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了解孩子

我想问家长朋友这样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怎么不了解?难道会有其他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样的问题,我在家长会上也提出过,许多家长信心十足:孩子是我生的,我和他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怎么会不了解孩子呢?而且,许多家长还能随口说出孩子的以下情况:身高,体重,喜欢吃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的成绩在班里的排名,最要好的朋友是谁……

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的这种自信不无道理。我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孩子近期有什么安排吗?

孩子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很自信还是较为软弱,你是否非常清楚呢?

孩子的理想是什么?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孩子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快乐还是不快乐?

……

对此,相当一部分家长便支支吾吾起来。

事实上,大部分家长并不十分了解孩子。如果不信,你不妨回想一下,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话?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钱给孩子报了辅导班、兴趣班,孩子却一个劲儿地嚷嚷着不想去上……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问题就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

是的,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要和身体状况非常了解,但这远远不够。道理很简单,如果家长仅仅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不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个性特征等,就会造成家长无奈和孩子无助的状况出现。这样一来,孩子吃饱了穿好了又有何用呢,我们的教育还是不够成功啊!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家长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从教多年,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幸福的孩子是被父母了解的孩子,很多人的成功源于早期教育者的细心观察和悉心培养,因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都有某些潜能。

当今社会,很多种职业都需要有上岗执照。其实为人父母者也需要有“上岗执照”。只想着让孩子锦衣玉食的父母是不合格的,是拿不到“上岗执照”的;只有深入了解孩子,这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才有资格领取“上岗执照”。

那么,具体而言,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哪些情况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家长去关注。

方法一: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在平时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我总会强调:要多去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巩固和强化优点,逐步改正缺点,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家长对孩子优缺点的看法不一,其中包括这样两种:

第一种:孩子无缺点。在这类家长的眼中,孩子完美无缺,根本找不出任何瑕疵。

第二种:孩子无优点。在这类家长看来,孩子简直糟糕透了,身上有数不清的缺点。

要我说,这两类家长的看法都太极端。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很多时候优点和缺点相随相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孩子也不例外。

此外,如果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只看得到优点或是缺点,这对教育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只看到优点会导致溺爱现象的发生,只强调缺点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对家长们说:“世上没有无缺点的孩子,也没有无优点的孩子,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就用放大镜去看。”

的确,在放大镜下,任何事物都会被放大很多倍,用放大镜一看,孩子的优缺点就一目了然了。

用放大镜了解了孩子的优缺点之后,我们就该来做这样一件事:巩固和强化孩子的优点,逐步改正孩子的缺点。

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孩子上初中后,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把孩子的优缺点都列了出来,并相应地给孩子指出了如何去强化优点、改正缺点。孩子看了以后,照着妈妈教给的方法去做,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优秀了。而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孩子也对妈妈充满了感激。

初中阶段的孩子,表面上看他们已经长大了,但实际上还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比如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并不是很了解,由此也就谈不上强化优点和改正缺点。这时候就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

方法二:了解孩子的个性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孪生兄弟或姐妹也是如此。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就必须遵循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必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呢?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较为常态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仅体现在这个人的信念、理想、世界观上,也体现在这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所以心理学中也称之为“个性品质”。

我们平时在与别的家长或者亲戚朋友聊到孩子时,可能会从对方的口中听到这样一些词:爱冒险、自信、反应快、稳健、坚韧、有原则、为人着想、谦虚、合作、变通、适应性强、爱好和平、骄纵、冲动、过于小心、刻板、固执、否定自己、自贬、屈从、前后不一、没有主见、软弱,等等,其实这就是在形容一个孩子的个性。

那作为家长,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个性,你了解吗?如果了解了,你就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了。

说到这里,我先举个在教学中碰到的例子:

初一下学期,班上转来一个男生,叫林峰。刚转来那几天,他总是坐在座位上哭,我以为是同学们欺负他,或者被父母批评了,或者有点不适应新环境。可不管我怎么问,他只是一直哭。后来,我想大概是在同学面前不便说的原因吧,于是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但不管我怎么问,他仍旧不说,仍是哭。我气极了,放下一句话“等你哭够了再告诉老师原因”,然后就去教室上课了。

事后,我有点自责没有耐心,同时也在想:怎样才能打开他的心灵之门,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呢?后来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林峰很小就跟随父母来这个城市打工,因为没人照看,经常一个人独处,从小性格就有些孤僻,有时脾气很倔强。从这以后,我开始对他采取“冷处理”。

不久之后的一天中午,数学老师突然来找我,既气愤又无奈地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提问林峰,他什么都不回答。这孩子怎么这么古怪?”我告诉他:“你先别管他,晾一晾他。”放学后,我问林峰为什么不愿回答问题,他低着头说:“我害怕答错,怕老师和同学笑我。”数学老师听了,释然了:“原来是害怕呀,我还以为是故意和我对着干呢!”

