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把书籍比作人们饥饿时的面包,我则更愿意将书籍比作窗户。每一部名著都是面向世界的一扇窗户,窗外是美丽的风景,窗内是善良的心灵。打开四大名著,也就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四扇窗户,风景美不胜收,佳处各有不同。
所谓四大名著,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合称。这是一个巧妙的组合,《三国演义》展示了中国人的历史观,《西游记》展示了中国人的想象世界,《水浒传》《红楼梦》反映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这四部小说,完整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是作家还是科学家,是航天员还是将军,是动物园饲养员还是软件工程师,都应该阅读和欣赏四大名著。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来说,现在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更需要阅读欣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之作,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滋润心灵。
四大名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四大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扶弱抗暴、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团队合作精神,《红楼梦》中贾宝玉平等待人、关爱万物的宽容开明精神,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虽然经过了数百年,但永远都不会过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其次,四大名著有着“百科全书”的美誉,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它以十分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世相百态,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仅就普通的日常生活而言,古代人是怎样吃饭的?一天吃两餐还是三餐?他们的饮食结构如何?他们是如何穿衣的?有着怎样的时尚?他们是怎样出行的?主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又是什么?等等。这些有趣问题的答案在小说中都十分直观地呈现出来。
最后,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所在,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仍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红楼梦》,其深邃的思想、鲜活的人物、精巧的结构、生动的语言,无不令人赞叹。通过阅读欣赏四大名著,可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才情之美、语言之美,获得美的享受。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四大名著成为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必读书目。在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水浒传》《西游记》被列入初中学段阅读书目,《红楼梦》《三国演义》被列入高中学段阅读书目,由此可见四大名著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
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来说,阅读四大名著应注意如下几个方法:
一是看故事。 这是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看故事,要弄清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重要情节,进而对众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思考故事背后的原因。比如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中,谁的武功最高?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再比如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宋江为什么要接受招安?唐僧为何如此懦弱?再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要葬花?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二是看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阅读小说,人物自然是关注的重点。四大名著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印象深刻。阅读作品时,要注意每个人物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其性格,有些人物的性格比较单纯,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比如关羽的忠义、骄傲,张飞的勇猛、鲁莽,赵云的忠诚、英勇,等等。但有些人物的性格就比较复杂,比如猪八戒,比如贾宝玉,他们往往兼具多重性格特性,要注意其性格由哪些因素组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三是看写法。 