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了解孩子

我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的父母是否了解你?”

班上30名孩子的回答竟然出奇地一致:“我的父母一点儿都不了解我。”

看到孩子们这样的答复,家长们是不是会迫不及待地喊冤:

“我怎么不了解他?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儿什么,我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还不了解她?一个整天就知道看动画片的小丫头。”

“孩子是我生的,他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吗?”

……

听家长说得这么理直气壮,好像他们对孩子真的了解得挺透彻似的。然而事实真是那样吗?我看不见得。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自以为非常了解孩子心意的家长为孩子报了一项特长班,但孩子却对上该特长班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自以为对孩子了如指掌的家长给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孩子却把家长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自以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的家长,面对孩子忽然之间的闷闷不乐百思不得其解。

当家长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迷茫时,你还敢自信地说自己对孩子非常了解吗?当家长再也猜不透孩子的心思,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状况束手无策时,你还能说自己了解孩子吗?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了解?知道孩子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爱玩儿什么、高了、胖了、高兴了还是不高兴了,就算对孩子了解吗?不是的。知道这些,只能说明你是个爱护孩子的家长,并不足以说明你是位优秀的家长,甚至可能连合格都称不上。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想评价一个人,光是看一个人的外表肯定不能轻易下结论,只有与之深入相处,对他的内在世界与精神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才可能对这个人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进而明白自己该如何与之相处。

其实,在了解孩子的问题上也是这样,家长如果总是抱着一种“我很了解你”的高姿态,就不可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可能对孩子做到充分的了解。一个对孩子不够了解的家长,是很难做到对孩子因材施教,做好家庭教育中自己该做好的那些工作的。

这就好比下棋,你对对手的棋路、对手的心理、对手出棋的习惯揣摩不清,就会在落子的时候心中没底儿,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对手的棋招。对应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不能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当孩子身上出现状况时,我们就会束手无策。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主动去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哪些方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方法一:了解孩子的优缺点

和一些家长就这个问题进行沟通时,我听到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我家孩子哪有什么优点,整天就知道玩儿,调皮捣蛋,真是让人头疼死了!”

“我家孩子干什么都不用人担心,无论他去做什么,我都放心得很!”

一类家长说起孩子时一脸痛苦之色,好像自己的孩子真的一无是处;一类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一脸自豪,好像自己的孩子就是无可挑剔的完人。

面对家长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常常会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们:如果你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那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就会大受打击;相反,如果你总是盯着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则可能因为你的赞美而有些飘飘然,进而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只看孩子的优点,或是只看孩子的缺点,显然都是不科学的。每个人都有让别人羡慕的优点,同时也有一些缺点,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家长在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时,如果总是偏于一面,对孩子的认知就可能走进“死胡同”,对孩子的了解也很难做到科学和全面。

家长为什么会钻进这样一个对孩子认知的“死胡同”?进一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好还是不好,并不是根据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而是被自己的主观情绪所左右。换言之,家长在看待、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会掺杂进自己的好恶,如果孩子能够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做,什么事都能做得让家长满意,那么在家长眼中,他就是无可挑剔的好孩子;反之,孩子在家长眼里就会一无是处。

很显然,这种评判孩子的标准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家长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保证对孩子优缺点的了解是全面的、对孩子的评价是公正的呢?

家长不妨采取这样几种方式:

◆多问一问孩子身边的人(这些人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孩子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或者缺点,用笔记下来;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不要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公正地评价孩子;

◆发掘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能是缺点,也可能是优点;

◆如果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不妨让孩子自己说出几项优点来弥补一下缺点。不要打断他的话,把他说出的优点与他自身实际相比较,看是否属实;

……

当家长能够用心地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上的优点或者不足,也就能够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了。

方法二:明确孩子的个性如何

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像是充满朝气的精灵,古灵精怪,让人在喜欢的同时又有些头疼。喜欢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像是刚刚升起的太阳,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头疼的是,这些孩子个性迥异,就像是一块块璞玉,需要我们耐心地打磨,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这块“璞玉”受到损害,难以成器。

每次说到这里,有些家长就会不胜感慨:

“是啊,我家孩子就是个性太倔,我们说什么他都不配合!”

“我家孩子胆子太小,让他做什么都不敢!”

“我家孩子倒是胆儿贼大,不过做事太莽撞了!”

……

听着家长们或无奈,或气愤地说起自己家的孩子,我常常会告诉他们:面对孩子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家长一味地着急、抱怨是没有用的,只有对孩子的个性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保证我们在打磨这块“璞玉”的时候,不至于犯一些有违孩子本性的错误。

那么在小学阶段,孩子身上显著的个性特征都有哪些呢?

通过我与孩子们多年的接触,我认为孩子的个性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个性特征与消极的个性特征。

(1)积极的个性特征。

自信、有毅力、反应敏捷、有原则、谦虚、合作、适应能力强、积极乐观,等等。

(2)消极的个性特征。

暴躁、嫉妒、任性、孤僻、怯懦、自卑、狭隘、神经质、屈从、没有主见,等等。

孩子身上具备积极的个性特征,对他今后的发展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的个性特征,家长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知道孩子的习惯有哪些

在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习惯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灭一个人。”当然,前半句说到的习惯是指好习惯,而后半句说到的习惯则是指坏习惯。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成人,同样也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不知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曾注意过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

有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东张西望,而他做作业的效率也往往不高;

有的孩子生活没有条理,一会儿铅笔找不到了,一会儿作业本找不到了,无论做什么都是一团乱麻;

有的孩子学习非常有规律,坚持不懈,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有的孩子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看到这些习惯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你想到了什么呢?你是否意识到习惯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孩子拥有好习惯还好,如果孩子拥有的是坏习惯,作为家长就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将孩子这些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将孩子们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坏习惯总结成这样几点:

(1)粗心马虎:粗心大意,马虎粗糙。孩子在各种练习中经常会犯低级错误,总出现漏写、错写等错误。

(2)磨蹭拖沓:做事总是拖拉,效率不高,往往表现为学习不够专注也不能持久,写作业时总爱边写边玩儿。

(3)随意杂乱:做事缺乏条理,虎头蛇尾。学习及生活用品随意乱放,丢三落四,经常东找西找,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效率低。

(4)懒散任性:个性不稳定,易受干扰。上课时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随便讲话,小动作多,容易迷恋上网,等等。

(5)依赖性强:不能或不愿意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总想让家长介入或帮助,出了问题也不积极应对。

(6)被动应付:需要家长或老师督促才肯学习,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不交作业,学习上有问题也不爱提问。

(7)浮躁毛糙:上课一听就以为懂了,其实没有真明白;有些题目一看简单就忽略不做,可是一做往往就不会;拿到题目不审就去做,没有良好的解题习惯;作业一多就烦,家长一说就烦;考试发挥不稳定,经常会失常。

(8)爱找借口:凡事出了问题总爱找借口,爱说“我以为”“如果”“本来”“要不是”“没有办法”“反正”“没想到”“我保证”“以后注意”等,或者干脆说“我不知道”。

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我们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去了解。发现孩子有某种不良的习惯时,千万不要漠视它,更不要觉得孩子身上有一点半点的毛病无所谓,不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什么大影响。

事实上,任何一种不良的习惯,都可能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磨蹭拖拉、粗心马虎、爱找借口、依赖这几种,说实话,在我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中,还没见过哪一个有这些不良习惯的人最后能够成功的。所以,家长一旦了解到孩子有什么不良的习惯,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纠正得越早,对孩子越好。 hfSTjz3r4y4W0QtIDZekb97hKYUc06b7Va5+4DTHLggzJBETdsja7XOCZldm0H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