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章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 谓:评价。季氏:鲁大夫季孙氏。 ② 八佾(yì):天子乐舞之制。“佾”为行列之称,一行八人称一佾,八佾则六十四人。庭:家庙之庭。庙制:室外为堂,堂前为庭。 ③ 忍:忍心。

〔今译〕

孔子评价季氏:“以六十四人乐舞之制用于家庙,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的呢?”

〔解读〕

周公曾摄行天子之事,又为鲁国首封之君,故后世鲁君于太庙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礼乐。若鲁君用于群公之庙,亦为僭越。季氏为大夫,用于家庙,更为僭越。

3.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

〔注释〕

① 三家:仲孙、叔孙、季孙之家,分别出于鲁桓公之子庆父、叔牙和季友,故亦称“三桓”。《雍》:《毛诗》作“《雝》”,在《周颂》中,乃周天子禘祭太祖的乐歌。彻:祭毕收其俎。 ② 相(xiàng)维辟(bì)公,天子穆穆:《雍》诗两句。意谓前来助祭者都是列国诸侯,主持祭祀的天子温和而虔敬。相,傧相。维,语助词。辟,诸侯。公,诸侯称公,夏、殷二王之后亦皆封公。 ③ 奚:何。堂:鲁桓公之庙堂。

〔今译〕

鲁国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祀先祖,祭毕撤馔之时,也命乐工歌《雍》诗。孔子说:“(《雍》诗里讲)‘四方诸侯皆来助祭,天子主祭时仪容温和静穆’,这样的诗用于三家祖庙之中,有何道理可言?”

〔解读〕

黄式三《论语后案》:“上言庭,此言堂。舞乃堂下之乐,歌者在堂上也。”

3.3 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 而:若。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仁心,如何去行礼?一个人若无仁心,如何去用乐?”

〔解读〕

不仁者不能行礼乐之教,此章亦针对季氏僭越而发。

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 ,宁戚 。”

〔注释〕

① 林放:鲁人,曾向孔子问学。本,本质。 ② 易:平和有条理,指仪文周到。 ③ 戚:哀伤。

〔今译〕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呀!一般的礼,与其奢侈讲排场,不如简单朴实一些;(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处处完备,不如发自肺腑的哀痛。”

〔解读〕

《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

〔注释〕

① 夷狄:泛称异族。 ② 不如:不及。诸夏:中国。亡(wú):同“无”。

〔今译〕

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呢。”

〔解读〕

夷狄即使有君主,也竞为纷争,因其无礼可尊,无道可循。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注释〕

① 旅:天子诸侯祭山川之礼。泰山:齐、鲁境内名山,只有天子、鲁君和齐君能祭。 ② 冉有: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时为季氏家臣。 ③ 女(rǔ):同“汝”。弗:不。救:谏止。与(yú):同“欤”。 ④ 曾(zēng):岂。

〔今译〕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加以劝止吗?”冉有回答:“我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竟会接受这等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解读〕

季氏僭行旅祭,冉有无力僭止,孔子赞扬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仍寓教诲警悟之意。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 射:六艺之一。古有射礼,为士君子所必习。 ② 揖让而升下,而饮:升、下、饮是三事。射礼射于堂上、升堂前后,期间下堂,射毕登堂饮酒皆揖让。

〔今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争夺较量之事,有的话一定是射礼了。升堂前后、期间下堂以及射毕登堂饮酒,都会相互作揖,这种较量是君子之风。”

〔解读〕

《礼记·射义》曰:“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前二句见《毛诗·卫风·硕人》,写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鲁诗》有第三句,即以礼修整之意。倩,笑起来很美的样子。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素以为绚,绘画设彩,最终以白分布其间,乃成其文采。比喻人有美貌,更因仪容而得成就。素,素工,绘画最后所着白色。喻娴于仪容。绚,文采华美。 ② 绘事后素:绘画最后着白色。《周礼·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③ 礼后乎:以礼来成就吗?后,终,成。 ④ 起:发挥,发明。予:我。商:子夏之名。

〔今译〕

子夏问:“‘貌美如花一笑百媚呀,美目流转顾盼生辉呀,素功之后文采更是绚烂呀。’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孔子回答:“好比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绚丽。”子夏说:“这么说,是靠礼最终成就吗?”孔子说:“能够发挥我说法的是你呀!这样就可以和你讲论《诗经》了。”

