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蒋畈的第一个秀才

我的祖籍在浙江一个叫浦江的地方。明代中叶,祖上由金华东乡洞井迁移到浦江南乡的这个叫蒋畈的村落。这里最初可能是蒋姓家族的吧,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有外姓人口来此落脚定居,就像我们曹家。

从明到清,在这个闭塞的山村里,在世代依循日出劳作、日落歇息的穷乡僻壤中,蒋畈的曹家,靠几亩薄地、些许山林,温饱而已。三百年间,祖祖辈辈竟没有一个识字的人。直至清末,我的祖父(我们习惯称“爷爷”)曹梦岐,一个不愿认命的普通农民的儿子,发奋自学,还去金华府参加童试,这是蒋畈曹家三百年来的第一次,爷爷竟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秀才。之后,踌躇满志的爷爷又去杭州府参加乡试,虽未中举,却让他走出山沟、见了世面,有机会接触到晚清末期的维新思潮,尤其是“教育救国”的思想,最是让他感受深切。他觉得,农村里的人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不仅因为农村穷,更因为农村人没有文化。由此,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思考:在家乡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实实在在地“教育救乡”。他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回到老家,走上在农村办学的人生道路。

1902年的春天,爷爷在自家的橘园里创办了“育才学堂”,招收邻近村民的孩子,在当地开启了乡村平民教育之先河。随着学生日渐增多,他又把校舍搬到通州桥头的观音堂里。他的办学理念也有悖于传统社会习俗:首先,育才学堂男女学生兼收,让女孩上学,这在当时当地也是“出轨”的行为。其次,他的教学方式不是照搬传统的私塾,而是面向农家子弟的半农半读学校,学生们半天识字读书、半天学习劳作;男生开荒种地学干农活,女生学养蚕缫丝,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办学方式,能让更多的家境不好的农村孩子得以上学读书。

除了常规的学习、劳动,爷爷还注重让学生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农忙季节,爷爷会用自家的茶叶烧了茶水,带着学生们在通州桥——乡里的一座古老的廊桥上设摊,免费提供茶水给来往下地劳作的老乡。家乡的社会风气不好,赌博盛行,育才学堂不仅宣传、提倡禁赌,身材瘦小旳爷爷还带着学生们进入赌场掀赌桌!一介书生,如此大胆且出格的行动,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育才学堂在当地的社会影响。育才学堂不仅让农家孩子有书读,而且对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风气转变产生了积极作用,实践了年轻秀才的“教育救乡”之理想。

爷爷办学是不收学费的,尽管如此,学生们仍须自带午餐到校,所以我的小脚婆婆(我们老家称祖母为婆婆)就要给学生们做饭。有些路远的学生,还得住在学校里。我的婆婆一字不识,一个地道的农村劳动妇女,嫁了秀才的她,信任崇拜丈夫,知道念书很重要,有文化很重要,所以起早摸黑、手脚不停地劳作着,尽力为爷爷分担学校的杂务。

爷爷倾家办学,终因积劳成疾,54岁就去世了。当地百姓传说他是“被上天召去当城隍爷了”!由此可见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敬意。

爷爷从教近28年,亲手培育农民子弟数百,不少学生后来走出小山村,走向全国各地。有一年我去浦江老家探亲,返沪时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穿蓝布长衫的长者,容貌清秀,说自己是从台湾回来的,聊起来竟是当年育才学堂的毕业生,回来探访母校。他说海外有好多育才学堂出来的学生。育才学堂先后培育弟子千余人,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陶行知先生是众所周知的著名教育家,爷爷在育才学堂实践的办学理念,与在其后25年(1927年)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办学思想非常相近。曾经是育才学堂的学生、后任晓庄师范校长的王琳曾说:“梦岐先生是乡村生长、带泥土气息的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呢,是飘洋过海、吃过洋面包的曹梦岐,着眼乡村文化,注重生活教育,行而后知,实践躬行,都是相同的。”

不仅在办学方面,生活中的爷爷也是对社会变革积极响应且言行一致的人。中华民国初始,改阴历为阳历,废跪拜为鞠躬,爷爷就让家人按新的礼节生活,不向人跪拜,也不接受他人跪拜。但是这并不容易,尤其是我们老家那样的穷乡僻壤,因此也生出种种尴尬。譬如元旦新年之际,爷爷隆重地到亲友家拜年,搞得人家措手不及;旧历春节到了,爷爷不让我婆婆按旧时习俗准备过年的东西,亲友来家里贺年,不免让婆婆捉襟见肘、尴尬应对了。如此坚持了三年,大概爷爷也觉得新规有违民意很难行得通吧,只好妥协了。

虽然我出生时爷爷已过世多年,我与他老人家从未在人世间有过交集,但是在我的成长中,因为婆婆,因为父辈,因为蒋畈的乡里乡亲,从他们的口口相传中,我的心里始终驻有爷爷正直、坚韧的形象,我的脑海里会不断浮现出那个矮小、瘦弱秀才的“高大背影”。 ga1ylXnN2VHt5w2rnA1cC+viL0PwldR8z2VMT+kWkDG4mkVSpVR+XXXbQrSin2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