记》子曰:“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不同的过错背后是行事的动机。
4.8 子曰:“朝闻道 ① ,夕死可矣。”
① 闻:知晓。
孔子说:“早晨悟知大道,即使当晚死去,我也无憾了。”
“道”并非某种客观真理,而是经过漫长的自我践履与体认才明朗显现于心的生命意识。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① ,未足与议也 ② 。”
① 耻:以……为羞耻。 ② 议:探讨大道。
孔子说:“士人既立志求道,还以吃粗粮、穿敝衣为耻,这种人不足与之讲论大道。”
不专力求道者,其志易为外物所夺。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① ,无莫也 ② ,义之与比 ③ 。”
① 适:专主。 ② 莫:不肯。 ③ 比(bì):从。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事,没有非要迎合的,也没有非要疏远的,只听从内心的道义。”
《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4.11 子曰:“君子怀德 ① ,小人怀土 ② ;君子怀刑 ③ ,小人怀惠 ④ 。”
① 怀:思。 ② 土:乡土。 ③ 刑:纲纪。 ④ 惠:恩惠。
孔子说:“君子追慕德义,小人挂念乡土;君子胸怀纲纪,小人贪求恩惠。”
朱熹《论语集注》:“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 ① ,多怨 ② 。”
① 放:逐。 ② 怨:取怨。
孔子说:“凡事逐利而为,往往成众怨所聚。”
一人专利,必致怨怒,利亦转害,终无所利。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①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① 何有:何难之有。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如果可以)则治国何难之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礼不过成了摆设)又能用礼来做什么呢?”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荀子·修身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4.14 子曰:“不患无位 ① ,患所以立 ②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① 位:官职。 ② 立:立于其位。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要想想自己能靠什么立于其位;不要担心别人不懂自己,要追求值得被他人称道的才德。”
黄式三《论语后案》:“事无不可对人言乃称‘可知’,否则屋漏之愧,惟恐十目十手之指视,则‘可知’难。士君子行事非徒取信一时,必使百世俟圣而不惑,以此言‘可知’则尤难。”
4.15 子曰:“参乎 ① !吾道一以贯之 ② 。”曾子曰:“唯 ③ 。”
子出。门人问曰 ④ :“何谓也 ⑤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⑥ 。”
① 参:曾参之名。 ② 一:总,统合。贯:贯通。 ③ 唯:应答尊长之声。 ④ 门人:孔子弟子。 ⑤ 也(yé):同“邪”,表疑问语气。 ⑥ 忠:真诚尽心。恕:推己及人。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是有所统贯的。”曾子说:“是。”孔子离开后,同门便问曾子道:“老师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罢了。”
钱穆《论语新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后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正可以见学脉。然谓一部《论语》只讲孝弟忠恕,终有未是。”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 ① ,小人喻于利。”
① 君子:此以位言。喻:明白,通晓。
孔子说:“君子深明公理,小民关心私利。”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焦循《雕菰楼文集》云:“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后小人乃化于君子。此教必本于富,驱而之善,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畜妻子。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 。”
① 省:反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办法看齐;见到不贤之人,也应自我反省。”
黄式三《论语后案》:“贤、不贤,兼古今人说。儒者读书稽古,阅历时事,见圣贤之德业而思副其愿,见小人之行事而返己求过,皆是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 ①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② ,劳而不怨 ③ 。”
① 几(jī):轻微,指声柔气和。谏:规劝。 ② 不违:不违礼。 ③ 劳:忧虑。
孔子说:“侍奉父母,(遇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加以劝止。如果心意未被听从,仍当恭敬守礼;即使满心忧虑,也不心生怨怼。”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① ,游必有方 ② 。”
① 远游:古人宦游、游学往往远行。 ② 游:近游。方:确定去处。
孔子说:“父母(虽老)尚在,不远行游学,即便外出近游也须有常所。”
《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
4.20 子曰 ①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① 子曰:此章与《学而》重出,当是弟子各记所闻。
孔子说:“(父亲去世,)三年不改父亲所传家风,可称为孝。”
刘宝楠《论语正义》:“案《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乎!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①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① 知:记得。
孔子说:“父母的岁数,不可不常记在心,一方面为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也应有所忧惧(担心尽孝奉养之时无多)。”
唐文治《论语大义》:“以其时而言,当父母中年,则喜多而惧少;当父母暮年,则惧多而喜少;以其境而言,则一念而喜,又一念而惧。然而喜之念终不敌惧之念,故亟思有以尽其孝。此孝子之心理也。”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① 。”
① 耻:以……为耻。躬:躬行。逮:及。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出言,是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将深以为耻。”
朱子《论语集注》:“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① 。”
① 约:节制,不放纵。鲜(xiǎn):少。
孔子说:“因为自我节制仍然有了过失,这种情况很少。”
《礼记·表记》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① 。”
① 讷(nè):迟钝。敏:勤敏。
孔子说:“君子对自己的期望,是宁愿言语上迟钝,行事却要勤敏。”
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全书贯穿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这样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塑造出健康的人性,这便是儒学基本精神。正是它,才能不同于纯哲学。……在儒学,它发展为‘工夫即本体’的深刻的哲学命题。”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① 。”
① 邻:亲密,亲近。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相亲近。”
君子进学修德,自有其信念,即使当世声名不彰,后世亦必有闻其德音而起者。
4.26 子游曰:“事君数 ① ,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① 数(shuò):迫促,烦渎。
子游说:“事君急切迫促,将会招来侮辱;交友礼数烦渎,反而易致疏远。”
杨树达《论语疏证》:“君臣朋友皆以义合,合则相与,不合则不必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