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艺术个性,他们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四大名著都是风格独具的作品,比如对人物的描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喜欢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红楼梦》则喜欢通过对外貌、居室环境、内心活动的描绘来塑造人物,方式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四是看语言。 小说是语言艺术,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通过语言来讲述的。语言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故事讲述、人物对话等方面,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十分鲜活俏皮,闻其声,如见其人,仅仅通过语言,就可以将其与其他人物如林黛玉、薛宝钗等区分开。阅读四大名著时要注意体会作者使用语言的准确和巧妙。
最后要说的是,四大名著毕竟写于几百年前,那个时代与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的有些观念和行为并不适合现代社会,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那些对女性歧视和丑化的内容,比如《水浒传》中对暴力血腥的渲染,等等。作为现代读者,要明辨这一问题,有所取舍。也正是这个缘故,对那些年龄偏小的读者来说,有时还不太适合直接去读原著,这就需要由相关专家精心改写,推出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欣赏的读本。好的读本,需要精选最为重要、精彩的情节,保持原著的魅力,同时增加注音、导读、批注等内容,以帮助理解欣赏,当然还要有精美的插图、知识手册来增加阅读趣味。现在捧在你手中的就是这样的改写本,通过它,可以看到面向世界的文学风景,领略经典名著的独特魅力,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导读
这一章是《红楼梦》的开篇,从那一颗女娲补天剩下的灵石开始说起,为整个故事添上了神话色彩。这颗灵石即是《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这一章除了交代了“通灵宝玉”的前世今生,又通过冷子兴之口交代了宁、荣二府的背景,由此,《红楼梦》的故事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
话说上古时代,女娲为补天炼就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却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唯独剩下了一块。这一块石头经过锻炼,灵智已开,发现自己不得入选,日夜在青埂峰下哀号悲叹。一天,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说笑着路过青埂峰。这块石头听到他们谈话中提到的荣华富贵,不禁心生向往,于是央求着两个神仙带自己去人间转转。两个神仙欣然答应,承诺要带它去簪缨(zān yīng)之家、隆盛之邦安身,又把这块石头变成了一块美玉,揣在袖子里飘然而去。
木石前盟
过了不知多少时间,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看到一块巨石上写满了文字。定睛一看,巨石上记载的原来就是那块灵石在凡间经历的故事,就把文字抄录下来编成了《石头记》。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曹雪芹得到了这本书,并整理了出来,在开篇题了几句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记》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姑苏城阊门十里街是那个时候最热闹的去处,当地的望族甄士隐家即坐落于此。甄家在当地虽然是望族,但是甄士隐只有一个小女儿,名叫甄英莲。夏日炎炎,甄士隐在家中休息,不知不觉蒙眬睡去,梦见了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两个神仙讲了神瑛侍者浇灌西方灵河边的绛珠仙草之事,又说听闻神瑛侍者要下凡历练,那绛珠仙草也跟着去了,为的是 用一辈子的眼泪来偿还他的灌溉之情。 (神瑛侍者即是贾宝玉的前世,绛珠仙草即是林黛玉的前世,二人的缘分也因此被称为 “木石前盟”) 甄士隐不知两个神仙在说些什么,赶忙上前见礼想要问个明白。两个神仙只是笑着说“天机不可泄露”,又指点甄士隐:“未来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你就能跳出火坑了。”两位老神仙话音刚落,甄士隐忽然听到一声巨响,猛然醒了过来,忘了大半梦中的事情。
这时, 刚巧奶娘带着甄英莲来了 。 (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名字谐音“真应怜”。此名和下文的四句诗,都暗示了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 甄士隐抛掉了刚才那古怪的梦,抱起小女儿想要出门逛逛。甫一出门,遇见了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僧人指着甄英莲留下了四句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甄士隐隐约明白了这几句话的意思,刚想开口问个详细,道士了然一笑对甄士隐说:“三场劫难之后,我们二人在北邙山等你,一同去太虚幻境。”说完,两个神仙就不见了踪影。
甄士隐还在思索刚才的那些话,住在隔壁葫芦庙的贾雨村此时前来拜访。 (甄士隐、贾雨村二人虽然并非主角,但是作为线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即把真事隐去,留下“假语存”,即为贾雨村,这与二人后来的遭遇也有莫大关系) 贾雨村本来要进京赶考,由于路费不够,只好暂时寄身于破庙之中,靠卖一些字画挣钱度日。甄士隐和贾雨村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门房小厮来报说有一位大老爷来访。甄士隐只好去招待另一位客人,贾雨村只得自行离开。贾雨村正要出门,偶然一回头看见了一个美貌的丫鬟,一打听才知丫鬟名叫娇杏,转念想到自己尚且没有着落,只好把娇杏暗暗放在了心里。
