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了解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一说起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很多家长都会不以为然地告诉我:“还能是什么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呗!”

的确,一说起关系,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血缘上的这种亲子关系,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自己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把孩子放到了一个怎样的位置?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

而这一点,才是家长们真正该注意、该思考的问题。

每当听到我这样说,也有一些家长会表示不解:“我们只要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就好,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

要我说,了解这些的用处可大了。你若是不知道,你和孩子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就不可能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

我到一位学生家做家访时所看到的一幕,或许能给大家以警示:

我正和家长说着话的时候,孩子从书房里走了出来。

一看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书房里学习,家长眉头皱了皱,对着孩子不耐烦地一阵呵斥:“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没写完作业不准出来,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是不是?”

孩子不高兴地瞥了家长一眼,似乎有话想说,但碍于我在场,强忍着没说,脸色却不大好看,闷闷不乐地转身又回到了书房,在走进书房的那一刻,我听到他嘟囔道:“做什么都要管,真是烦人!”

望着孩子有些落寞的背影,再看看家长一脸余怒未消的样子,我不禁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担心起来。如果家长总是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强迫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孩子今后的发展状况会怎样?

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没有能力反抗家长,会服从家长的意志,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随着他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长期在家长威压下形成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就可能造成无法收场的局面。而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就是家长没有提前了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没有尝试过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

如果家长已经意识到了了解自己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好好问一问自己:我与孩子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

从教多年,我曾教过很多孩子,也接触过不少家长,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将亲子关系大致归纳成这样几种:

(一)财产拥有型。

这一类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可以对其任意支配。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对待孩子,如批评、指责孩子,指挥、命令孩子。他们的一个顽固的观点是:孩子是我的,我有随意对待孩子的权利。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思想,不考虑孩子的情感,孩子的任何反抗都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愤怒行为,孩子所要做的只能是服从。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失去了独立和个性,成为被动服从的机器。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

(二)反向型。

正常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导地位,是这种关系的支配者,决定着这种关系发展的方向。但是,反向型的亲子关系则相反,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处于支配地位,父母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是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满足,一切都由孩子说了算,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霸王”。

(三)冲突型。

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亲子双方经常会因为某些事情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冲突。父母攻击孩子,孩子反击父母。这种攻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身体攻击:父母体罚孩子,孩子攻击父母;

言语攻击:父母用刺激性词语责骂孩子,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

心理攻击:父母用冷落、讽刺以及心理折磨等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则对父母表现出很明显的逆反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激怒父母,甚至通过犯罪等方式来报复父母等。

(四)和谐型。

当然,在所有的亲子关系当中,还有这样一种理想的类型:和谐型。

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发言权。父母凡是要做出与孩子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学者郝林的研究指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严重者会患孤独症。

教育界一些学者在对一些学生家庭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孩子往往通过许多方式回避家庭,如撒谎、与父母敌对等。相反,良性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因此,家长在了解了自己与孩子到底是何种关系之后,尝试着去改变现在的状态,逐步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改变那些不良的亲子关系呢?

方法一:财产拥有型——赋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在与一些财产拥有型的家长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曾这样问他们:“如果家长长期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面对我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迷茫:“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做,完全是为了他好,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的确,很多把孩子当成自己附属物的家长都会持有这样的论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就要按照我的意志来,如果孩子不听话,我就会生气,就得斥责他!

可是,家长在这样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对待孩子的后果呢?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家长总是强制性地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于孩子的身上,就可能造成这样两种结局:

其一,孩子失去自己的想法,变得毫无主见,什么事情都要靠家长安排;

其二,在家长这种长期威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就会被扭曲,等他渐渐长大之后,会变得叛逆、孤僻、暴躁、不合作。

看看吧!无论哪一种结局,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财产拥有型的家长,从现在开始转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积极营造良性的亲子关系,就是你在当下最该做的。

具体来说,财产拥有型的家长在改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呢?答案是,对孩子适度放权,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我身边就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和很多家长不同,我从来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从来不会强制孩子完全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事。相反,在家里,我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决定一些事情,让他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安排。