通过这次教育事件,我意识到,其实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不同个性的孩子,对于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接受程度不同,在教育上也要区别对待。比如,像林峰这样倔脾气的孩子,我们应该先冷处理,等事后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切不可急着想解决问题,急于教育他,否则适得其反,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方法三:了解孩子的习惯

古今中外的教育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阻碍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未对这一共识产生过怀疑,而且在我教过的孩子中,因好习惯成就了自己或因坏习惯害了自己的孩子都不在少数。

韩真真,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只要有时间,总是书不离手,高考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四年后又继续读研深造。现在,文字功底深厚、积累了大量知识的她已在文学界闯出了一片天,是某出版社的签约作家。

李雷,念书时就有粗心、马虎的坏毛病,到现在都没彻底纠正,也正因为这个不良的习惯,导致他一事无成。脑子比较聪明的他考试却从未得过高分,成绩总是徘徊在中游,高考只考进了一所普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外企,熬了两年多,终于得到了一个提升的机会,可在关键时候却因为粗心在业务报价表中点错了一个小数点,致使公司损失了一大笔钱,可想而知,升职无望了。

我给家长朋友讲这些,目的是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如同为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为他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在去做这件事之前,我们必须得做好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了解孩子的习惯。这就是说,你必须得搞清楚,你的孩子有哪些好的习惯,又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只有弄明白了这些,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不良的习惯。

在这里,我暂且不谈孩子的好习惯,主要来谈谈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及如何纠正这些坏习惯。

说起初中孩子的不良习惯,还真是不少,我只举几个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的,如:

(1)粗心大意: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犯低级错误,总出现漏写、错写等不应该犯的错误。

(2)磨蹭拖沓:做事总是拖拉,不能雷厉风行,做事不够专注也不能持久,写作业时总爱边写边玩儿。

(3)缺乏条理:做事随意,虎头蛇尾。学习及生活用品随意放置,杂乱无章,经常丢三落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效率也很低。

(4)自由懒散:个性不稳定,易受干扰。上课时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随便讲话,小动作多,迷恋上网。

(5)依赖性强:不能或不愿意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总依赖家长的介入或帮助。

(6)被动应付:需要家长或老师督促才肯学习,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不交作业,学习上有问题也不爱提问。

(7)浮躁毛糙:上课随便听听就以为懂了,其实没有真明白;有些题目一看简单就省略不做,可是一做就出错;拿到题目不审就去做,没有良好的解题习惯;作业一多就烦,家长一说就烦;考试经常发挥失常,成绩不稳定。

(8)爱找借口:凡事出了问题总爱找借口,爱说“我以为”“如果”“本来”“要不是”“没有办法”“反正”“没想到”等,或者干脆说“我不知道”。

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家长朋友一定要认真去了解。而且,当你发现孩子有某种不良习惯时,千万不要漠视它,觉得无所谓,不会有什么大影响。事实上,无论何种不良习惯,都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磨蹭拖拉、粗心大意、爱找借口、依赖他人这几种。说实话,在我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有这些不良习惯的人大多很平庸,一直与成功无缘。

所以,一旦你了解到孩子有什么不良习惯,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纠正得越早,对孩子越好。

针对这些不良习惯,我给家长朋友指一下纠正的大体方向,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去谈,所以在这里只予以简单说明:

◆粗心马虎→让孩子在平时做题就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做一步,对一步;

◆磨蹭拖沓→锻炼孩子的行动力;

◆缺乏条理→引导孩子做详细的生活、学习计划,指导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自由懒散→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依赖性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被动应付→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浮躁毛糙→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作风;

◆爱找借口→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方法四:了解孩子的情绪

初中生正处在“快乐多于忧伤”的年龄,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然而,正如在宽阔平静的海面随时会出现怒吼的波涛,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永远都是快乐、无忧无虑的,小小少年也会偶生烦恼,可能有时候很愤怒,有时候感到孤单,有时候又觉得很无助……

家长朋友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这些表现。看到孩子阴沉着脸回家,也许有的家长会在心里想:孩子不高兴没啥,谁没个情绪低落的时候啊?如果家长不把这当回事,问题可能就大了。孩子阴沉着脸,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而且这件事对他来说可能比较棘手,一直困扰着他。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弱,又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可能走极端。

近几年来,青少年走极端,如离家出走、打架、自杀等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其实这些都是由于他们不良情绪不断积压,心理没有及时得到调节而造成的。

所以,要想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就要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多给予孩子一些关注。

如何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关注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表现。

一天下来,孩子在学校学习得是否顺利,与同学相处得是否和谐,感受是否良好,这些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体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都是显现的窗口。因此,我建议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情绪、表情不对,或是整个人有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就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不要让孩子把不良情绪积累起来,以免对其造成更大的影响和伤害。 mIweSMOHnyRMCm8ByoC0Rt1mVB/V2hTpxJD5nu/eeSfm18HyHmmlMH0ZB8Yt0k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