中秋节这天,甄士隐家中宴席刚散,想到贾雨村一人孤苦伶仃,就去隔壁破庙中寻他。贾雨村心中有无限抱负,苦于生不逢时,只好对天长叹。甄士隐正好听到了贾雨村的叹息,称赞他说:“雨村兄抱负不浅!”又主动提出要资助他进京赶考:“十九日是黄道吉日,雨村兄可以收拾行囊 ( náng ) 赴京。”贾雨村欣然接受,二人欢饮达旦。转天早上,甄士隐才醒了酒,本想写几封推荐信让贾雨村捎带着上路,没想到不一会儿小厮就赶来通报,说 贾雨村天还没亮就离开了,只留下一句“读书人不信什么黄道吉日”的话。 (贾雨村受到甄士隐资助,不想着登门道谢,反而立刻离开,可见其人品行恶劣) 甄士隐只好作罢。
光阴似箭,又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家的仆人霍启带着甄英莲去看庙会。不料,就在霍启前去小解的工夫, 甄英莲被人贩子带走了。 (这是两位神仙所说“三劫”的第一劫) 霍启害怕被责骂,趁乱就逃跑了。到了晚饭的时候,甄士隐夫妇发现孩子还没回来,赶忙出门寻找。可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哪里还找得到甄英莲的踪影呢!甄家悲泣之声昼夜不绝。没过多久,到了三月十五,百姓都来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上香祈福。和尚一个不小心致使火起,整条街都接连着烧了起来。 甄士隐家也难逃火灾,被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 ( yuán ) 。 (这是两位神仙所说“三劫”的第二劫) 甄士隐只好带着家眷和银契投奔岳丈封肃家去。封肃盯上了甄士隐剩下的那点财产,每日变着花样地找他讨要。甄士隐寄人篱下,不得不把手头的余资交了出去,加上 思女成疾,身体也日渐消瘦。 (这是两位神仙所说“三劫”的第三劫) 这一日,甄士隐在门口坐着,忽然看到两个神仙前来,霎时放下了执念,跟着他们云游去了。甄士隐的妻子封氏发现丈夫出家,日日以泪洗面。
另一边,贾雨村得了甄士隐资助,上京赶考得中,终于做了个小官。于是,贾雨村四处打听甄士隐的下落,表面上说要回报甄士隐,实际上想要带走甄家丫鬟娇杏。岳丈封肃听说了这个消息,赶忙打发娇杏嫁给贾雨村,换来了不小的一笔钱。贾雨村情场得意,官运却急转直下。因其品行恶劣,不久被人弹劾丢了官,只好继续四处奔波寻找门路。这一日,贾雨村得知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家招聘一位先生教女儿读书,心下暗喜,直奔扬州而来。
贾雨村只教一个女学生,工作格外轻松。又赶上林如海的夫人贾氏病死,那女学生哀痛过甚,不能上课,贾雨村便外出闲逛,正巧在城外遇见了旧友冷子兴。冷子兴是个商人,总去京城做生意,和贾雨村非常投机,几乎无话不谈。贾雨村问道:“京中有什么新鲜事儿吗?”冷子兴笑答:“还真有那么一件与你相干的事情!京中的宁、荣二府与你是 本家 (指同姓同宗) ,虽然架子还在,但是内里大不如前了,如今的儿孙也是一代不如一代!那宁国府的贾敬一心求仙问道,他儿子贾珍也不肯读书,更不要说贾珍的儿子贾蓉了。荣国府的老太太还在,有贾赦、贾政两个儿子,贾政的夫人王氏先生了个儿子名叫贾珠,娶了妻就死了;又生了个女儿,生在了正月初一,这就奇了;又生了个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嘴里就有一块玉,你说这可不是新奇事吗!”
贾雨村连连称奇,冷子兴继续说道:“这含玉出生的小公子,偏偏抓周的时候抓中了脂粉,父亲贾政很生气。这小公子长大了也只喜欢和女孩子一处玩,他还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这子孙怎么能行呢?不过他家的几个女儿跟着老太太长大,都是极好的。大小姐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在宫里做女史;二小姐迎春是贾赦的女儿;三小姐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女儿;四小姐惜春是贾敬的女儿,和那贾珍一母同胞。”
贾雨村又问:“‘春’字有些俗了,之前甄家女儿是按照男子之名排辈,贾家怎会如此呢?”冷子兴答道:“是因为大小姐生在正月初一,叫作元春,后面的姐妹都从了这个‘春’字。你说的那般情况,贾家也是有的。你现在在的林家,夫人就唤作贾敏。”贾雨村笑道:“怪不得这女学生把‘敏’字都读成‘密’字 (林如海娶贾敏生下林黛玉,黛玉把“敏”读成“密”是因为古人要避亲者讳) ,原来是这样!我看她的谈吐不俗,想来她母亲也是不凡,可惜已经亡故了。那贾赦家就没有什么子孙吗?”冷子兴继续道:“贾政有宝玉一个儿子,还有妾室的一个儿子,现在有两子一孙。贾赦家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贾琏,娶了王氏的女儿,他夫人为人称道得很!”贾雨村听了大笑说:“可见我没说错!”冷子兴说:“对错都是旁人的事情,你我只管喝酒就好了!”二人久别重逢,心中愉快,禁不住多饮了几杯。
阅读思考
这一章是《红楼梦》的开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对照而写的两个人物,分别谐音“真事隐”和“假语存”。甄士隐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大火、岳父刁难种种坎坷,最终出家,也暗示着本书主人公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贾雨村渴望功名,一考即中,后被弹劾丢官,又跑到林如海家教书。作者借他和冷子兴之口,简单地介绍了贾府的大致情况,为下文作了铺垫。
导读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之一,与贾宝玉是姑表兄妹。这一章是她的首次出场,也是宝黛故事的开始。本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线索,通过描写她与贾府众人见面的三个场景——见贾母、见王熙凤、见贾宝玉,勾画出《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贾雨村见天色渐晚,害怕城门关了无处落脚,便与冷子兴结账回去。走到半路,贾雨村听到后面有人唤他姓名,回头一看,正是昔日同僚张如圭。张如圭是扬州本地人,面带喜色:“雨村兄大喜!我听说京城那边准了起用旧员的奏折!”冷子兴听了张如圭的话,献计贾雨村说:“不如烦请林如海带个话给京城中的贾政,再请贾政……”贾雨村明白了冷子兴的意思,赶忙回家找来 邸 ( dǐ ) 报 (中国古代 用于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核实消息真假。