比如说,放学之后的时间怎么利用,每周必须做好哪几件事情,自己房间的东西如何放置,等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我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显得成熟得多,既独立又有主见。

瞧一瞧,这就是让孩子自己“飞”与家长“牵着”孩子“飞”的区别。孩子自己“飞”固然有找不到方向的可能,但在迷茫之后,完全有可能重新起航;但若是家长一直“牵着”孩子“飞”,那么孩子就很可能在家长的牵引下变得被动消极,甚至是完全丧失“飞翔”的能力。

家长们若是明白了这些,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要懂得对孩子放手,并切实赋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

方法二:反向型——家长要树立自己的权威

同第一种情况相反,这种类型的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比如:

孩子看到了最新流行的玩具,向家长要,家长二话不说,就会满足孩子;

孩子闹情绪,不想去上学,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一次两次不上学没关系,纵容孩子;

孩子在饭桌上挑食,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家长就会赶紧问孩子想吃什么,再去给他做。

时时处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重心,一切以孩子满意为宗旨,就是此类型家长普遍的特点。家长总是围着孩子转,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爱孩子吗?从生活中各种真实的事例来看,显然不是。

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树苗,没有经历任何挫折与风雨,也就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家长总是纵容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就可能让这棵树苗长歪、长偏。

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然而忽然有一天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因为自己对他的爱与呵护成长得更加优秀,反而有越来越不如别人的趋势,我们的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是否会因自己对孩子的放纵而后悔呢?

所以,家长朋友们,为了避免我们自食纵容孩子的恶果,从现在起,拿出家长的权威,不要再纵容孩子、由着孩子,不要再无原则地围着孩子转,相信,你的转变也会带给孩子转机。

对此,家长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尝试转变:

◆对孩子无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家长不要包办;

◆当孩子遇到问题,想要你来帮助的时候,先让他自己去尝试解决;

◆当孩子向你撒娇、耍性子时,不要轻易迁就他。

方法三:冲突型——改变你看问题的视角

“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在一次家长会上我问在座的家长。

很多家长给我这样的回答:

“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家长为他好,不听话!”

“孩子还小,不知道好歹,等他大一些应该就会好了!”

“孩子太调皮,我看他就是欠收拾!”

……

听着家长们各自发表着自己的高见,我又问了家长们一个问题:“难道说,错全部在孩子身上吗?”

我的话一说完,很多家长沉默了,他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则露出了一丝惭愧的神色。看着家长们的这些表现,我心里也清楚了他们的答案。

的确,在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家长总莫名地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势,与孩子相处时就会生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果和孩子发生了冲突,认为错的一定就是孩子。

可事实上,孩子并不是任家长揉捏的泥娃娃,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家长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孩子,就会对孩子的诸多行为看不惯。

没有谁一直都是对的,也没有谁一直都是错的。在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是这样,家长不一定每次都是对的,如果仗着自己的家长身份就对孩子蛮横干预,那么孩子会不服气,会和家长顶牛,也就没什么可意外的了。

所以,如果在你与孩子相处时,经常爆发“冷战”或者“战火纷飞”,那么是时候改变一下你的观点了——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一位尝试过这个方法的家长这样感慨: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有幸听了一位资深教育专家的讲座,其中有一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孩子虽小,也需要家长的尊重。听完这句话,我想到了很多:是啊,在我斥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可曾想过孩子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事情呢?我可曾尊重过他的想法?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深思,在与儿子相处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自己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想法……从我这么做之后,我对儿子的行为渐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说,儿子想要出去玩一会儿,是因为他学习累了,想要放松一下;儿子早上起得迟了,是因为晚上没有定闹钟,等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对孩子不再横眉立目,孩子也渐渐消除了对我的敌意。我和儿子又恢复了以前那种其乐融融的亲子氛围。

的确,孩子虽然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如果家长能够换一种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你再看待孩子的言行时,就不会总是挑剔指责了。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孩子身上真有不对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家长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纠正了。 XWrPPJgPFbTWd8Ymowbw748v+snQNy3UDP4DvnBOL285T1qIgu4Q704VmGp62+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