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明时代

1329—1330年 元明宗天历间,梁有奉敕历山东、河南、河北,拓石刻3万余通汇进,类其副本为200卷,题曰《文海英澜》。 (参看张政烺:《中国考古学史讲义》,见《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第367页)

1341年 元顺帝至正元年,朱德润著《古玉图》成书。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考古学》卷“《古玉图》”条;参看张政烺:《中国考古学史讲义》,见《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第372页)

1345年 至正五年,定居于浙江鄞县曾任东湖书院山长的色目人葛逻禄迺贤,访古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各地,着重对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进行考察,并注意访求古刻名碑。这是接近现代考古调查的一种考察,实属难能可贵。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著成《河朔访古记》16卷。原书不存,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134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考古学》卷“《河朔访古记》”条;参看张政烺:《中国考古学史讲义》,见《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第367—369页)

1388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曹昭著《格古要论》3卷成书。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文物鉴定专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考古学》卷“《格古要论》”条)

1588年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采取徽州版刻技术刻印的泊如斋本《三古图》刊成,内容包括《考古图》《博古图》和《古玉图》,图形和纹饰都印制精良。 (参看张政烺:《中国考古学史讲义》,见《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第371页)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赵崡著《石墨镌华》8卷成书。其最大贡献是,开始重视古代少数民族死文字碑刻,书中著录有《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和《元蒙古字碑》。( 参看张政烺:《中国考古 学史讲义》,见《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第369—370页) DnrI0o28kpHJIC1qdgxCM1aCpOGOmOs/VucPwBlTevI112ycdQZ3BKXW2uwwXi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