转天一早,贾雨村就来见林如海说明此事。林如海说:“那真是巧了,我夫人去世,京城中岳母家怕小女无人教养,想要接走我这个女儿。我正想用这次的机会报答一下雨村兄对我女儿的蒙训之恩。雨村兄稍候,我托 内兄 (指妻子的哥哥 ) 打点的书信已经写好,费用也已准备妥当,这就拿来。”贾雨村一边连连道谢,一边又问道:“不知您的兄长现居何职?晚辈唯恐打扰人家公事。”林如海笑道:“两位内兄都是荣国公的孙子。若要论起来,与您还是 同谱 (指同宗族) 。大内兄名赦,字恩侯,世袭一等将军之职。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并非那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所以我才写信托付此事。”贾雨村听了这话,放心了不少,又向林如海道谢。林如海接着说:“已经定下了初二那天送女儿去京城,雨村兄不如一同前往。”贾雨村点头答应,面色如常,心下却十分得意。贾雨村教的那个女学生名叫黛玉,她身体刚好,本来不愿意离开父亲,但是外祖母让她务必要去,她一边流泪一边告别,随着奶娘和荣国府来接她的几个婆婆登船而去。贾雨村则带着两个书童,坐另一艘船,与黛玉一同前往。
这一天终于到了京城,贾雨村先整理好自己的衣着容貌,带着书童, 拿着宗侄的名帖投去荣国府。 (之前林如海说贾雨村与宁、荣二府是“同谱”,贾雨村为了拉近关系,也借着这个名头来拜见贾政,以求达到自己再度做官的目的) 贾政之前已经看到了妹夫林如海的书信,马上着人将他请进屋里来。贾政本就喜欢读书人,又见到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再加上妹夫林如海的推荐,因此格外优待贾雨村,不日就给他谋了个应天府的官职候补。 不过两个月 ,贾雨村就拜别了贾政,正式走马上任。 (一般人从候补到正式上任需要很长时间,这里特别点出“不过两个 月”,可见是贾家在朝中的势力给贾雨村开了“绿灯”)
另一边,黛玉那天弃舟登岸,坐上了荣国府来接的轿子。黛玉想起母亲曾经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来接她的这几个仆妇吃穿用度已经不凡了,因此 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恐怕被人耻笑。 (足见黛玉心思细腻,性格敏感) 走了半日,忽然看见街北有两个大石狮子,三间镶着兽头的大门,正门上有一匾 ( biǎn ) 额,写着“敕 ( chì ) 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心里想到,这应该就是外祖母家的长房了。轿子继续往西,不多远路,照样是三间大门,就到了荣国府。轿子不进正门,从西边的角门进去,大约走了一射之地,便停了下来。抬轿的轿夫都退了出去,换来几个十七八岁的小厮抬轿子,还有一众仆妇随着轿子,行到一垂花门处停下。 小厮都退了出去,仆妇才把轿帘掀开,扶着黛玉下轿。 (写出贾府规矩森严)
黛玉扶着仆妇的手,进了垂花门,目光所及皆雕梁画栋,两边是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 ( jī ) 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鬟,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说什么时候到呢,可巧这不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门帘,向屋里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刚刚进到屋里,就看到两个丫鬟搀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妇人迎上来,便知道这就是她的外祖母。黛玉还没来得及行礼拜见外祖母,就 被她外祖母一把抱入了怀里。老妇人一边念着“心肝儿”一边哭起来。 (黛玉是个失恃的幼女,贾母此举标志着黛玉在祖母心中的地位,体现出祖孙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 屋里站着的人也无不掩面而泣,黛玉也禁不住落下泪来。祖孙二人哭了一阵,经众人慢慢劝解方止住泪水,黛玉这才正式拜见了外祖母。 这位外祖母,就是冷子兴所说的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二人的母亲。 (由此开始,作者从黛玉的视角一一介绍贾府的重要人物)
林黛玉
贾母向黛玉分别介绍了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珠大嫂子李纨 ( wán ) ,黛玉一一行礼拜见。贾母又让人叫来家中的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小姐,与黛玉一一见过。屋里众人都互相认识之后,又都回了各自的座位上说话。说到黛玉的母亲由病到丧的过程,贾母免不得又伤感起来说:“我这些儿女,最疼爱的就是你母亲,可是她先我一步走了,连面都不能见到,现如今见到了你,我怎么能不伤心!”于是又呜咽起来。众人赶忙宽慰祖孙二人,这才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岁虽小,但言谈举止不俗,只是身体弱不禁风,问道:“平常都吃些什么药?需不需要大夫常来医治?”黛玉回答说:“我自小时候起就是这样,从能吃饭就不曾断过吃药,父母也曾为我请来名医诊治,可惜开了多少药方都不见效。我三岁的时候,一个和尚来了说要带我去出家,父母不舍得。那个和尚就说 以后不能听到哭声,也不能见除了父母之外的外姓亲友,才能一生平安。 (这里说和尚嘱咐黛玉不可闻哭声、不可见外人,实际上是为她香魂早逝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个和尚疯疯癫癫的,也没人理他这些不经之谈,如今我就还是吃着人参养荣丸。”贾母听罢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把你这一份也带着。”
话音刚落,只听后院中有人笑,高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不知道这是谁,能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仆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得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黛玉赶忙起身迎接。贾母见到来人,笑着说:“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边都叫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如何称呼,众姐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然不认识,但是也曾听母亲说过,大舅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侄女,名叫王熙凤。黛玉忙唤“嫂子”。