〔解读〕

黄式三《论语后案》:“礼者,先王所立之制度、品节、忠信、仪文,本末兼具者也。……《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礼乃人文,仁乃人性,二者实同时并进之历史成果,人性内容(仁)与人文形式(礼)在源起上本不可分割:人性情感必须放置于特定形式中才可能铸成造就,无此形式即无此情感,无此‘饰’即无此‘欢’此‘哀’此‘敬’此‘威’也。礼之可说是艺术,亦在此。”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 杞:周之封国,夏朝之后。征:印证,证成。 ② 宋:周之封国,殷朝之后。 ③ 文:典籍。献:贤人。

〔今译〕

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讲论,可惜杞国不足以印证;殷代的礼制,我也能讲论,可惜宋国不足以印证。这是因为两国所存典籍与贤才不够充分,如果充分,我就可以作为印证了。”

〔解读〕

一代有一代之礼,制礼者必合三代之礼方可见损益之由。夫子有意论定三代之礼,所修《春秋》即因鲁史而言礼意。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 禘:这里指宗庙大祭。灌:以郁鬯酒献尸。

〔今译〕

孔子说:“宗庙大祭之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解读〕

此或指鲁庙逆祀失礼之事。《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僖公、闵公皆庄公之子,僖为庶兄,闵为嫡子。庄公薨,闵公即位。闵公薨,僖公即位。僖公薨,其子即位,为文公。时宗伯夏父弗忌时欲谄佞文公,将僖公神主升于闵公之上,以致昭穆失序。既灌之后,即列尊卑,序昭穆,故孔子不欲观之。

3.11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注释〕

① 说:义理。 ② 斯:此。

〔今译〕

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祭的义理。孔子回答:“我不懂呀。懂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之事,就好像放置在这上面(手掌)一样清晰。”(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手掌。

〔解读〕

此接上章“逆祀”之事,孔子答以“不知”,或为鲁国避讳。

3.12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 ,如不祭。”

〔注释〕

① 祭:祭祖。 ② 祭神:祭天地百神。 ③ 与:亲自参与。

〔今译〕

祭祖时,如同祖先真的降临一般;祭神时,也应如神真在那儿受祭一样。孔子说:“如果我不去亲自祭祀,(而使人代替的话)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解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为古语。《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3.13 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 王孙贾:卫国权臣。 ② 奥:室中西南隅,为尊者所居之处。 ③ 灶:灶神。

〔今译〕

王孙贾问孔子:“俗话说‘与其向奥献媚,不如巴结灶君’,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这可没有道理。如果得罪了上天,向谁祷告也没用。”

〔解读〕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是当时俗语。五祀之祭皆须迎尸于奥以祭之,但灶实为与神初接之处,故以之喻近宠权臣。朱子《论语集注》:“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注释〕

① 监:参考。二代:夏、商。 ② 郁郁:有文采之貌。

〔今译〕

孔子说:“周朝斟酌夏商两代的制度,制礼作乐,多么美盛呀!我是主张尊崇周礼的。”

〔解读〕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 子入大庙 ,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注释〕

① 大庙:周公之庙。 ② 或:有人。 ③ 鄹(zōu)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故被称为“鄹人”。 ④ 是:此。

〔今译〕

孔子入周公庙助祭,大事小事都要询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那个儿子懂礼呢?到了太庙里,事事都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礼。”

〔解读〕

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对》:“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3.16 子曰:“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注释〕

① 主皮:以射穿箭靶为贵。皮,张布为箭靶,中以兽皮为靶心。 ② 为:因为。科:类。

〔今译〕

孔子说:“射礼并不以穿透箭靶为能事,因为各人气力不同。这是古道。”

〔解读〕

《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古有礼射与军射。礼射重在熟习礼乐,尚德不尚力,不论中的与否,都能参与到底。军射即主皮之射,不中靶则予黜退,不得复射。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注释〕

① 告朔:每年季冬天子将来年政务分赐诸侯,诸侯受藏太庙,于每月初一(朔日)供饩羊请于祖庙,颁布实施。饩(xì)羊:杀而未烹之羊。 ② 爱:吝惜,爱惜。

〔今译〕

子贡想将鲁国每月初一太庙告朔的那只腥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吝惜那羊,我爱惜那一古礼呀。”

〔解读〕

《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

典礼虽亡,可借名物、古迹以考求,幸能恢复也未可知,此不仅有历史意识,更关乎政教传统之维系。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注释〕

① 谄:谄媚。

〔今译〕

孔子说:“以礼事君,别人竟然视作谄媚。”

〔解读〕

鲁国公室微弱,政在三家,浸成僭滥之风,时人事君多简傲不恭。

3.19 定公问 :“君使臣 ,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 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在位十五年,谥“定”。② 使:任用。