王熙凤拉着黛玉的手,细细打量了她一遍,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天才算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哪里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分明就是嫡亲的孙女,怪不得老祖宗天天念着。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用帕拭泪。贾母道:“我刚止住眼泪,你可不要再让我伤心。你妹妹远道而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不要再提了。”王熙凤停了,忙转悲为喜道:“哎!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拉过黛玉的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下人们有什么不好的,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仆妇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是王熙凤的首次出场,先是从外貌出发,勾勒出了一个尊贵的少妇形象;然后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 出她工于待人接物,善于恭维奉承;再配上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读者眼前仿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
说话时,下人们已摆了茶果上来, 王熙凤亲自给黛玉拿了茶和果来。 (王熙凤作为黛玉的嫂子,按理不该给她亲自“端茶倒水”。王熙凤这一“反常”的举动,表现出她善于见风使舵的一面) 王夫人见缝插针,问王熙凤道:“下人们的月钱发过了吗?”王熙凤道:“月钱已发完了。 我刚才带着人去找缎子,找了很久也没有见到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 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熙凤看似说到的只是王夫人让她寻找衣料的结果,实际上是交代她在贾府众人迎接黛玉这一场合迟到的原因) 王夫人道:“有没有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该给你这妹妹去裁几身衣裳,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可别忘了。”王熙凤道:“这倒是我想到了的,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目,没问题了就给妹妹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贾母让邢夫人带着黛玉去见大舅舅贾赦,晚饭的时候再回来。黛玉跟着邢夫人回去,大舅舅贾赦却捎人带话来说害怕伤心,暂时不愿与她相见,并嘱咐了几句。黛玉这才拜别邢夫人,回王夫人那里见二舅舅贾政。王夫人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等他回来再见吧。你三个姐妹都是极好的,以后你们就一起念书认字学针线。但还有件不大放心的事情,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到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点你就看见了。你这些姐妹都不愿意沾惹他的,你以后也不要理他。”黛玉在家里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名叫宝玉,极其厌恶读书,最喜欢和女孩厮混,便说:“舅母说的是不是衔 ( xián ) 玉而生的那位哥哥?我在家就听过母亲提起,说他在姐妹中是极好的。况且男孩自然是别院而居,我怎么去沾惹他呢?”王夫人又与黛玉说了一会儿话,就有丫鬟来回话:“老太太那里传饭了。” (通过先抑后扬,为宝玉的第一次出场设置了悬念,让人想要一看究竟)
于是,王夫人赶忙带着黛玉去贾母那里用饭。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才开始摆放桌椅。贾珠之妻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 ( zhù ) ,王夫人进羹。贾母坐在正面的榻上,两边有四张空着的椅子,王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 黛玉推让不肯落座。 (在黛玉的视角中,这里有四张椅子,王夫人、王熙凤、李纨是她的长辈、兄嫂,古代又多以左为尊,因此不敢轻易落座) 贾母笑道:“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人,应该这样坐的。”黛玉这才坐下来了。迎春姐妹三个也都过来依次落座,迎春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手第二,惜春坐右手第二。伺候的仆妇丫鬟虽然多,但是连一声咳嗽都听不见。
一顿饭结束,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听从父亲的教导,在家里从不饭后立即饮茶,而贾府这里许多事情不合从前在家里的习惯,也不得不一一改过来,因而也接了茶。丫鬟又捧过漱盂 ( shù yú ) 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黛玉洗完手,又有丫鬟捧上茶来,这一次才是饮的茶。贾母让王夫人、王熙凤、李纨等人各自回去,又问黛玉念过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还未开口,就听见一阵脚步声,外面的丫鬟来回话:“宝玉来了!”只见一位面如冠玉的公子进来了,正是宝玉。黛玉心下却暗暗吃惊:“ 怎么感觉在何处见过?竟然这样熟悉! ”贾母吩咐宝玉道:“先去见过你娘再过来!”
宝玉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换了身衣裳回来了。宝玉看见多了一个姐妹,忙凑上前去仔细打量,见其正是:两弯似蹙 ( cù ) 非蹙罥 ( juàn )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 yè )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宝黛二人初次见面,却都觉得曾经见过,正应“木石前盟”) 贾母笑道:“胡说!你妹妹今日刚来,你怎会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妹妹,但是我看着妹妹面善,心里就把妹妹当作旧相识了,今日就是远别重逢,这也未尝不可。”贾母笑道:“好啊!若是如此,你们就更加和睦了。”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问道:“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 ( pín ) 颦’二字。”探春便问“颦颦”二字出自哪里。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妙哉!”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 (历史上并不能找到《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可以说是出自宝玉的杜撰,可见他的离经叛道。下文探春点明这个说法是宝玉编来的,宝玉并没有正面回答,也从另一角度坐实了这一说法)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难道只有我杜撰的不行吗?”又问黛玉:“妹妹有没有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琢磨着,应该是他有块玉,才来问我有没有,答道:“我没有那个。那玉是一件稀罕物,哪里是人人都能有的。”
宝玉听了,霍然起身,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稀罕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东西了!”吓得众人都站起来赶着去捡那块玉。贾母急道:“孽障!你生气就生气,怎么能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只有我有这块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编了个黛玉的玉随着母亲葬在地下的理由来哄宝玉,又从丫鬟手上接来玉给他戴上。宝玉听贾母这样说,也就不再多事了。
贾母又命黛玉住碧纱橱,让原本住碧纱橱的宝玉先挪到暖阁里面去,宝玉却说:“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住就好了,何必来闹老祖宗!” (碧纱橱、暖阁都是指贾母房中隔出来的单间) 贾母同意,先让自己身边的丫鬟鹦哥去伺候黛玉,还命人按照迎春姐妹的规格给黛玉添置人手。入夜,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袭人见黛玉还没睡下,以为是想家难眠,举着灯来探望。鹦哥解释说:“林姑娘说今天才来,你们哥儿就要摔那玉。这幸好是没摔坏,若是摔坏了,便是她的错了,这才伤心不已。”袭人劝慰说:“姑娘可不要因为这个就难过,未来还有比这更让人笑话的事情呢!那玉是他一出生的时候嘴里衔着的,上面还有现成的孔眼,我拿来给你看看。”说着,袭人就要起身去拿玉。 黛玉擦擦眼泪 ,赶忙制止说:“夜深了,明天再看也不迟。”袭人又坐下和黛玉说了一会儿话,二人才各自睡去。 (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用眼泪来还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浇灌她的甘露水,这是第一次“还眼泪”)
阅读思考
黛玉母亲去世,离开父亲孤身进京,这一章我们就通过她的眼睛观察到了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本章核心人物有三: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首先出场的是黛玉,众人眼中的她体弱、有自然的风流态度。随后出场的是王熙凤,本章刻画出了一个张狂泼辣、精明奉承的美少妇形象。最后出场的是宝玉,他是众人嘴里的“混世魔王”,也是黛玉逃不开的“情劫”,一出场就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荒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