〔今译〕

鲁定公问:“国君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当怎样呢?”孔子回答:“国君使臣应合乎礼义,臣子事君当尽忠竭力。”

〔解读〕

孔子之答,上下交责,以明君臣相待之道。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注释〕

① 《关雎》:《诗经》首篇,在《国风·周南》。淫:过分。② 哀:哀伤。伤:悲痛。

〔今译〕

孔子说:“《关雎》诗篇,欢乐但并不过分,哀伤但不至悲痛。”

〔解读〕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仅言《关雎》诗意,亦美其音乐。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注释〕

① 社:土神,这里指祭土神所立社主。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 ② 说:饰说。 ③ 遂:已成。谏:挽救。

〔今译〕

哀公问宰我社主用木之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用栗木,乃是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这话,说:“既成事实就不须再解释了,终了之事也不便再救止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怪罪了。”

〔解读〕

古代立社,各以土地所宜之木为之,宰我妄为之说,有悖仁爱之教。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

〔注释〕

① 管仲:名夷吾,为齐桓公相,助成霸业。器:器识。 ② 三归:多处封地。三,三处,或多处。 ③ 摄:兼。 ④ 树:立。塞门:屏,照壁。 ⑤ 好:友好。 ⑥ 反坫(diàn):堂前两楹之间所设土台,两君酬酢,以空酒杯反置其上,故称。 ⑦ 而:如果。

〔今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狭小了吧!”有人便问:“他是不是生活得很简朴?”孔子回答:“管仲独享多处封邑,家臣各有专差,不相兼职。他怎么算得上简朴呢?”旁人又问:“那管仲懂礼吗?”孔子又答:“国君大殿门前,立一个照壁,管仲也同样立了一个;国君招待他国君主,在堂前设有放置酒杯的台子,管仲也如此这般。管仲如果算懂礼,那么世上便没有谁不懂礼了!”

〔解读〕

管仲奢而犯礼,但孔子认可其功业,称许其“仁”。

3.23 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 ,皦如也 ,绎如也 ,以成。”

〔注释〕

① 语(yù):告诉。大(tài)师:乐官之长。 ② 始作:始为金奏(钟鼓之音)。 ③ 翕(xī)如:美盛之貌。 ④ 从(zòng):随。 ⑤ 纯如:音声和谐之貌。纯,齐同。 ⑥ 皦(jiǎo)如:明晰之貌。皦,明。 ⑦ 绎如:连续不绝之貌。

〔今译〕

孔子对鲁太师言雅乐之义,说:“乐之义理明白可知:金奏之始,庄严辉煌,接着众音相随,纯美和谐,且音节明晰,条理秩然,此后乐音连绵不绝,络绎奔会,直至最终完成。”

〔解读〕

孔子通音乐,述雅乐颇得其情,如在耳目之前。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七篇不言乐,自其不逮处,故大而未化。”

3.24 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注释〕

① 仪:卫西南境之邑。封人:镇守边界之官。请见:求见。 ② 斯:此地。 ③ 从者:随行弟子。见(xiàn)之:为其引见。 ④ 二三子:孔子弟子。患:担忧。丧:失位。或谓天下无道。 ⑤ 木铎:金属制大铃,形如铙、钲,内有木舌,故称“木铎”,古代宣教令之官所用。

〔今译〕

卫国仪地的边防官求见孔子,还说:“所有来到这里的贤人君子,我从来没有不来相见的。”孔子弟子为他引见。他入见后出来,对大家说:“诸位何必担心不得志呢?天下无道已久,老天将以你们的老师为木铎(施教天下)呢!”

〔解读〕

封人自言阅君子无数,一见孔子即赞叹如此,堪为知音,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3.25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 《韶》:帝舜时乐舞名。 ② 《武》:周武王时期乐舞名。

〔今译〕

孔子评价《韶》乐:“音乐极美,内容也好极了呀。”评价《武》乐:“乐曲极美,但表达的内容有些不完备呢。”

〔解读〕

舜以德受禅,仍见天下为公之象,故尽美尽善;武王征伐得天下,未及制礼作乐,犹待后人,故未臻至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① 为:行。

〔今译〕

孔子说:“居上位无宽宏之德,日常所行无敬慎之意,临丧礼却面无哀色,(对这样的君上)我哪还有什么好期待的?”

〔解读〕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 C6nzE6+KCbe0nGvz0d7b91ZEYFiTMTb+8UatcbG2VnV0JlnSGgvBAhW9G+V6ZO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